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神论诊治

百草堂医家

<p class="ql-block">五神为:神魂魄意志,分别代表心肝肺脾肾五脏,五神出现异常,对应的五脏也同样出现异常,对症施治即可。</p><p class="ql-block"> (一) 神</p><p class="ql-block">何者为神呢?歧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为成人。</p><p class="ql-block"> 狭义之神则仅指人的精神活动,如意识,思维,情感。</p><p class="ql-block"> 心与神的关系密功,有“心藏神”之说,神伤的表现说明神的生理功能。</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还提道:“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p><p class="ql-block">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p><p class="ql-block"> 《灵枢。天年》曰“失神者驰,得神者生”</p><p class="ql-block">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兄止则化绝”</p><p class="ql-block">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p><p class="ql-block"> (二) 魂</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中“随神往来者谓之魂”。</p><p class="ql-block">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p><p class="ql-block"> “肝藏血。血舍魂,旰气虚则恐,实则怒”。</p><p class="ql-block"> 魂伤时会出现癫狂,健忘等精神紊乱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三) 魄</p><p class="ql-block"> 《内经》中关于“魄”的论述以《灵枢。本神》为要。</p><p class="ql-block"> 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p><p class="ql-block">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入,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p><p class="ql-block">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p><p class="ql-block">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魄汗未尽,刊弱而气烁,穴输已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p><p class="ql-block"> (四) 意</p><p class="ql-block"> “意”在《内经》中的记载见于《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脾愁忧而不解而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p><p class="ql-block"> (五) 志</p><p class="ql-block"> 《内经》关于志的论述在《灵枢。本神》中有详细的记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夏”,“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p><p class="ql-block">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有对志的论述,“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曰“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p><p class="ql-block">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p><p class="ql-block">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恕动于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u五志唯心所便也”。</p><p class="ql-block"> 神主协调脏腑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灵枢。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一文中有言:《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p><p class="ql-block"> 《素问。举痛论》中“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p> <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一,中医五神紊乱的病因:</p><p class="ql-block"> 五神的形成受到先天,后天双重因素的影响,先天,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人相对稳定的身心扰态。先天禀赋是五神形成的基础,市是导致五神紊乱的诱因之一,当先天禀赋异常时会导致五神的形成障碍。进而使其发展受阻和表达受限。基于先天和后天的情况,划分出四类体质,包括了先天充足后天充足,先天充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后天调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此处的先天多指与生俱来的基因,后天侧重于饮食对人体的营养和支持作用。后天因素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情志,饮食,外感,劳倦等多种因素,对于五神而言,七情失调和饮食不节最为关键和重要。</p><p class="ql-block"> 先天、后天因素亦可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链,乱的加重和病情的演化。神具有调控魂魄和意志的作用,神的功能活动正常才能保证人体机能的协调运作,当后天因素之心理、情绪等反作用于人体,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可导致包括少神、失神等多种神紊乱的表现。 魂魄亦如此,虽然魂魄多指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功能和反射,但魂魄亦是沟通内外的通道和媒介,是人体产生正常情绪、心理、性格等产生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所以当后天环境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导致魂魄的传导和沟通发生障碍,如此不仅会导致魂魄自身的病变, 如魂强魄弱等,还有可能向上向下发散引起神、意志的功能异常,进而产生五神异常的多种表现形式。 当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遗传变异时,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意志的功能、作用受限, 还可能通过神对意志的统摄、魂魄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使意志产生抑制或者过亢的病理反应。五神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作用,尽管各自分工及功能明确,但当其中某一方出现病理变化时,必然影响或者导致其余四神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同“五行”学说一样, 当木、火、土、金、水其中任何一个过亢或者不足时,由于其相生相克等生理作用必然导致相相乘等病理变化, 如图3所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先天禀赋异常</p><p class="ql-block"> 先天赋异常包含了胎盘内环境、父母体质、孕期心情等对子代身心发育的负面作用。《景岳全书·小儿诊治大法》论述: “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肾不足者, 子亦如之。凡骨软行迟、齿迟语迟、囟门开大、疳热脾泄之类,多有由于母气者。”该类病症中医称之为“五迟”“五软”“五硬”“胎怯”“胎毒”等,多由母体体质状态不佳所致先天禀赋异常,进而导致人之形体发育迟缓和异常。《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母体孕期受到过度惊吓, 气机上逆,精气并行于上,就有可能导致子代癫病的产生和发作。从中得出结论, 即先天禀赋异常可导致人的身心基本素质病态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 包括神、魂、魄、意、志,能够感觉、感知外界事物,调控机体的精神活动。肾为先天之本,主宰一身阴阳,主一身之精,肾内有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一元阴、元阳,这些本原物质秉承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素质,决定了人的先天生长趋势。精作为形的物质基础,通过魂魄的沟通和志意的调节, 与神发生联系,指导和引领人类认知行为和精神行为活动的开展。如先天肾虚者,就有可能导致智力、生长、发育等受限,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个性、心理、情绪等发育不良。陈复正《幼幼集成》云:“嘉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突出了胎儿先天禀赋异常对人之形体、精神的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有学者运用“五神”理论进行研究,贾宏晓等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中医“五神藏”理论进行诠释,构建中医认知理论模型, 并用该模型对精神科两大类疾病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辨证论治。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病症。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牛克珍等对精神分裂症高发家族遗传方式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为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认了7个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其中有5个基因位点是首次确认。由此可见,禀赋或者说遗传基因对于人体的个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价值。笔者利用“五神”学说对一些儿童行为心理性疾病、失眠症等疾病进行研究,发现“五神”学说涵盖有记忆、计算、识别、语言、 个性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内容,它能对精神、心理认知等疾病有较好的识别和评价功能。综上可见,当先天禀赋异常时就有可能导致五神的紊乱,致使人的个性、情绪、心理等表达出现异即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就可以导致一些特定的遗传病变。</p><p class="ql-block"> (二)后天发展受阻</p><p class="ql-block"> 1.七情失调</p><p class="ql-block">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合称,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及刺激的主观体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优伤肺,恐伤肾”。 。七情五志分属五脏,五脏分藏五神,通过五神一五脏一七情五志的生物反馈链来调节和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五脏神主持下,五神脏系统(脏与脏、脏与腑或通过治疗以代偿)可以维持或改善机体因为各种原因刺激而产生的不良变化,达到一种“异稳态平衡”状态。但是当七情太过、五志过极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有可能打破三者之间的正常秩序,直接反方向作用于五神,或者以“五脏”作为传递媒介间接作用于五神,而导致五神的紊乱或者异常,进而导致人的个性、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扭曲。</p><p class="ql-block"> 七情失调导致五神紊乱的文献很多,如《黄帝内经太素》曰:“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脏传变病脉》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思则意舍不宁...因恐则志室不遂</span>。”(灵枢、本神》曰: “恐俱不解则伤精。”《灵枢·本神》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从第一层面解释,七情五志可直接导致五神功能的异常, “因思则意舍不宁”“怒而不止则伤志”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个性、心理、 生理等方面的病症。然而思意过度、 气机郁结则“意舍不宁”又可进一步导致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脾胃失司又可使“意舍不宁”更甚,如此恶性循环,而致五神紊乱的程度逐渐加重,导致病情的反复和迁延。从第二层面解释,七情以“五脏”作为媒介而导致五神的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导致五脏发生病理层面的改变,如过喜或暴喜可致心气涣散,过思或过虑可导致障胃运化失调,感怒或暴怒可导致肝气上逆,忧愁或情绪抑郁可导致肺气闭塞,过惊或过恐不仅伤肾气,损伤肾精,还可以惊伤心神。 “五脏”受损或功能失调,五神脏系统(脏与脏、脏与腑或通过治疗以代偿)的调节机制失调,就可能导致五神的紊乱。七情对五神的作用强弱与七情的发生、 反应的程度、持续时间、波动频率等密切相关,作用时间长、刺激强度大者就可能导致五神紊乱程度更加明显。以上两个层面在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终究离不开七情五志的始发诱因。综上,无论从何种层面进行解释, 七情失调均是五神紊乱的诱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2.饮食不节《灵枢·本藏》指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者也。”莫飞智、邓铁涛认为五脏的本义就是能储藏精、神、血、气、魂魄的五种脏器,是用来调御精神、收聚魂魄、调适体温以及调节喜怒情志的系统。《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是以血、营、脉、 气、精等载体来储藏神、魂、魄、意、志五神, 其运行途径便是经络系统。因此,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和以五神为中心的神识系统,通过经络系统、五种基础生命物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血、营、脉、气、精)</span>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种过程。由此便构建出了五脏一五种基础生命物质(血、营、脉、 气、精)一五神和五脏一经络系统一五神两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 从而为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奠定了较为合理的生理基础。饮食不节,多指过饥或暴饮暴食。