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火焰草

<p class="ql-block">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读书人的节日,自然要读书、分享读书之乐。我最想分享的是近来读过好几遍的《苏东坡传》,此书是由民国时期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大作家林语堂用英文写作,张振玉翻译的讲述北宋文豪苏轼生平的一本传记。</p><p class="ql-block"> 本书分四卷:一、童年与青年,二、壮年,三、老练,四、流放岁月,详细地记叙了苏轼命运多舛、波澜壮阔而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一生。文字精练优美,流畅生动,读来令人手不释卷,一读而再读。</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父子占了三家,尤以苏轼最闻名遐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文至今仍是中小学生必背诗文。唐代李白、宋代苏轼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于文学历史长河中,始终光彩夺目。苏轼也是我一直最为偏爱的一个文人。</p><p class="ql-block"> 他天资聪颖,少年成名,才智卓越,二十岁参加科举即一战成名,也曾高居庙堂之上做皇帝的秘书,也曾莫名其妙多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远离京师居于蛮荒之地,甚至生活困顿不得不躬耕陇亩,可他始终坚持初心,居官就做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为人就做个好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他眼前所见无一不好人。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堤坝;为官密州时灭蝗救灾;流放黄州时,耕田东坡。虽“自笑平生为口忙”,仍满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坦荡,仍然坚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使到了孤悬海中的儋州,仍制墨采药,教化黎民,慨叹“日啖茘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 以前读苏轼诗词,因不了解创作背景,总难免断章取义,不能领会其精髓。读了《苏东坡传》后,更能体会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通透。再读《江城子》时,就更能体会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对亡故十年的妻子的殷殷深情。</p><p class="ql-block"> 人生道路多坎坷,苏轼更是一路风雨兼程,历尽艰辛,一再被贬,可他依旧坚定前行,风雨何惧,霜雪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而且豁达乐观,于平淡生活中创作美文美画流传千古,集诗词大家与书画大师于一身,还善于发现美食,创造出了“东坡肉”、“羊蝎子”等特色美食流传千年。既是大雅之才又享受俗人之乐,当真的“真名士自风流”,雅俗共赏。他集书画大师、诗词圣贤、水利工程师、酿酒师、教师、美食家、隐士等于一身,把别人眼中凄惨的贬谪生活过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做个人间清醒之人。</p><p class="ql-block"> 苏轼仕途坎坷,家庭也多次发生变故,先后娶三位王姓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知书达理的王弗替他职场识人,引导他收敛锋芒;王闰之虽才疏学浅但持家有道,给他一个安定温暖的家;王朝云懂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伴他一贬再贬,把他的心安处视作故乡。也算上天有眼,爱才怜才,赐他三个天下好女子陪伴左右,给苦难贬谪的日子多添一分来自妻子的温暖。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他也给予了妻子应得的尊重与理解,悼念亡妻的诗词千年后仍令人落泪。</p><p class="ql-block">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深更是令人羡慕至极。他们既是手足兄弟,从小一起玩闹嬉戏一起求学读书,一起赴京赶考一起荣登皇榜,被誉为一对“宰相之才”。又是患难兄弟,苏轼个性直爽锋芒毕露,难免得罪权贵,生出许多无妄之灾。而苏辙敦厚隐忍,仕途相对平坦,他在政治上提携哥哥,生活上帮助哥哥,感觉上他更像个知冷知热全力护佑弟弟的哥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实只是中秋节苏轼想念弟弟子由的诗篇,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情侣之间的互诉衷肠。苏轼与弟弟同声相和,同气相求,情投意合,真是中华好兄弟。苏轼能始终保持豁达乐观,很大原因在于他有这么个好兄弟,三个好妻子。</p><p class="ql-block"> 苏轼多才多艺,精力旺盛,虽文章闻名天下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迫害;他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代也能独领风骚,登峰造极,是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一代圣贤。他一直被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却能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而为苍生百姓谋福祉,为自身修身养性。他的人格精神中的正直进取、慈悲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熠熠夺目。</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却更人尽皆知,是黄州的东坡躬耕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苏轼的小我消亡,大我重生,虽历尽黄州惠州儋州的艰难,仍能和生活握手言和,与乡村野老“把酒话桑麻”,把高开低走的人生走向另一种更为持久的辉煌,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并用美妙的诗词文记录下来流传千古,千年之后的今天仍能激励身处逆境中的人们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精神传承,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