纪念铁道兵——《铁兵纪事》代序

李武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铁兵纪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纪念铁道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p><p class="ql-block">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离别了天山千里雪,</p><p class="ql-block">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p><p class="ql-block">才听塞外牛羊叫,</p><p class="ql-block">又闻那江南稻花儿香。</p><p class="ql-block">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啊,</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参加铁道兵的时候,天天都会听到这种歌声。</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都唱这首歌,喜爱这首歌。</p><p class="ql-block">我也爱上了这首歌,唱起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因为,这里有艰苦的回忆,有革命的传统;有英勇的战斗,有乐观的精神;有无私的奉献,有生产的热情。它能给人以召唤,它能给人以鼓动。</p><p class="ql-block">今年,是铁道兵的花甲之年。</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解放战争正在紧张进行,为适应解放军大规模作战,迫切需要有一支铁道兵保障部队,抢修铁路,完成战地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这时,铁道兵在战火中诞生了。</p><p class="ql-block">敌军为了阻止铁道兵抢修铁路,不仅白天派飞机轰炸扫射,在夜间也派飞机到抢修现场袭扰。为了争取时间,铁道兵战士就在无灯火下摸黑抢修,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每一寸铁路,都是由铁道兵战士的鲜血换来,鲜血浸染着战斗的里程,也指引着胜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让火车开上辽沈战役前线。</p><p class="ql-block">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p><p class="ql-block">车过山海关。</p><p class="ql-block">开到上海去。</p><p class="ql-block">跨越西北高原。</p><p class="ql-block">解放全中国,向南、向南…….</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更是建立起前后贯通,纵横交错,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p><p class="ql-block">我没有亲历过铁道兵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抢修铁路的情景,但我体验过他们在和平时期的建设生活。最初是在大兴安岭,看到战士们修建铁路,是那样吃苦受累,我被感动得流泪了:接着,在青藏线关角隧道,在引滦入津工地,我都不止一次地流了泪。</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一想起铁道兵,我就止不住热泪流淌。众所周知,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然而,正如俗话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这是说有和平时期,有不打仗的时候;用兵,就是在战役和战斗进行中,也往往有间歇空隙。而铁道兵,却是在天天战斗着,每时每刻都有伤情,每时每刻都有牺牲;一次战役接着一次战役,一个战斗接着一个战斗。可以说,铁道兵不只是一支特种部队,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甚至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培养和锻炼了铁道兵战士。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并且展现着中华民族英雄无畏的、无私奉献的、吃苦耐劳的、忠诚爱国的、团结友爱的种种最优秀最崇高的精神品质;而且,把这种人类的真善美的人情与人性,发挥与发扬到了一种极致。也正因为如此,这支部队在改编以后,仍然保持着铁道兵的本质;转业的,离休退休的,也都没有改变铁道兵的本色。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们永远纪念着那些牺牲的战友,并把这种纪念,作为生活的一种内容,生存的一种信念和力量。</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就是这样一支部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p><p class="ql-block">我以自己成为铁道兵的一员而自豪,怀着由衷的敬爱之情,对这支部队热诚歌颂。写了很多篇散文,在军内外和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把我对铁道兵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广大的读者。我也下定了决心,要长期深入部队,积累生活素材,努力写出无愧于这支部队英雄风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但是,没过多久,铁道兵改编,我调到一所艺术院校做教学工作,全力写作铁道兵的愿望不能实现了,这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件憾事。</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怀念起铁道兵,虽然也写了一些文章,甚至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铁兵纪事》,但和铁道兵的伟大业绩相比,就显得很单薄,很不相称了。</p><p class="ql-block">去年,中国铁道建筑报社着手编辑中国铁建记者丛书,我应邀参与编辑工作。这套丛书一共十本,计有朱海燕的《生命行旅》、张荣文的《春去春回》、江耀明的《记录历史》、李佩山的《忠诚的人生》、王立武的《生命的旋律》、曾正贤的《零高度飞行》、李良苏的《浪迹天涯》、姜书范的《风景流墨》、王昌尧的《天赐芳草》、吴志义的《报海留痕》,约有五六百万字。我是每字每句,每个标点,认真仔细读过这些书稿的。令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我曾梦寐以求,想做而始终没有做成的工作,终于由海燕他们完成了,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我真羡慕他们,敬佩他们,从十七八岁、二十来岁便投身这支队伍,一直行进在这支队伍之中,熟悉这支队伍,热爱这支队伍,写了这么多歌颂这支队伍的文稿——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支队伍永远活着的历史。我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诚的,他们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唱出了发自内心的歌;所写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们终生不会忘记的,永远温暖着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到人性的美丽和人情的温馨——自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真情实感,我是深切地受到了感动的;我想,他们的作品,同样也会深切地感动广大读者的。</p><p class="ql-block">在这套丛书中,我很欣赏《天赐芳草》这一本的题名,寓意多么深刻——想来,他们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都是铁道兵这支队伍所赐予的。</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他们的这些作品,就是对这支队伍的最好的纪念。铁道兵的英名是永存的,这批反映这支队伍斗争生活的著作,也将会成为传世的典籍。</p><p class="ql-block">因此,我要感谢他们,他们的煌煌巨著,弥补了令我时时不安和愧疚,长存我心中的遗憾,我可以释然了。并且,我还要借中国铁建记者丛书的出版,表达我对铁道兵崇高的敬意,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08年7月1日晨为铁道兵诞生六十周年而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3年10月1日,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摄影组在颐和园合影留念(后排右1为冉淮舟,前排右2为李武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8年夏,铁道兵文化新闻界老战友重回原铁道兵大院聚会合影留念(前排右2为冉淮舟,右3为李武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冉淮舟(右)、李武斌(左)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