过饥或暴饮暴食则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司,导致气血精液生成、转化不足或血液的流失, 气机运行不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滋生,进一步造成五脏功能失调或失养,故五脏所藏之五神紊乱。饮食不节,则机体抵抗力下降,又容易导致外邪侵袭,累及脏腑、经络、心神等则亦可导致五神紊乱。过饥过饱则伤脾,脾伤则意伤,由于五神之间存在着类似于五行的“相生相克”作用链,意伤则神、魂、魄、志皆有可能受其影响而失调,五神俱乱。</p><p class="ql-block"> 3. 劳选过度</p><p class="ql-block"> 劳逸过度包括了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过劳,主要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和久作伤损四个方面。劳则气耗,过度消耗体力,耗伤脾肺之气,或劳神太过,耗伤心血, 身心俱病,或态情纵欲,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精安泄,则肾气亦衰,髓海失养,或“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均可导致气血消耗过多,五脏俱虚,五神俱乱,<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思虑过度,除可见纳呆、腹胀、便溏等身形病变外,还可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等神志异常症</span>状;从一个层面解释,心、脾、肺、肾既伤,则神、意、魄、志必伤, 五神体系中一旦出现某一个要素的病态, 就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亢弱状态的出现,进而导致五神的紊乱。过逸可导致气机不畅, 使脾胃功能呆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过度安逸,阳气失于振奋,会使脏腑组织功能减退,久则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则五脏失养,五神失充。过度安逸还会使人精神懒散, 意志消沉,产生失意和寂寞感,易致七情内伤之病, 进而导致五神功能的失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感受外邪</p><p class="ql-block"> 风、寒、暑、湿、燥、热、火、温是较为人熟知的外感诱因。风、寒、燥、 湿倾向于对机体造成伤害,可导致发热、头痛、汗出、关节疼痛等症候的出现,然而当风邪直犯于里, 引动内风时,又可产生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当寒那直中脏腑时, 又可产生四肢厥冷、欲寐、脉微欲绝等临床表现。暑、热、火,温不仅可导致机体的伤害,当其上扰清窍、扰乱心神时,就有可能出现神昏、惊厥等精神层面的疾病出现,尤其是温热之邪。暑邪易扰心神,可致心神不宁、心须等症状,更甚时可出现突发昏厥、不省人事之症。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最易扰动心神,轻则烦躁不安、失眠、多梦,重则发狂、神昏诸请。温邪系各种温热致病邪气的通称。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曰:“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面火有余,又有秽浊也。”“热多神狂,谵语烦渴。”心藏神, 主神明思维,而心包为心之宫城,能代心受邪。 “温毒内陷心包”, 邪热或痰热阻塞心窍,则神志失常。</p><p class="ql-block">此外外感之邪还可通过痹阻经络, 导致五脏一经络系统一五神系统的调节紊乱,而导致五神的紊乱。如寒邪痹阻经络,经络内气血运行不畅,就可以导致局部肢体的疼痛、痉挛等不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年老体衰</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自然成长历程中,五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弱到强到弱到亡失的生理特点。《灵枢.天年》对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做出了如下总结。</p><p class="ql-block">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p><p class="ql-block"> “二十岁,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胰理始一 荣华颓落, 发颇斑白, 平盛不摇,故好坐。”人在二十到四十岁期间, 气气血最为旺盛, 五脏五神充养, 处于较高水平的“稳定”,到四十岁左右到达顶“物极必反”</p><p class="ql-block">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情,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虚空。”</p><p class="ql-block">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p> <p class="ql-block">  二、中医五神素乱的病理变化</p><p class="ql-block"> (一)神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神的运动,可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凡视听言动、形色舌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是“神”要素的具体体现。根据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可将病理状态下的神分为神强、神弱及神乱三个方面来论述。</p><p class="ql-block"> 1.神强, 强,强盛、亢盛、有余之义。神强在病理上多表现为神有余、神亢、神越等。</p><p class="ql-block"> 在性格上表现为性格外露,心理敏感,为人强盛,反应机敏,思维活跃,精神亢奋,胡思乱想, 有时不能自己,易激惹(包括愤怒、急躁等),处事易过激。</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神志清楚或过于亢奋,精神状态好,言语清晰,语速快,声音高亢, 骂詈妄行,面色红赤;自觉身体发热,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急促,口舌干燥。</p><p class="ql-block"> 2.神弱, 弱,少、不足之义。神弱在病理上多表现为无神、少神、神怯弱、神去等。</p><p class="ql-block"> 在性格上表现为性格懦弱,心理耐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人际交流的降有时不能向他人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精神萎靡,遇事退缩,缺乏自信。</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精神懈息, 情感的消沉, 多愁善感, 易悲伤, 言语重复,音短而细,语速缓慢,记忆力减退,肌肉萎缩,骨软无力,动作迟缓,毛发干枯焦黄,梦寐惊悸,盗汗,脉弱无力。</p><p class="ql-block"> 3.神乱 , 乱,混乱、紊乱。《灵枢·本神》日: “神不得守,谓神乱。”神乱介于神强与神弱之间, 多指神的功能混乱。</p><p class="ql-block"> 在性格上表现为反应迟缓,精神离散,恒多忧虑,做事拖延,缺乏计划,不能果断处事或者做事心不在焉, 多愁善感,好悲伤。</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神志迷糊,精神混乱不清,幻听幻视, 言语混乱,时有前言不搭后语,面色昏暗;耳目不聪, 躯体化障碍, 动作反复。</p><p class="ql-block"> (二)魂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根据魂的生理功能和文献记载, 将魂的病理状态分为魂亢、魂弱、魂乱、魂离四种,其临床表现多为神志、 个体行为、睡眠、 视觉等方面的异常。</p><p class="ql-block"> 1.魂亢 是指魂的生理功能较正常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魂亢者多表现为精神较常人更强盛,精力更加旺盛,处于觉醒的时期较睡眠要多。正如《类经.疾病类》所说: “觉多者魂强.....魂强者生之徒。”但如果魂亢进的程度较重,会超出机体的承受能力,长期高度的精神亢奋会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对机体是一个慢性消耗过程,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各种病证, 多表现为焦虑、失眠、梦多、发热、头胀、易怒、易激惹等。</p><p class="ql-block"> 2.魂弱 是指魂的生理功能较正常低下,但尚未脱离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若人体长期处于魂弱状态,人体正常高级精神活动与肝脏的功能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持, 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兴奋阀值则相对升高,多表现为萎靡不振、精神恍 、 虚怯不敢见人、健忘、面色青黑、双目干涩、阴囊紧筋脉拘摩等。多见于经历重大的心理打击或创伤后,人的情绪失落到极点,通俗点说就是“失魂落魄”。</p><p class="ql-block"> 3.魂乱是指魂正常的运行状态被破坏,处于躁扰不安的一种病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正常状态下,魂寄居于血液中,日间随血被运行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夜间卧则血归于肝,魂亦藏于肝脏之中</span>,现与机体处于平和之态。若某些因素干扰了魂的正常运行,魂居无所处,曝乱不安,则肆意走拿、多表现为狂言惊惕、谵妄、胁痛、 手足躁扰不宁、卧寐不得等。</p><p class="ql-block"> 4.魂离 是指人体之魂与体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此时机体已无魂附庸,魂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发挥,人体处于严重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精神意识不清或丧失、视物不能等。流行于民间的“丢了魂儿”“魂不附体”就属于此,针对此病,民间有“叫魂”的治疗方法,比如可以在患者受到伤害的地点或其身旁烧纸念咒,待其慢慢苏醒,说明魂已经回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魄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与魂相类似,魄的病理状态可分为魄亢、魄弱、魄乱、魄离四种,临床表现为神志、个体行为、睡眠、视觉听力等方面的异常。</p><p class="ql-block"> 1.魄亢 是指魄的生理功能较正常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魄表征体魄、魄力。魄亢之人体魄强健、魄力十足,肺脏功能旺盛,是机体亢盛的一种表现。与魂亢相同,若超出机体的承受能力则成为病理状态,魄亢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是指机体消耗了有限的精力去维持强健的体魄,故魄亢之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去恢复其精力。故有 “寐久者魄壮,魄壮者死之徒”之说。</p><p class="ql-block"> 2. 魄弱 是指魄的生理功能较正常低下但尚未脱离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魄弱之人,机体的本能反应与一些精神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维持,多表现为耳目昏聩、善忘、少气懒言等。</p><p class="ql-block"> 3.魄乱 是指魄正常的运行状态被破坏, 处于躁扰不安的一种病理状态。《灵枢·本神&gt;日; “肺藏气, 气含魄。”肺主气,魄随气而动,藏于肺脏之中。若某些因素导致魄无所归,肆意走审,则表现为恍惚不宁、邪哭、梦魇等。</p><p class="ql-block"> 4.魄离, 是指人体之魄与躯体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此时机体已无魄附庸,魄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发挥,人体处于严重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呼吸衰微、言语错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意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1.意亢 意气充盛,则临床表现为思维清晰连贯而敏捷,肢体活动正常,肌肉充实,反应灵敏等。若意气使用过亢,则表现为稍一活动即大量出汗,口干,腹部胀满不适,盗汗, 敏感多疑,不愿与人交流,对周围事物缺乏感觉、兴趣或关心,小便浑浊如膏脂,心情抑郁, 常因不顺心的事面闷闷不乐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2.意弱 《灵枢·本神》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摔色天,死于春</span>。”意伤则主要表现为“悗乱”“四肢无力不能举”等。脾藏营,营舍意,脾统血,运化水谷精微以养机体。若脾的功能异常,脾意不足,机体运化水谷物质的功能减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肢肌肉不得满养,则会出现耳鸣;做事缺乏毅力,坚持不下,易气馁;头晕,视物昏花、天旋地转;时常苦思冥想,过度思虑;记忆力减退,健忘, 尤其表现为近事遗忘;精神恍饱,头脑昏沉</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反应迟缓、愚钝;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常垂头丧气;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时</span>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短暂;入睡困难, 眠浅易醒,睡眠质量差;夜寐多梦;手脚麻木,不知痛痒;小便频数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志的病理</p><p class="ql-block"> “有诸内,必形诸外”,神的内在变化, 会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凡躯体症状、精神表现、社会支持等,都是“志”要素的具体体现。根据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将病理状态下的志分为志亢及志弱两个方面来论述。</p><p class="ql-block"> 1.志亢 在精神上表现为性格外向,求胜欲望强烈,反应机敏,思维活跃,精神亢奋,胡思乱想,有时不能自已,易激惹(包括愤怒、烦躁、心烦、焦虑不安等),处事易过激。</p><p class="ql-block"> 志亢的人在躯体症状的表现为:①头面症状: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头昏、脑鸣、口角抽动。②言语表现: 有时会出现言语错乱。③胸腹腰部症状:胸闷、胸满、腹痛、腰痛、腹胀、胁痛。 ④肢体表现:四肢抽搐、项背强直。⑤饮食口味:纳呆、呕吐、口苦、口干渴。⑥睡眠方面:多梦、人睡难、夜间睡眠容易醒、醒后难以入睡。⑦二便情况:小便黄、大便秘结、小便频、小便浑浊。</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神志清楚或过于亢奋,言语清晰,语速快,遇事勇敢顽强:做事有计划性且目的明确;自觉的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做事谨慎, 细心,稳健,有持久能力;性格冷淡沉静,心有深思而不外露,善辨是非,能自警惕性高;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期望有表现机会。