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

大王

<p class="ql-block">大观楼,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巡查路过。发现这里湖光山色,景色迷人。便决定在此建造亭台楼阁,大观楼就是其中的一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道光八年(1828)修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到三层的建筑。咸丰七年(1857)遭遇到战火大观楼长联及所有的建筑均被烧毁。光绪九年(1883)重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后期的历朝历代进行过多次重建和不同规模的修缮。而现存的大观楼为同治三年1864年按照原来的规模重建的建筑,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木结构的三重檐四盏尖顶式的一个楼阁,楼高是三层18米;面阔17米,进身有10米,造型是非常的古朴又典雅,彩绘木雕,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大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齐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宏伟和文化的魅力。被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建筑物的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建筑雄伟壮观,以其独特的红墙黛瓦和精美的彩绘而闻名。其设计风格融合了汉族、满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大观楼写了180字长联而闻名,被公认为海内第一长联。这些长联以其宏大的气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著称,被誉为中国丰富的对联宝库中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以楷书刻长联。上联写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句长联描绘了昆明市区滇池壮丽的景色和广阔的地域,以及游客来到这里时的喜悦之情;</p> <p class="ql-block">下联写到:“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这句长联表达了昆明悠久历史和伟大人物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孙髯翁的长联以其豪放的辞藻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著称。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仗、比喻等,使长联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长联承载着昆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的韵味、艺术性和思想深度。</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三重檐转顶的砖木结构建筑,因为带着浓郁的云南传统风格,让它看起来相比中原木构建筑更多元。</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五墨)彩绘以及象头和花卉的挑檐檩仿头木雕,同样诠释中国古建筑中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他展示了中原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之美。</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桥之上,大观楼的倒映在水中,甚是美妙啊。还可以看到大观楼景区内成群的海鸥。</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的屋顶,由金色琉璃铜瓦及宝顶及兽头灰色底瓦组成。宝鼎搭配走兽的形状,看起来同样有融合之美。</p> <p class="ql-block">来此驻留。并留下文采飞扬的诗句,如今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南门匾额为清代书法家李漱泉题写,北门匾额为清代李维述书写的“真大观也”;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写的“波拔浪千层”匾额,挂于大观楼二楼中间。</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缮了大观楼和公园券拱拱门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单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入园门,并为孙铸的书题写了一篇跋涉,描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一座重要历史文化名楼,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大观楼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它见证了昆明市悠久的历史变迁和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一家由陕西来到昆明。</p> <p class="ql-block">孙髯翁早年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极为愤慨,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