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蓝天成就我的梦

大山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199362</p> <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念念不忘,割舍不下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40年前那个风和日丽的初冬,我们河南南阳籍97名新兵坐上闷罐火车,经过两天的晃荡,抵达山西灵丘。从此开始了我的军营生涯。这些年来,我时常在想,假如不是当初选择当兵,我后面的人生道路该是多么平淡无奇,或許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我甚至认定,那身绿色军装才是我人生真正的起点,拿起笔“爬格子”,成就了我后来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  在当新兵那阵儿,我是连里的文书。指导员董文昌亲切地称我”秀才”。连队的黑板报、教导队的简报成了我练笔的阵地。指导员鼓励我往报社.电台投稿,我摇摇欲试,模仿着报纸一稿又一稿地写,一篇又一篇地投,每个月的津贴费大半都买了邮票。就在屡发不中,心灰意冷之时,海峡之声广播电 台播出了我写的一篇新闻故事《太白山下 鱼水情深》。这篇描写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稿子,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当时却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我在日记中写到:我坚决把“爬格子”进行到底。后来,下到了老连队,“爬格子”成了我的业余爱好。节假日别人都去会老乡,打扑克,逛县城去了,我却泡在中队部翻阅报刊,在宿舍坐着矮凳在木板床上写稿子。经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我采写的稿子陆续在《战友报》《空军报》、《山西日报》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1985年10月,我随师轮战分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期间我以山西洪洞的一名战友的家信为内容,采写了一篇题为《儿行千里去参战,全家荣光母不忧》的新闻特写,很快被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并被评为1985年度山西省好新闻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我热爱祖国的蓝天,我喜欢机场发生的故事,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p><p class="ql-block"> 早上,当我们迎着朝阳,走向机场,排除飞机故障,为飞机加满油,充足电,目送战鹰飞上蓝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傍晚,当我们拖着十多斤重的黑皮工作服,像黑熊一样疲惫地从机场回到营房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自豪的。躺在床上,回顾一天的工作,有收获的喜悦,有经验教训,还有很多感动我的人和事……我翻身起床在日记本上记下这一切,然后整理成稿子,经过反复修改后,邮寄到各个编辑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我不但成了部队的业务骨干,入了党,还被保送到军校深造。而且我的写作能力也有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先后有40多篇作品被各类报刊杂志采用。荣立三等4次,受上级嘉奖30多次。</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我被上级确定转业,这是每一个军人都将面临的新的重大选择。为了联系接收单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把各个编辑部发的荣誉证书,聘书和报刊剪贴本帶上,在好心人的引荐下,我去到广播电视局,局长马俨鹏在办公室接待了我。马局长开门见山:“想到媒体单位上班,你有什么特长?”我拿出来一摞荣誉证书.聘书和剪贴本递上,马局长接在手里翻看了一下,对我说:“明天你就到电视台报到吧。”</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去到新闻部,高台长领了一台摄像机带我到位于伏牛山深处的四里店乡进行采访。我利用在部队掌握的新闻采访技能进行了采访。一天的采访收获颇丰。回到编辑部,我赶写出了《四里店废弃地点石成金》的稿子。作品展示了老干部董中原退休不褪色的党员风采。董老回到山区老家,看到乡亲们守着金山没饭吃,他下决心要为家乡们干点实事儿。于是他个人出资从外地引进波尔山羊,在荒山上办起了养殖场,教群众养殖技术,免费为特困户提供指导,帮助乡亲们到外地购买,没有资金的人,他先赊种羊,等挣钱了再偿还。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动起来了。一时间,荒山不荒了,废弃的土地建成了养殖场、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种植园……后来被改编成电视专题片《潇洒夕阳红》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台长对我说:祝贺您通过了实习期。</p><p class="ql-block"> 从此,新闻采访成了我的职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