不满于现状,常埋怨工作不称心,得不到满足,多愁善感, 考虑的事情多。</p><p class="ql-block"> 2.志弱 在精神上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性格懦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人际交流有障碍, 有时不能向他人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胆小容易受到惊吓,遇事退缩。</p><p class="ql-block"> 在躯体症状的表现为:①言语视力:说话声音低沉、沉默寡言、喃喃独语、视力下降、眼前黑影, 视物不清。②头面症状:耳鸣、面色藏黑、口角流诞。 ③胸腹腰部症状:心悸、腰酸、腰痛。 ④肢体表现: 肢体倦急疲乏、身体消瘦、半身不遂、手足厥冷、四肢麻木、心胸发热,体温不升高、手足发冷或发热。⑤出汗情况:自汗、盗汗、五心烦热。 ⑥饮食口味:口渴。 ⑦注意力方面:注意力不集中。 ⑧睡眠方面:嗜睡、睡眠表浅、彻夜不寐。 二便表现:大便溏薄、便秘。⑩其他症状:性欲减退、听力下降、近事记忆力减退(如《灵枢·本神》所云: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自上而下冷至肘膝。</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精神懈怠, 意志消沉, 多愁善感, 易悲伤,言语重复。 音短而细,语速缓慢, 毛发干枯焦黄,梦寐惊悸,盗汗, 脉弱无力。在社会的情境中感到不舒适和缺乏自信;兴趣范围狭窄,感到生活无聊;进取心减退;对克服困难和疾病缺乏勇气;兴趣范围狭窄,感到生活无聊。</p> <p class="ql-block">  三、中医五神要素的病理联系</p><p class="ql-block"> 五神之间的病理联系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质变与量变原理,即系统整体对于每一个部分来讲,其物质量或运动量增大,但只要还在临界点以内,物质量与运动量的变化就不会引起质变而给整体带来新质。人的系统质,即整体水平的属性、功能、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 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在正常条件下处于正常状态,即健康;在异常条件下,会变为异常状态,即疾病态。病变的程度可浅可深, 可以相当轻微,也可以非常严重,从轻到重形成若干梯度,直至病重死亡。反映到五神要素上亦会呈现出此种表现, 若单一的五神要素内部的紊乱未能突破这个临界点但是又异于正常,则会出现两种发展方向,一则可以通过五神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使之达到平衡的状态,二则若单一要素的紊乱(过乱)已经突破五神内部调节的临界点,就会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导致五神系统的紊乱,使人体处于患病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五神之间的病理联系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单一要素的紊乱,在讲述五神各要素的病理特点时已经阐述, 不再赞述;二是单一要素累及其他要素紊乱而诱发的五神系统整体的紊乱。</p><p class="ql-block"> (一)神与魂、魄、意、 志之间的病理联系</p><p class="ql-block"> 神要素与其他四要素之间关系密切,《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六.脏腑之一》中谓:“心脏言神, 有此八变。后之四脏,但言脏变,皆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志之主,言其神变,则四种皆知,故略不言也。平按:《甲乙经》注引杨上善注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故略而不 也。” 。”说明神变会导致其他四要素随之出现失调,神要素与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病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神与魂魄的病理联系 当某种不良的情志刺激伤及心神,机体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去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紧接着就会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通过五神之间的协调性, 使得这种紊乱重新恢复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另一种状态就是,这种损害已经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五神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会被打破,即出现神伤。 神伤则会进一步累及到其他各要素,主要累及魂魄与意志, 出现两种分化方向,即神与魂魄的损伤,或者神与意志的损伤。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通过五神的定义即可看出, 神为一切生命活动的总主宰,可以统帅其他各要素,魂与魄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形气阴阳动静分魂魄,则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魂气而魄形,即魂为阳神、魄为阴神, 魂潜于神之中则受神的控制, 随神生灭往来,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类似于潜意识及情感系统范畴,“魄”为人体中的阴神,无“魄”不生,魄为人体的本能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自调节、自规律的系统。由于神、魂、魄在人体精神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因脏腑虚损或邪气侵扰,致使神魂不安、神伤魂游、神损魄衰、魂魄飞扬,心神不安则表现出情绪不稳、紧张焦虑、烦躁、坐立不安等情志症状, 魂为附神之灵,本为神之臣使,助神思维、情感、认知,主人体潜意识,助运神机而自身不现,神仿魂游,魂机锋芒外露,逼迫心神;魂现恶念连连南心神收摄无方,难以控制,不能自己;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包括反复思考, 穷思竭虑,以及反复洗手、锁门、叠被、整理等行为。发作时强迫症状突发而至,不能自控;虽强摄心神以制之,奈何魂亢而神弱,从而形成“神魂相搏” 强迫与反强迫交争之势,且两者胶着难解,非精疲力竭而作罢。神伤魄衰, 导致机体调节代谢不利,可出现周身诸多不适症状,如突发胸闷憋气, 濒死感, 气从少腹上冲心;突发手足麻木、恐惧感:小事不能开展即觉腹胀、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但最终的结局都会导致五神系统的紊乱,诱发各种精神行为性疾病。 如《周慎斋遗书·卷十·妖媚》谓:“天下之大,何物不有?有鸟兽草木之妖, 有土石器皿之妖,有人妖,有鬼妖。妖本虚无,总由人心所致。过则伤神,神伤则魂病。魂藏于肝, 则肝脉现。初当弦,后当散;弦则伤味, 散则命亡。”人心为鬼魅所迷惑,则神伤,神伤魂病,因魂归于肝,会出现初始肝脉弦,继则散。《灵素节注类编·肝热证》:“热邪内扰,神魂不安,狂言惊惕,胁痛,手足躁,不得卧,皆心肝经现证,以木火同气也。”热邪扰乱心神,神魂不安,神病则会出现心肝经等有形的病理表现。《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六·兽部上品》: “肝心肾三经虚,则神魂不安而自惊。收敛三经之神气,则神魂自安。” 是说经络空虚,也会引起神魂不安,在临床上会出现易于惊恐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2.神与志意的病理联系 神伤及五神内部无法调节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出现神与志意之间的紊乱, 早在战国时期, 荀子就曾说过: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 非之则辞。”(《荀子·解蔽》)强调了意志所以具有坚定性的品质, 就是由于“心不可劫”的缘故。追溯其理论根源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人身之神由心所主, 神志由心所主,心主导着全部的精神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在心神统领之下所实施的一部分“神”的功能, 比如“称心如意”“计上心来”等,以及在意志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所说的“心灰意冷”。正如朱熹所言“志者心之所之”“意者心之所发”(《朱子语类》)。心神对意志过程具有主导作用,“心”是意志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神与意志之间相互作用,意志是在心神统领下的最高层次的“五脏神”,可一定程度地代“心君”行使对机体的调控作用,志意损伤亦可以影响神的内敛、外张,而影响魂魄作用于神,会出现神志不安、志意不定等病理表现,可表现为人体认知、思维、记忆、情感及某些行为活动等方面的异常,这种紊乱的最终也会出现五神系统的紊乱, 导致精神行为性疾病的发生。如《汤液本草·卷之五·木部》中:《易老》云:<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span>。 。”这里的神志涉及心肾两脏, 治疗用药要两者兼顾。《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第三十三》中谓: “狂言者,是失肾脏之志,神志相依,失志则失神,故失志者死。夫不能食一死也,汗出而脉躁疾二死也,狂言失志三死也。”是关于温热病并发狂言之死期的判断, 神志相守则病空, 神志相失则病难愈。《灵素节注类编.卷五·外感内伤总论》则有:“盖神、气、血、肉、 志藏于五脏, 五脏之道路,由经隧出入,以行气血, 气血生化,皆神志所主。 神藏心,而志藏肾, 肾生骨髓,故志意内通于骨髓,而成身形五脏,是肾又为身形五脏之本也。故神志病, 则气血不能生化, 气血不和,则神志不安,而生百病。治病必和其气血, 和其气血, 必守经隧之浅深部位而调之。以经隧为五脏之道路,故必辨其有余不足,而使五脏安和,则百病自愈。”神志病变与气血不和密切相关的论述。《类经.三十一卷·会通类》则以水火言神志之说,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类经.二十八卷 ·运气类》云: “人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 肾神失守。神志失位, 神光不聚,诸脏皆言作接间至及汗出之由, 惟此不言, 必脱失也。”这是关于神失其位而引起的汗脱的论述,是神志相合病变的主要观点之一。另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 皆由乎意, 故智周出焉。若意有所着,思有所伤,劳倦过度,则脾神散失矣”,是说神志未定, 出现亲乱, 意能调和,使之恢复平衡,说明神与意、志之间关系紧密。</p> <p class="ql-block"> (二)魂与魄的病理联系</p><p class="ql-block"> 魂与魄常并称,两者之间有着比较多的共性,即两者均是先天具有的,以形气为根基,自然形成的,与形体的功能密切相关。一个有形,一个无形,先天的禀赋不同,可使魂魄迥异,魂与魄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病理状态下,它们</p><p class="ql-block">的病证表现有某些相似之处,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安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魂以魄为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魂或者魄出现紊乱时(太过或者不及),并会累及另一方出现一定的病理改变,如魂亢魄弱、魂弱魄亢、魂魄飞散的病证, 以上的病证进一步加重,魂魄累及于神就会出现上面阐述的多要素之间的紊乱,五神之间的整体性、和谐性被打破,导致五神整体系统的紊乱,产生各种疾病。魂魄失调的病理改变多以失眠症为主,《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有云: “心脉急,名曰心痛。 少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一作衰),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安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肺气衰者, 即为拉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这里主要是说邪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梦游症主要与魂魄不安有关</span>,魂不守舍,现魄相离,五脏空虚,产生特定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七.贼风第五十八》曰:“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span>。 。”则进一步说明邪哭似有鬼神等病症与魂魄飞扬相关。《脉诀汇辨·卷九》曰: “尝闻魄强者魂安,今魄弱而魂不肯退藏,乃逐虚阳而放荡,此名离魂。”是魂亢魄弱所导致的离魂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意与志的病理联系</p><p class="ql-block"> 中医学对志与意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与阐释, 常志与意并称, 统称“志意”,由此可见志与意的功能相近,关系密切。《灵枢.本神》中有“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的描述,一语道破志与意的真谛。由此可见,意由忆而生, 是忆的活动过程,或意的外在表现,同时是志、思、虑、智产生的前提。所以, 当意或者志发生亲乱之时,并会累及另一方出现一定的病理改变,如志亢意弱、志弱意亢、志弱意衰的病证,以上的病证进一步加重,累及神及魂魄,最终引起五神系统的失街,出现精神和躯体症状的病理表现,发生疾病。</p><p class="ql-block"> 五神的病理变化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最先出现的就是各单一要素的紊乱。 如亢进、动摇不定、乱、减退、无,具体到各神,根据其自身的特有属性,表现出不同变化,如神乱、神强、神弱、神不安;魂亢、魂弱;魄亢、魄弱;意亢、意弱;志坚、志亢、志弱、 志摇等,当这种单一的要素紊乱达到一定的程度, 突破五神系统的调节尺度时, 就会累及其他多种要素出现多要素同病,如神强魄弱、魂亢魄弱、魂弱魄亢、魂飞魄散、志强意弱、志弱意亢、神志不定、神魂不安、神伤魂游、神损魄衰等多种病证,最终的结果是五神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 因此, 五神要素既可以单一要素变化,也可以是多种要素组合变化,不同层次的组合导致了五神病证的不同特点。</p> <p class="ql-block"> 五神与脏腑的系统性</p><p class="ql-block"> 1.五神与五脏之间的系统性五脏神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人之生命和精神情志在宏观层次分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支配并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正如《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所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内经》将五神分属于五脏,称之为 “五神脏”,肝主魂、肺主魄、心主神、脾主意、肾主志。五神的变化可通过其宅居和潜隐之脏的变化对外表达。五神脏囊括了整个心理现象,包括了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人神只有依靠这些五脏神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主宰生命活动,其中任何一个不正常,人神就不能保全。同时五脏神各自以一个整体主宰和统制其下层的另一个系统。</p><p class="ql-block"> 2.神与脏腑功能的系统性 五脏神是由心神即人神分化并主宰,心神是靠各藏的精神作用来体现的。即五脏神本质上是同一的,是人神在不同时空的不同表现。故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人神才能稳全地维持,从而总体的生命活动才能维持正常。五脏神是人神的不同表现,并且是五行分化之象,所以各具固有的机能,又同时包含整个人神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1)神与心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而神的功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又靠心主之血来供给,所以心在神的活动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喻为“君主之官”。神主管心系统的喜情、言、舌、血脉等;《类经.有余有五不足有五》云:“心藏神,火之精也。阳胜则神王,故多喜而笑。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心藏神,心火亢盛,耗伤心神,神失所主就会表现出莫名高兴等症状;心阳不振则心神失养,故多会表现出悲伤忧愁等。</p><p class="ql-block"> (2)魂与肝 , 魂,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中医学划属于肝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罢”就是安静或</p><p class="ql-block">抑制, “极”就是极度兴奋或紧张,说明魂的作用是人体在心的指挥下所表现的正常兴奋或抑制作用。魂主管肝系统的怒情、目、爪、筋等;肝魂主管三点之前,这个阶段的梦境通常是理性思维的意识,《本草方药大全·惠直堂经验方·附\怪症门》谓:“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说明肝病伤魂,魂不归肝,则表现出睡中感觉身外有人压身。</p><p class="ql-block"> (3)魄与肺 “附形之灵为 .…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 啼呼为声,此魄之灵也”(《左传注疏》)。说明魄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体从先天得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如人体能动、痛觉、痒感等本能反应,所以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魄主管悲情、鼻、皮毛等。《普济方·卷十八.心脏门》曰:“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 即泣出。”肺病魄伤则会表现出涕泣俱出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4)意与脾 意,同“忆”。 “忆,思忆也”(《类经》),“心有所忆谓之意”(《灵枢·本神》),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针灸甲乙经》),说明意是在心之神明主持下进行的记忆和精神思维活动。意主宰脾系统的思情、口唇、肌肉、四肢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牌脏方·脾脏脉论第一》:“脾藏营,营舍意,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意伤脾病,意伤则会出现心情烦闷,脾病则会出现四肢痿软无力的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志与肾, 志, “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说明志是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够集中并保留下来成为决心的部分,中医认为记忆、动机、决心和伎巧属于志的范畴。志主管肾系统的恐情、耳、骨髓等。《灵枢·本神》谓:“肾志伤,故喜忘。 肾在腰脊之中,故肾病不可俯仰屈伸也。”肾病志伤则会出现健忘、腰脊屈伸不利的症状。因此,五脏神既是人神的分身, 又是主宰另一个系统的主体。这与人神一面是天神的分身,一面又是统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体相同。在五脏神主持下,五神脏系统(脏与脏、 脏与腑或通过治疗以代偿)可以维持或改善机体因为各种原因刺激而产生的不良变化,达到一种“异稳态平衡”状态。神在代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 五神脏系统内部包含的组织器官等物质单元的种类繁多, 功能各异, 结构复杂, 在内外环境干扰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显得更为复杂。五神脏系统就是这极其复杂的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呈现五大子系统相互关联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综合功能,即五神脏的结构与功能是属于人体系统的一部分。五神脏及各器官组织之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精等,通过气化、阴阳交互作用和生克制化作用, 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并能适应、作用于外部环境,形成开放的巨大系统。</p> <p class="ql-block">  三、五神系统的层次性</p><p class="ql-block"> 层次性是系统的一种基本特征。 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种种差异,使系统各组织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p><p class="ql-block"> 系统是由多要素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一个系统内含的许多子系统称为要素,伴随着结构的层次化, 系统功能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具体化。 五神系统(图5)是五神体系的核心,其下又囊括了由神、魂、魄、意、志五要素组成的子系统,五神要索是人类思维、认知、情感等组成的最基础元素,具有等级性,且各子系统也有层次的区分。魄为阴神,是最低一级的层次,言语表达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若五神套乱累及魄要素,或者人老体衰,则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表现为气魄不足、精力不济、言语错乱等。第二个层次是魂,魂为阳神,是一种初步的意识活动,魂随神往来,助神完成思维意识活动而自身不现,属于人体潜意识、情感反应、条件反射的功能, 随着人体发育和经历不断习得和修正。思维、判断能力是魂的表现形式,若五神紊乱累及魂要素,其行为表现类似痴呆患者,痴呆则魂伤,患者的表现为失去意识、思维和判断的能力。意与志则属于高级层次的思维活动, 意为思维活动之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的想法,是一种强烈的要求或者动机,意伤则会出现意志消沉、情绪悲观低落等,志为人类思维活动的最终阶段,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目标和理想,并会为此付诸行动。神则是最高层次的子系统,总统其他要素层次,调和其他子系统,使得五神系统维持平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融合了其他要素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和谐性</p><p class="ql-block"> 和谐是对立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和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推演到中医学领境内就是“阴平阳秘”和“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用以概括生命的最佳状态,从整体结果而言,是阴阳运动达到合和时的有序化和稳定化,其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包含有阴阳之间的多重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阴阳任何一方的亢衰,导致阴阳失和,通过体内的调控机制, 可使阴阳重新达到协调与和谐,即“阴平阳秘”如下图(图6)所示。王冰注释日:“阴气和平,阳气闭密。”此时人体在整体水平上的功能活动达到了有序协调和稳定,实现了整体和局部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医学对和谐观念的认识,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五神也承袭了这一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五神要素内在和谐</p><p class="ql-block">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说明了“神”为四神之长, 统率诸神,是最高级的主宰。魂魄,生而有之,具有先天性、内在性和自然性的特性,其活动内容并未受到精神、意识、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属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志意,是在魂魄基础上形成的机能活动,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外向性、精神性, 它以语言、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为主要内容,因而属于高级完善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志意具有御精神、收瑰魄、和喜怒等多种功能,《灵枢·本脏》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说明志意可以驾驭控制其他心理活动和动作行为过程。五神要素内在和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1.志意和谐《灵枢·本脏》谓:“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瑰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这里的志意指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关控制和适应的能力,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志与意的相辅相成,进而主导调节精神、情绪、行为,统率各种心理活动。苟子在《儒效》中指出: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这里强调志与意之间只有稳定协调,才能保证下级的健康发展。《灵枢·本神》所言“意之所存谓之志”,是专指记忆的存储, “意”和“志”都具有 “记忆”的含义,从这一角度阐释这两者不可分离。《医宗金鉴》说:“意之所专谓之志。”指出“志”是在“意” 的基础上确定的具有目的性的动机,也说明了志以意为根本。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更明确指出:“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这是医家对“意一志一行”的意志过程的论述,从这一过程看,志意之间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才不会出现心理、情志的</p><p class="ql-block">紊乱。</p><p class="ql-block"> 2.魂魄和谐 “魂”与“魄”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常并称“魂魄”,无魂则无以言魄,无魄则不足论魂。《朱子语类,卷一.鬼神》云:“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死则魂游散而归于天,魄沦坠而归于地。”说明魂为阳神、魄为阴神, 一阴一阳,并行而共生,魂从魄降,魄载魂以助其发用出来,调节思维情志和喜怒;魄随魂升,魂检魄而助其记忆在内,协肢体辨音色而知痛痒。又曰:“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瑰能发用出来,二物不相离。”《朱子语类·鬼神》魂魄在生理功能上更是缺一不可,黄宗羲以蜡烛做比来解释魂魄之间的协调关系,云:“譬之于烛,其注是形,其焰是魄,其光明是魂。”《破邪论.魂魄》认为魂魄之间是阴阳形气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魂魄不可离分,如魂动而魄静则为梦幻,魄动而魂静则为魇游。《抱朴子,内篇·论仙》亦云: “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若魂魄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被打破,轻则出现情志改变、记忆减退、肢体功能失用等,重则出现魂魄飞扬、魂飞魄散以致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 3.志意、魂魄与神和谐 志意、魂魄与神的和谐主要通过五神的发展得以彰显,人生而有魄, 在魄的基础之上,形成“精神意识渐有所知”的魂,是谓魂魄。魂魄形成后,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扩大,产生了“所以任物”的心,而后“心有所忆” 是谓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是谓志意,从此以“思、虑、智”为标志的人类智慧逐步形成。可见,从无形之精神发展到有形之魂魄,是古人对生命发生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识。从魂魄到志意的发展,是个体为通应社会、改造自然以更好地完成生命活动、从躯体(瞧)之上演化而出的能与外界交流的精神结构。从功能而言,魂魄作为一个但是面的调控功能系统被纳入一个更大、更高级的调控系统一志意之中,而从本源着,志意源于魂魏,魂魄又源于精神。中医五神要素功能活动具有明显的层次和秩序,这是一种稳定的体现, 人类的精神行为活动是在神的统摄下,通过魂魄感知外界事物,形成初步的感知和判断, 再通过意志的支配和调节,加以分析,经过思维,做出决策、由魂将指令传手魄,形成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它是五神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五神任一要素发生紊乱, 都会累及相应的脏产生反应。进而引起一连串的病理改变。</p> <p class="ql-block"> 二、五神与脏鹏和谐</p><p class="ql-block"> 五神与五脏之间的联系亦如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呈现出多种表现,五脏之间不仅表现为脏气、脏精、脏神相关,且精气神之间也均可互生互化,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大多是非线性的,且并非仅仅局限于脏神之间,也可以推演到五神要素之间, 它们之间的关系多是多面立体交叉的,如单一要素与脏腑之间、多要素与脏腑之间等。</p><p class="ql-block"> 1.五神与脏腑功能的协调性《素问·宣明五气论》云:“心藏神,肺藏魄, 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名虽不同,但皆属五神范畴,只是具体分工不同而已。因此, 五脏皆可称为神之宅,故又有“五神藏”之名。五脏受损,皆会影响于神, 而导致神的病变。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密切, 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素问·五脏生成》), “昼则魂游于目而能视, 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血证论.卧寐》)。魂所以能行使随意运动的职能,是在肝“调血”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至于魂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同样也是肝血濡养肝脏,通过肝主疏泄的功能来实现的。所以魂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在神主导之下的“肝藏血”“肝主疏泄”“主筋、主动”“开窍于目”等生理活动的表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为后天之本。后天形成的记忆、思维能力,是随着后天精气对先天不断充盈这一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意的活动就是以“脾主运化”为基础的“脾主思”生理功能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2.五脏与五神信息传输的协调中医“五神藏”理论反映到认知过程中有以下表现:“心”负责认知加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输出经过认知加工系统处理过的做出决策的信息;“肺”负责将认知加工信息贮存于“脾”,并将短期贮存于“脾"的信息进一步贮存于“肾志”中;“脾”负责短时贮存心中的认知信息,也能设置判断标准, 行使中枢执行功能,判断贮存于记忆中的信息是否应该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并提取相关的信息以供参考;“肝”负责将“肾志”贮存的信息提取出来,将脾做出的决策信息输送到“心”。这是从认知过程反映五神与脏腑之间的协调。</p><p class="ql-block"> 神以物质作为存在的基础, 神的活动则依附人体脏腑并通过形体、五官等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神虽主宰于心,但仍要通过五脏分藏五神,经五神的协同合作来完成神志的一切活动。由此可知,五神分由五脏而属。其所藏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云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此神、魄、魂、意、志即五神脏的具体表现,而心神主统魂、魄、意、志,神志活动则集中反映心主神的生理功能。脏气旺则神气足,若神不明、意不固、志不坚、思不专、虑不远、智不聪, 则脏气衰,可导致不同的神志病变。</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 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整体性,就是事物和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把每个事物的各部分视为一个小的有机整体,部分作为整体的构成元素,其本身也是一个连续、不可割裂的整体,部分与部分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五神的整体性突出表现在形与神俱,如下图(图7)。</p><p class="ql-block"> “形与神俱”又称为“形神合一”,形即形体,“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既体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又体现了人体生物属性与精神意识属性的和谐, 即生命形体与精神心理状态的高度和谐平衡的状态,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与神的高度整体统一,称作“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 “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 为中医五神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神”理论体系也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而神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神为形之主,神通过形的变化将其信息彰显于外,形是神信息的寄托和表达的载体。中医理论认为,形为神所依,神为形所主, 若形神相合,则生机蓬勃,反之如形神相离,神高形去,生机不存,形体如同行尸走肉。同时还认为只有 “形体不激,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生命机体才能泰然安和,健康长寿,强调正常的生命应当是 “形与神俱” “形神合一”。故张景岳说: “人身血气为本,精神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所以形与神的统一,是生命特征有机统一整体性的体现,也是中医形神关系的最高境界。形神关系反映的是生命形体与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形神的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而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形健则神旺,形病则神衰, 同时神又主宰形体活动,影响气血流行,这些思想广泛地体现于中医理论之中。那么形神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主要体现在神本于形而生、神依附形而存、神为形之主三个方面。《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形体密不可分, 互相依存,如《灵枢.天年》记有: 血气已和, 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合一体,只有精神和肉体相合生命体才能得以存在。形是神的载体, 神为形的主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一,形为神之质</p><p class="ql-block"> 形为神之质, 即生命体的物质基础是神产生与依存的载体,形生则神生,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无。 荀子认为神是形的变化功能, “形则神,神则能化矣。”提出了“形俱神生”的观点,突出了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内经》生命观认为,生命由来于“气”,乃天地合气而成,而构成字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紫也是气,故(灵枢·决气》说: “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但气本无形, 气豫成精,方始有形可见,形生而后神生。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说:“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形立而后神生。《灵枢·本神》也说:“故生之来请之精,两精相博调之神。”这是从生命形成角度对形生而后神生的释。神以形为物质基础,除表现于精气的化生作用之外,还表现在神对形的依附性方面,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而且它的功能也必须要在形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行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形体不散,精神不散”之说。中医将神、魂、魏、意、志称为五脏神,各居舍于相应的脏,因此五脏又可称为“神之宅”。又将怒、喜、思、慧、恐称为五志,加上忧与惊则称为七情,五志七情同样地对应相关五脏并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名医类案·不寐》记载了一则医案:许叔微治四明董生者,患神气不宁,卧则魂飞扬,身虽在床,而神魂高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 更数医莫效。许诊视之、问曰:“医作何病治之?”董曰: “众皆以为心病。”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 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飞扬。若离体也。”方以真珠母为君, 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故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 故魄止而有守。许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习扬者,宜以龙齿。此游魂症说明肝经受邪,亦会累及肝魂, 故临床用药过程中也要加入安魂定魄类药物,最终魂归于肝, 肝气调达, 诸疾自除。</p><p class="ql-block"> 二、神为形之主</p><p class="ql-block"> 形神理论在强调形为神之质及形的存在决定了神存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神对形的反作用,并将神对形的作用提高到主宰性、决定性的高度。因此,在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上,突出强调了神的重要性。刘完素说:“神能御其形。”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中载“无神则形不可活”“神去离形谓之死”等。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等组织构成,是有气血津液循行其间的生命整体,各脏腑之间的活动虽各司其职,错综复杂,但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协调有序进行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神对形的主宰作用对于生命形体脏腐经络组织活动、精气血津液运行等至关重要。如果神的这一主宰作用不能正常开展, 发生神的太过、不及病变,则非但影响神明本身,而且影响脏府气血,造成形体衰散的情况。《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卷末缺),摄生之二·九气》:“若纵志放情,怒以气上伤魂,魂伤肝伤也。若喜气缓伤神,神伤心伤也。若忧悲气消,亦伤于魂,魂伤肝伤也。恐以气下则伤志,志伤肾伤也。若多寒则气收聚,内伤于肺也。若多热膜理开泄,内伤于心也。忧则气乱伤魄, 魄伤则肺伤也。若多劳气耗,则伤于肾。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五脏既伤,各至不胜时则致死也, 皆由九邪生于九气,所生之病也。”说明情志的太过与不及,会导致气机失调, 引起五神要素的紊乱,五神要素一旦出现失衡就会累及相关的脏腑,引起有形之脏的病变,佐证神为形之主,说明形神之间密不可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由神和形两部分组成,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 是生命活动系统(形)和精神活动系统(神)统一的系统整体。精神活动(神)是以生命活动(形)为基础的。所以, 生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旺盛,思维敏捷;生命活动衰退,则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 思维迟钝;生命活动异常,则可使情绪发生异常变化,乃至精神失常。由此可见,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 神生于形;但从作用上说, 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第5章</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的相关领域</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五神与五态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五态人”出自《灵枢·通天》,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将人分为五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与阴阳和平之人。因为 “其态不同”,故称“五态人”。《内经》对“五态人”的神情、性格、举止、体质及治疗等记载详细,但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个性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五神与“五态人”关系密切,五神是元素,构成了五态人日常个性特质系统。五态人是五神学说具体应用的一个体现,五态人具有具体的指代性,而五神要素未有指代性,五神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又会派生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都会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学说是对人潜意识的挖掘,五神要素与“五态人”的个性特点关系密切,《内经》对“五态人”的描述并未将人内在的潜意识予以深度挖掘,因此从五神学说角度对“五态人”进一步挖掘,明确五神与“五态人”的关系,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 太阴之人</p><p class="ql-block"> 1.体质特点《灵枢·通天》曰: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指出太阴之人基本体质特点为阴多阳少,血液浑浊,卫气艰涩,阴阳失调,从而筋缓皮厚。</p><p class="ql-block"> 2.性格特点《灵枢.通天》曰: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表明太阴之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为人贪得无厌,喜欢不断索取而不喜付出,看似平和但处心积虑、内心阴险,只顾自己利益,见风使舵。</p><p class="ql-block"> 3.太阴之人与志 “志御气则治, 气御志则乱”,志如能支配情感,就不会发生越轨的行为。《鬼谷子·养志法灵龟》曰:“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太阴之人的五神要素中常表现为志弱,志弱则个性方面多表现为畏缩、只顾自己利益而见风使</p><p class="ql-block">舵,控制力弱, 平素好索取而不欲付出,贪得无厌、为富不仁。</p><p class="ql-block"> 二、 少阴之人</p><p class="ql-block"> 1.体质特点《灵枢·通天》曰:“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 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 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指出少阴之人基本体质特点为阴多阳少, 脏腑不调,易气败血脱。</p><p class="ql-block"> 2.性格特点《灵枢·通天》曰:“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混怒, 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表明少阴之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贪图蝇头小利,喜占便宜,见别人失去就如同自己得到似的, 幸灾乐祸, 见别人有所得自己反而因嫉妒而发怒,看似清高,但却为人阴险。</p><p class="ql-block"> 3.少阴之人与魄少阴之人的五神要素中常表现为魄弱,魄弱则个性方面多表现为胆小害怕,有嫉妒心,见别人有所得自己常因嫉妒而发怒,待人冷淡,警惕性高,心有深思而不外露。</p><p class="ql-block"> 三、 太阳之人</p><p class="ql-block"> 1.体质特点《灵枢·通天》曰:“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 2.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灵枢·通天》曰:“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表明太阴之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为人很随意不拘束,喜欢高谈阔论, 好说大话,没有真本事,好高鹭远,虽有志向但不切实际,做事草率,过于自信,高傲自满,就算遭遇了失败也不知道悔改。</p><p class="ql-block"> 3.太阳之人与神 </p><p class="ql-block"> 太阳之人五神要素中多表现为神强,神强则个性特点中敏感多疑较为突出,平素情绪变化强烈、任性、暴躁易怒、易激动,做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主观性强;此外,太阳之人五神要素中“神摇”也占有一定比例,神摇之人坚持力不够, 做事情容易放弃,认识事物浅尝辄止。</p><p class="ql-block"> 四、少阳之人</p><p class="ql-block"> 1.体质特点 《灵枢·通天》曰:“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p><p class="ql-block"> 2.性格特点 《灵枢.通天》曰:“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表明少阴之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做事谨慎小心, 有点小官职或地位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比较擅长人际交往,好自我表现,不愿意默默无闻地工作。 </p><p class="ql-block"> 3.少阳之人与魂</p><p class="ql-block"> 少阳之人五神要素多表现为魂亢,魂亢则个性特点中喜交际,好突出表现,为人机智,平素做事考虑较为周全、精细,但同时做事常缺乏耐心与毅力,不易坚持下去,凡事不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五、阴阳平和之人</p><p class="ql-block"> 1.体质特点《灵枢.通天》曰:“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周,谨诊其阴阳, 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p><p class="ql-block"> 2.性格特点 《灵枢·通天》曰:“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表明阴阳平和之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生活安静平稳, 不惧怕不忧虑,不会过于欣喜,能够一切任其自然,从容面对,不争强好胜,不固执保守,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从容应对,为人即使地位高也保持谦虚的态度,无为而治。从容稳重,举止大方,为人和顺,适应变化,态度严肃,品行端正,胸怀坦荡,乐天达观,处事理智,为众人所尊敬。</p><p class="ql-block"> 3.阴阳平和之人与五神阴阳平和之人五神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对稳定,自我调整能力强,五神要素之间协调统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个性特点多表现为心态平和,做事坚持、有耐心,为人诚恳、谦虚,认识问题能够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做事公正无私,不为利益所诱惑,有很强的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中医五神与脏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五神与五脏的生理关系</p><p class="ql-block"> “五脏神明论”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运用藏象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和现象与五脏的关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主宰的,同时又分属于五脏,形成了统一在“心神”之下的“五脏神明论”。</p><p class="ql-block">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形藏四,神藏五, 合为九藏以应之也。”指出五神脏是藏有神、魂、魄、意、志的五脏。《灵枢·本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食蛰神魂魄意志五神;六庸的生理功能是收纳,腐熟水谷和排泄转化糟柏。脏府是气血精津的生化之地, 也是神、魂、魄、意、志五种神气的藏舍之处,人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以及外部组织器官进行的视听闻嗅、言行举止等全是五脏神气的表现, 又皆秉承脏府之精气而为用。脏扇功能正常,则气血津精充盛, 神气得此而养, 从而运筹有度、帷幄有道,必然神清气爽,各种功能活动正常。相反,若脏丽功能不健全,精气化源竭绝,神气失养, 或脏府不运, 纵生痰火,痰血内阻, 气滞不行,干于清空,骚扰神明,或脏腑内虚,强邪内侵,均可出现各种神志失常的病变。</p><p class="ql-block"> 1.神与心 “心藏脉,脉舍神” ,心主血脉,是为形之功能,为心藏神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则为神之功能,使人能够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心为君主之官,能够统帅诸脏, 故具有主宰切精神活动的能力,心的功能强健,则精神活动正常,心的功能失调, 则诸脏皆损,神志反常。心在志为喜,开窍于舌,心神内舍,则喜笑有度,言语有序,心神荡离,则喜笑失控,语乱无序。</p><p class="ql-block"> 2.魂与肝 “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 主生发,是为形之功能,肝藏魂则为神之功能。肝主生发是魂生理功能的机制, 肝血是魂舍于肝及魂游于外的载体。肝在志为怒,开窍于目,肝魂不散, 则虽怒顷刻即消, 视物明晰,若魂不附体,则郁怒悲愤,久羁不解,视物不清,甚或目见两物。</p><p class="ql-block"> 3.魄与肺 “肺藏气, 气舍魄”,肺主气是为形之功能的体现,维持呼吸及一身之气的正常运行,魄的功能方可正常发挥。肺藏魄则为神之功能,使人体具有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肺在志为忧,开窍于鼻,肺主气功能正常, 气达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 魄的机能正常,发挥其目视、 耳听、鼻嗅、舌辩、身触、知饥渴、平衡、排泄、睡眠、记忆以及自然动作等功能;肺魄内蛰,则虽悲而不伤情,虽哭而不损志, 嗅觉灵敏, 若肺魄有害, 则悲而伤志,哭泣不休,出现嗅觉减退或敏感、幻嗅等。</p><p class="ql-block"> 4.意与脾 “脾藏营, 营舍意”,脾化生营血是为形之功,营血为脾藏意的物质基础。脾藏意则为神之功。脾化生营卫气血,使血液正常的运行,以营养“意” ,维持正常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脾在志为思,开窍于口,主肌肉四肢,脾意内坚, 则能生智而思维敏捷,善辨五味,举止有度,脾意不存,则思维闭塞,或胡思乱想,口味异常,甚或出现幻味,肢体倦怠,或气力倍常而逾垣上屋。</p><p class="ql-block"> 5.志与肾 “肾藏精,精舍志”,肾藏精为形之功能,是肾藏志的物质基础。 肾藏志为神之功能, 指有着明确目标的意向性心理活动。若肾精气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 肾藏志的功能正常发挥。肾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志内潜,则恐惕瞬过,惊惧立解,听觉灵敏,二便正常,若肾志外失,则恐而不宁,惊而休惕,听觉减退或出现幻听,二便不调或失禁。</p><p class="ql-block"> 二、五神与五脏的病理关系</p><p class="ql-block"> 五神宅居五脏, 与五脏系统密切联系,每种神明活动均与相应的脏腑相,当五脏功能正常时宅安神藏, 生命活动有条不紊;五脏异常时宅乱神出,生命活动失常,并伴有神志改变。心所藏的“神”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支配协调其他各神脏,因此机体神志功能整体协调活动,须在心神的统领下,五脏协同合作。</p><p class="ql-block"> 1.神与心, 心主血藏神,《类经.脏象类》中指出: “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又言: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异常首先伤及心神,心神一乱,则五脏六腑皆乱。若心火亢盛, 常因情志不遂, 气郁内结, 日久化火而致,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人嬉笑不休, 易心烦意乱,躁扰不安,更有甚者精神亢奋,狂言,不识人,不避亲疏;若痰火扰心, 气郁于内,则易冲动,甚至登高而歌,打骂毁物,引起狂证;若心血痰阻,情志不遂, 劳伤心气,则血脉阻滞,导致血瘀,进而神志失调,出现幻听、敏感多疑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2.魂与肝 肝藏血舍魂,肝性曲直刚柔,主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的藏血舍魂的生理功能对调节血液运行、疏达气机有重要作用。肝功能的亲乱, 易引起神志的变化, 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张介宾云:“肝藏魂,肝气受伤则神魂散乱,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或眠而有见,谓怪异等物也。”肝受伤常引起失眠或多梦等症状。若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升降出入失调,会出现胁痛、胸闷气短、郁闷不舒等气滞不通的症状;若肝火亢盛,情志抑郁,郁而化火,肝火热盛,火性上炎, 引起魂亢, 则人易出现眩晕、耳鸣、头痛等,情绪不稳定, 易发脾气,甚则烦躁易怒, 幻听幻视,狂越不寐等。</p><p class="ql-block"> 3.魄与肺 肺藏气,气舍魄。肺主一身之气,主皮毛而藏魄。《灵枢.本神》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摔色天,死于夏。”肺气不顺,肺脏吸清呼浊的功能降低,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百脉失养, 导致血行不畅,痰血内结,肺魄失养,产生精神症状,如苦笑不休,打骂毁物等。</p><p class="ql-block"> 4.意与脾 , 脾统血舍意, 主运化。 机体神志功能正常离不开脾的支持。《灵枢.五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平人绝谷》又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之功能失调可出现众多精神症状,若脾失健运, 运化失司,津液困脾, 郁结脾土,心血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心脾两虚, 常出现思维贫乏、松散、破裂,思维不连贯等症状。脾失健运,意不守脏,后天不能养先天,导致髓减脑消,表现为记忆力差,意向低下等症状。若脾不藏意,脾意功能受损, 长时间脾忧愁不解,导致精神紧张,自言自语,或若有所思,哭笑无常,精神恍 , 敏感多疑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5.志与肾肾藏志,主骨, 生髓,通脑。因此,若肾脏功能正常,肾志坚定,则人聪明睿智,记忆力强, 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等。 </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志伤则喜忘其前言</span>。”肾志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生活懒散, 思维迟缓,意向低下,不与人交流,精神涣散等症状。</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与经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经络的概述</p><p class="ql-block">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在《针灸甲乙经》中做了全面的论述。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的经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躯干的外行支脉,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p><p class="ql-block"> 十二皮部则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p><p class="ql-block"> 2.经络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灵枢·海论》曰;“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表明十二经络在内部联络脏腑,外部分布于头、四肢与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规律为六条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分别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六条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别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在头面和躯干的规律分别为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胸腹, 手足三阳经联系头, 阳经在头和躯干部分布较为广泛,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p><p class="ql-block">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督脉循行于后正中线,任脉循行于前正中线,督、任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 “十四经” ”。冲脉循行于腹部第一侧线, 交于足少阴肾经。带脉横斜行于腰腹部,交于足少阳经。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部和头项部。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于足少阴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部、头部,交于足太阳经。</p><p class="ql-block"> 3.经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经络遍布贯穿于人体每一个部位,将人体内外、脏腑、肌肉、肢节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沟通机体内外,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体官窍等器官沟通联络在一起,维系着人体生命的整体活动,使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保持完整与统一。</p><p class="ql-block"> (2)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灵枢·本脏》曰:“经络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满筋骨, 利关节也。”可见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通道,经络能将气血津液传注到全身从而达到营养脏腑、满润筋骨、通利关节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抵御外邪,反映证候。《素问·皮部》曰:“邪客于皮则膜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缩脉满则助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经络是病邪之气传变的途径, 邪气入侵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的贯通联系作用而传入体内,及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导致疾病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二、 五神与经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经络为五神出入之通道,五神则是经络气血运行、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和气化调节作用的枢机。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则是五神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和气化调节作用而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一) 五神与经络的生理关系 </p><p class="ql-block"> 1.经络为五神出入之通道《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处“节”指的是穴, “三百六十五”指的是全身所有腧穴,而腧穴的实质指的就是五神游行出入的地方,并不是筋脉、肉、皮、骨这些组织。这说明人体凡是有腧穴的地方,皆是五神游行出入之所,连接腧穴的经络则是五神游行出入之道,因五脏为五神之宅,而经络是脏腑结构和功能在人身的外延,所以经络为五神行于经络、归于五脏提供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2.经络为五神生命信号的传递通路 五神藏于五脏、行于经络, 经络内联于五脏。以经络为通路,五神将机体的生命代谢信号传递至全身,同时接受来自全身反馈的生命信号并归于五脏,以支配脏腑组织, 参与五脏功能协调配合的过程,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代谢活动, 保持机体稳态平衡。五神正常时从经络传导生命信号规律,人神思稳定, 躯体各部位功能正常,身心健康。五神异常时,人易出现精神心理行为性疾病,同时会影响躯体相关部位的功能。如魂亢时容易出现烦躁、 失眠、经脉拘紧、经筋僵硬、脉弦。经络阻塞也会影响五神功能</p><p class="ql-block"> 3.五神是经络之气气化调节的枢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气止则化绝。”其中“根于中者”为生命活动受自身小天地所控制的枢机, 即五脏所藏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神机”。 “根于外者”则指的是生命活动受人身外大天地所控制的躯机,即人体根于外界天地之气变化所做出的气机活动的改变,名曰“气立”。生命根源于内的五神离去, 人体机能也就停止, 生命根源于外的六气歇止,人体气机运动也就随之断绝。 因此五神对生命活动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至关重要,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权纽。当外界因素对机体连续或强烈刺激时会引起五神的紊乱,在外会以各种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情绪的异常表现会扰乱经络之气的升降出人,导致气机紊乱, 气难从顺, 出现气乱窜经、经络堵塞、 气机逆乱而直接影响经络的作用,精、气、血、津液的运输和废物的排泄均会出现障碍而生“百病”,出现各种难以解释的症状, 经络诊察时会有明显异常。</p><p class="ql-block"> 4.五神“神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的保障 经络作为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其中的每一个腧穴都与外界相通,因此外邪侵袭人体时,经络腧穴首当其冲。由于经络腧穴也是五神游行出入之所,所以《素问》有“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的观点,邪气侵袭经络腧穴后往往会导致五神出入异常,人体内生命活动规律受到影响,出现躯体和精神行为性疾病。《灵枢》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神气者,正气也”,强调通过针刺腧穴治疗疾病要以调整五神为首,因为五神“神气”的恢复,能使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恢复正常 即快速恢复人体的自愈能力。因此,并非说五神等同于正气,而是指调节五神的紊乱状态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正气的恢复, 使身体自愈,可见五神对于正气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不同个体五神的偏颇,针刺后“神气”来复的情况均不一样。如《灵枢.行针》曰: “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 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阳气盛的人 “精则养神” 五神也相应地盛壮, 针刺刚开始“神气”便有调动,而阳气偏衰阴气偏盛的人, 五神则相应较弱,针刺后需一段时间才会候到“神气”。</p><p class="ql-block"> 5.经络是形神相互长养的基础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曰:“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 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率论,则神役气, 气役精。五神在父精母血结合时诞生,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需要精气滋养而不断壮大,因此《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容之精气也。”在这过程中不仅依靠经络输送转运精气以养五神,五神同时会通过经络的气进行“役精”,保证经络中精、 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输,从而长养形体,出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经络在这一生命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体现了经络在五神指导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起的基础作用。</p><p class="ql-block"> (二)五神亲乱与经络的病理关系 </p><p class="ql-block"> 五神紊乱是经络病变的病理基础。精、 气、血、津液是五神产生的物质基五神的精神活动如喜怒哀乐、 悲忧惊恐等情志活动以及视听闻嗅、言行举止等行为活动均是以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为基础,并依靠五脏所藏的魂神魄意志来运筹帷幄的。五神紊乱会影响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与功能异常,而经络是输布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通路, 五神可通过影响经络之气的运行产生疾病。如临床上一患者,由于不良外界刺激长期作用于五神,超过机体调节范围,打破五神平衡状态,则机体在外表现为产生消极情绪,临床见患者思虑过度, 气机郁结, 而郁结之气积于肺经, 经络堵塞, 表现为患者循手太阴肺经整条手臂出现气肿,行中医针刺后, 气肿即刻消失, 针刺经络腧穴起到了调节五神,疏通经络气机,从而调节情绪的作用。五神紊乱,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身体状况遭到破坏,则会产生相对的负面情绪,进而堵塞相应经络,而经络堵塞后,常又会产生更多的负面能量,从而激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经络堵塞和负面情绪互成因果。《素问.血气形志》曰: “形乐志乐,病生于内……形苦志乐,病生于筋。”《灵枢·百病始生》曰:“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道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指出了情志失调对机体经筋经络系统带来的影响,情志不舒, 导致经筋、经脉失于通条,化火伤津,筋肉成积, 引发疼痛。情绪激动、愤怒、生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堵塞肝经,则人更容易愤怒,情绪更易激动;心经因仇恨、怨恨等负面情绪而堵塞,怨恨由心而生, 恨之日久则耗伤心血,损伤心气,继而导致心经淤塞。五神紊乱、五志不定,对机体的影响可以由内向外,也可以由外向内,因此可以由内调节藏五神之五脏的功能来改善躯体障碍, 也可以调节外在驱体结构、功能状态,例如通过疏通经络而达到调节五神的作用。五神紊乱在开始时常见症状轻而不受重视,日久往往由功能态的改变进展为结构态的损害,产生躯体障碍,如致气机升降出入逆乱, 经络阻滞,经筋结构的改变等,继而出现相应的躯体的症状。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情绪,常会在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及损伤的好发部位检测出痛性病灶点,通常呈团状或硬条索状痛结,是导致疼痛顽痹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与玄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玄府一词最早出现于《素问·水热穴论》,其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索问·调经论》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认为玄府为汗孔的一种代称,具有泄越卫气的作用,此为狭义之玄府。 至金元时期, 医家刘完素提出“玄府”的概念,《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此为广义之玄府,指出玄府广泛存在于机体,内至脏腑,外至四肢百骸,人体七窍无所不在,玄府不仅为汗液外达的孔道,具有流通气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亦为气、血、津液流通之门户,贯穿于全身的各个脏腑器官,也是神机通利、信息交流的场所。此外,现代许多学者如郑国庆、张天姚、胡建芳等对于玄府的实质内涵也做出了进一步探究,提出系列假说,认为血脑屏障、微循环、离子通道、细胞间隙、突触等结构与玄府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可能为玄府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玄府具有运化气血、运转神机、 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特性,与五神关系紧密。五神主宰调控玄府功能活动, 玄府郁闭是五神神机运转失常的关键病机。《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血气者,人之神”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说明神的产生和活动是以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只有气血津液流通畅达,神机才能发挥其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 神机运转协调,方能统摄玄府使其功能活动得以正常发挥。故《素问玄机原病式》说: “夫血随气运, 气血宣行, 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玄府作为气血津液流通之道路门户,若郁闭不通,开阀失司,功能活动失常, 气血津液不能宣通畅行,则会影响到五神,致使神机运行偏离中和状态则会呈现出两极化的病理特征。其中, 玄府开阖通利太过,神机出而不入,则出现五神亢进的征象,表现为精神兴奋, 烦躁易怒,失眠,甚则出现惊、狂、乱等表现;若玄府开阔通利不足,神志入而不出,则出现少神、失神等五神不及的征象,表现为精神状态疲惫、表情羡漠、抑郁不舒、少言事笑、对外界事物演不关心、反应迟钝,甚者出现癫呆等。同样,若五神紊乱,会导致玄府功能失常,收摄失司,会出现皮肤温度异常、皮肤感觉异常、肌张力增高、大量出汗、汗黏等异常症状, 如心神惊俱时出现肌张力增高,立毛肌收缩等。</p><p class="ql-block"> 现代研究也表明皮肤与精神心理有密切联系。人的皮肤和大脑在胚胎前的生命中即有共同的起源。中枢神经系统与所有人体器官相互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与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研究文献报道,各种神经疾病以及精神和心理问题可以引起某些皮肤病症状,反之亦然。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药物滥用障碍、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分离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等精神疾病与许多皮肤病有关,焦虑、恐惧和羞耻的心理状态可以引起皮肤发痒、发红、牛皮癣、皮疹、皮炎或多汗症等。在临床中许多皮肤病患者通过心理方面的治疗而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同样, 对于某些精神及心理问题的患者。 可以运用四逆散、川芎茶调散,柴胡疏肝散等散发郁邪的方剂及桂枝、麻黄、防风、柴胡、升麻、荆芥等解表散邪,振奋阳气的药物以开玄府,鼓邪出,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p> <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与心理紊乱状态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心理与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直觉、思维、情绪等,或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状态”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层次及相应质在特定时间、区间内,事物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存在总和,是事物宏观上质的静止与微观上量的运动的统一体。中医心理状态是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形成新的认识体系,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心理状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刺激所应有的处事状态,异常的心理状态即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这种状态体系是适应当今出现的新的社会疾病而产生的,本书中总结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頻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姜靡”。</p><p class="ql-block"> 正常的中医心理状态就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内,心理信息内容保持健康的认知、思维、 情绪等的相对不变。对于正常的心理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给出了“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这样一个较高的标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以达到上述的境界,只要是积极向上、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认知正确, 中医学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相反,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指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心理信息内容, 也可以说是个性和情志因素两者的结合才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紊乱状态。某种特定的情志改变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或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导致了机体脏时、 阴阳和气血失调,同时因为个体的个性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紊乱状态。这种心理紊乱状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稳定性:层次性体现在它包含了心神失和、心神感乱,心神失和可以导致心悸、不寐等病症,心神惑乱类似癫、狂、精神错乱等;稳定性体现在此种状态的存在会对机体的“形”和“神”产生持续的、主导性的影响作用。这种心理紊乱状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心理信息内容异于正常;二是这种异于正常的心理信息会保持一定的时间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五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体系是适应新的社会疾病而产生的,是阶段性的一种稳态,这种状态包括时间和空间两种状态, 当强烈而持久的情志变化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稳态遭到破坏后就形成了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心理信息内容,产生心理紊乱状态,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疾病的基础。患者心理长期处于一种紊乱状态, 会影响机体的气机运行, 气的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导致气机失调。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人体生命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气机的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机运行有序则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脏附之间的功能紊乱不相协调,百病由生。 气的升降出入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影响着气的运动与代谢,同时也对血和津液等的运行、脏腑和经络的功能产生影响。气机紊乱,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的功能,则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均会因此商发生病变,产生多种病理变化,如化痰、化火、动风等,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一)惊不安状态与五神</p><p class="ql-block"> 惊悸不安状态悬由于患者先天索赋差异或七情过激或衰老体弱等原因导致五神发生病理变化,而表现为神志异常, 包括狂乱和不及两端;注意力不集中或建忘;对外界感知错误或行为的异常。临床上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心惊神乱、神用不及、心志减退、意的减退。心惊神乱,惊恐过度则伤心神,神不守宫,心神对志意失去统摄, 机体各部分及五神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领,则发生躯体和神志功能紊乱。神用不及,或素体虚弱,或机体过于疲劳,或个人过度关注自我,或因能量过度消耗, 经受惊悸时出现神志不用的状态。心志减退,或平素胆怯,或消耗过度,或体质素虚,暴受惊恐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承受力弱,处于心志减退的状态。意的减退,或情绪不稳定,或素来内向,或素体虚弱,或脾功能减弱, 惊悸诱发或加重其心神不及,出现意的减退状态。</p><p class="ql-block"> (二)郁闷不舒状态与五神</p><p class="ql-block"> 郁闷不舒状态属郁证情志类狭义范畴, 是指患者自觉心情压抑不舒畅,不能痛快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状态, 持续时间长,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心理活动内容有别于常态。五神与郁闷不舒状态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郁闷不舒状态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差异、 七情过激或衰老体弱等原因导致五神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出现失衡,发生病理变化,而表现为神志的紊乱, 导致“神伤气怠”。《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思虑过度,心阳不振,使人精神不齐,思维迟缓,精神恍惚,心情压抑不舒畅,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处于神伤气怠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三)思虑过度状态与五神</p><p class="ql-block"> 思虑过度指过度地苦思冥想、凝神敛志的过程。适当的思虑、思考是人类生活工作所必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生理限度,过度思虑维持一定的时间就是思虑过度状态,就会对机体产生伤害导致疾病的发生。《医醇賸义·思伤》:“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心藏神,脾主思;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若思虑太过,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出现“心烦意乱、神疲”等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临床发现大部分思虑过度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状态,都存在心理状态层面上的问题:过度的思虑不仅能通过影响脏腑生理及气血功能, 导致躯体化障碍,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患者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疾病, 如抑郁症或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反过来又会加重思虑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四)精神萎靡状态与五神</p><p class="ql-block"> 精神萎靡状态是指患者精神状态疲惫,表情淡漠, 少言寡笑, 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 目视茫茫,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临床上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神用不及、 神用烦乱、 魂魄不安、魂魄相离、 志意不定五大神志组群。</p><p class="ql-block"> “神用不及” 神气不足, 精力透支, 做事提不起精神,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闷闷不乐等。 “神用烦乱”,体内阳气郁结,运行不畅,郁而化火,虚热内扰心神或痰饮、 湿浊、痰血有形实邪阻于血脉,蒙蔽心神或火热之邪灼伤津血,津血不足使心神失养。 “魂魄不安” ‘,《金匮要略》中有关于癫狂“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的描述。血自有“奉心化赤” 而后藏于肝之说, 血气少者则心气虚,肝藏血不足则不能藏魂安魄, 使得魂魄妄行,精神离散出现痴呆,反应迟钝等,或表现为夜晚睡眠障碍、 多梦,白天精神恍惚,心烦意乱。 “魂魄相离”,《朱子语类·鬼神》曰:“魂神而魄灵, 魂阳而魄阴, 魂动而魄静。”《黄庭经讲义》曰:“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运用,故瑰能动作发挥, 二物本不相离。”魂魄者,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 一为使一为用,相守不相离,魂魄毕俱乃成为人。精气内伤, 使阴火亢盛, 阳气不能入于阴分,则出现睡眠不安,梦境纷纭,梦寐恍惚,变幻游行等。 “志意不定”,过度的思虑不仅可以伤心脾,亦可以使意伤,如《灵枢.大惑论》所言:“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意伤则惋乱,出现心烦乱、善忘、记忆力减退、四肢运动不灵活等症状,志不定则出现精神迷惑、失去理智,近事记忆力下降,健忘、言语错乱、精神恍惚、闷闷不乐明显的精神症状。 </p><p class="ql-block"> (五)烦躁焦虑状态与五神</p><p class="ql-block"> “烦躁焦虑状态”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紊乱,是指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烦闷不舒、情绪不安,事事不如意,急躁易怒,甚至出现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焦虑不安的一种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外热曰躁,内热曰烦。《医学统旨》所谓“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而不宁”,其甚者则“神志躁动”。情绪表现为心中扰乱, 郁郁不宁而烦躁易怒,在焦躁的心理情绪之下,患者躯体行为表现出不安宁,肢体躁扰,反复颠倒,懊恼烦心。《金匮要略》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烦躁过度,反复思虑,心脾两虚,气血虚损,心气浮躁而心神不稳,故出现烦躁。</p> <p class="ql-block"> 第六节</p><p class="ql-block"> 中医五神与神志病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神志病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神志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 “神”指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志”指情感活动,神志病则是指在社会、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大脑机能发生紊乱, 引起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属于中医脑病学的范畴。常见的神志病有癫、狂、痴呆、健忘、脏躁等。</p><p class="ql-block">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说明神志活动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神、魂、魄、意、志均参与了人的认知、意识、思维、记忆等正常的精神行为活动,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藏于五脏, “精”是其产生的物质基础。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人认知、感知外界事物的核心,如肝魂(目)、肺魄(鼻、皮肤)等传递的视觉、知觉、嗅觉信息等,均由心神汇总。神志活动是神魂魄意志所参与的感知、认知、意识、思维、判断、存储等高级系列的神识活动的简称。</p><p class="ql-block"> 二、五神与神志病的病理联系</p><p class="ql-block">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说明“神”为五神之长,统帅诸神,是最高级的主宰。魂魄生而有之,具有先天性、内在性和自然性,其活动内容并未受到精神、意识、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属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志意是在魂魄基础上形成的功能活动,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外向性和精神性,它以语言、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为主要内容,因而属于高级完善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志意具有御精神、收瑰魄、和喜怒等多种功能,《灵枢·本脏》云: “志意和, 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说明志意可以驾驭控制其他心理活动或动作行为过程。由此可见,五神功能活动具有明显的有序性,人类的精神行为活动是在“神”的统摄下,通过魂魄感知外界事物,形成初步的感知和判断,再通过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加以分析,经过思维做出决策,由魂将指令传于魄,形成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它是五神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五神中的任一要素发生改变都会导致相应的病理改变。</p><p class="ql-block"> 1.神伤 可以有神强、 神弱、</p><p class="ql-block">神乱的不同病理变化。 神强表现为</p><p class="ql-block">“狂”“乱”“恐惧” 等神智失常、精神错乱的症状,《素问.调经论》所谓“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弱则表现为健忘、失眠、多梦、易悲伤;神乱表现为神失去了“任物”的作用,丧失了对魂的控制,魂魄便失和、相离而游荡,常产生形影行为的异常,如“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传,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黄帝内经太素》),最终魂飞魄散,志意失谐,形神相离,人体归于消亡。</p><p class="ql-block"> 2.魂伤 可以有魂离、魂弱、魂乱的不同病理变化。魂离表现为机体自律性的生理活动减退,表现出精神、行为,尤其是思维想象、情感与外界交流并反馈回机体的活动能力发用不力,如精神恍惚不清、言行举止异常、四肢躁扰不安;魂弱表现为虚怯易惊;魂乱表现为嗜睡、多梦、睡眠不安稳等,《素问,诊要经终论》曰:“肝藏魂,肝气受伤则神魂散乱, 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或眠而有见,谓怪异等物也。”张景岳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p><p class="ql-block"> 3.魄伤, 可以有魄亢、魄弱、魄乱、魄离的不同病理变化。魄亢表现为感觉、运动和反射等本能活动驭收不力, 表现为对外界感知错误,动作多;魄弱表现为视物昏花、听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感觉迟钝、动作迟缓、反应不灵等; 魄乱表现为睡眠不安稳、多噩梦、莫名的哭泣;魄离表现为易说错话等,《灵枢.天年》曰:“八十岁,肺气虚, 魄离,故言善误。”</p><p class="ql-block"> 4.意伤可以有意亢、意弱的不同病理变化。 意亢表现为多语、喧闹、多虑;意弱表现为精神行为、记忆的维持不稳定和注意力不集中、郁闷优愁、头昏烦闷、四肢无力等症状,《灵枢.本神》曰:“意伤则挽乱,四肢不举。”</p><p class="ql-block"> 5.志伤可以有志亢、志弱的不同病理变化。其中志亢表现为言语错乱、精神恍饱;志弱表现为健忘、易受惊、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灵枢·本神》日:“志伤则喜忘其前言。”</p> <p class="ql-block"> 痛风</p><p class="ql-block"> 百发百中的,大蒜籽剥皮二斤,红枣,枸杞子,桂圆肉各二两,浸在十斤52度的白酒里,一个月开始吃,而且对血脂,胆固醇都有作用,就是对糖尿病无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