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许承养点滴记事

雨露

<p class="ql-block">   许承养简介</p><p class="ql-block"> 许承养同志1930年7月出生,于2023年10月1日仙逝,享年93岁。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年来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四届云和县党代表。自1950年开始直至80年代任村级主要行政职务,连续20多年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公社革委会成员以及公社付书记等职。后因家庭吃口多负担重,工资轻养活不了全家。申请退出公社付书记一职,但还是一直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 ,直到1984年让贤山下大队书记。</p><p class="ql-block"> 许承养同志几十年来为山下百姓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全大队的生产和工作上,又善于团结干部群众同心共建山下村,总之他为公想的多为私想的少。一生都为山下大队建设付出汗马功劳!他所做的工作好事举不胜举 ,取得了巨大成绩。他的事迹广为传颂,成了十里八乡民众中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办农场</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 许承养同志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大队长,党政两副担子一肩挑,忠心耿耿为着山下人。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他把抓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放在首要地位,从没丝毫放松。当粮食生产过了大关又着手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参加创办公社茶场,又发展了大队茶场,因为当时生产茶叶质量和市场销售等问题使生产停滞了,那是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 开水库 挖渠道</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热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山下大队大部分稻田都怕旱, 难以做到久旱保收。老许想到塔后村水源好,看到这些多余水白白流掉可惜,他想:“是否把这水源加以利用”。他立即向上级提议,得到县委和农业部门支持下,开挖了坟坳大水库和十华里长的引水渠,把塔后的水引到了山下、曹球两村易旱的农田里, 浩大的水利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哪一处,哪一天没有老许承养书记的汗水呢? </p><p class="ql-block"> 当时,从生产队抽调出青壮劳力和能工巧匠,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那时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都非常高,因为劳动的农民都吃过旱涝的苦,“上半年多下点雨,涨大水,下半年连着晴几个月,庄稼又旱死了,一年种下来,到头粮食还不够吃。”所以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干,下雨天披件蓑衣照样开工,雨水把衣服全部浇透了,晚上洗凉一晚,第二天不管湿干往身上一套照样去干活,反正一干活照样湿。到水库上去挖土沙石,大家舍不得穿布鞋,就穿草鞋。有时,大家干着干着还会比赛,比如挑土,你挑30担,我要比你多挑两担,你一车推1000斤,我一车就要推1200斤。有时不小心受伤了,也顶多到赤脚医生那里去拿点草药吃吃,敷敷,回头继续劳动。那时的工具就是锄头、硬腰、钢钎、大小簸箕、平板拉车、夯(锯根大木段,大约1米二左右,上面左右挖两个扶手,两人扶,下面底部两三寸处左右钉上两个圆扣绑上粗麻绳,两个人拉,四人配合打夯)等农具。 </p><p class="ql-block"> 农忙时种地种田,闲暇季男女老少全员出动开挖水库,水库工地挖掘,拼的是干劲,显示的是力量。工地上搭个简易棚,四根木头,铺上毛草干就是广播室,从这里传出各队参加劳动人数,口哨声、歌声、以及民工的号子声,谱写了战天斗地的交响曲。许承养书记和大队主要干部及各生产队长,傍晚下工后,都要留下小会交待几句,布置第二天工程工作。第二天早晨开工前,总结工程进展,表扬先进,批评落后,要求民工不甘落后,组成党员小分队 ,民兵小分队,克服困难,根据各人能力进行分工干事,有挖土、挑土、装土、拉车、推车、平土、打夯等等。根据身体状况分工,比如老弱病残的人员可分工记账、发票、送饭、送水等事。这种艰苦而自力更生的建设方式使得六十年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一项伟大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正值文艺复兴阶段,县文化馆在山下开辟文艺复兴基地——木偶戏培训基地,没有电灯乍行?文化馆徐东明跟老许说起,赤石乡(徐东明爱人教书之地)电厂里有一台旧发电机放着没用它,你去跟乡书记联系,他也许会同意,老许立即上路,硬是从云和赤石扛回发电机,装机发电,既让村民点上电灯,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几个乡村落能有电灯照明的。有了电灯既给村民享受到光明又有力地支持县文化部门工作,受到县委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举办文艺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老许书记他自己读书不多,但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对文化教育极大的重视,总是激励老师们认真辛勤教学,山下村学校教学名列全乡前茅。而且在文艺汇演上也是全县的佼佼者,那时的学校何家唐、刘一英老师是文艺宣传队的领导和组织者;吴远亮、吴淑良、何小兰、许秀芝是文艺宣传队的主角,带领村里的姑娘们学文化,学唱歌、学跳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场场的精彩演出赢得了村里村外的乡亲,每年正月初二晚,村里戏台必有一台别开生面的好戏。初三开始一直到元宵节都出村演出宣传,近至周边大队,远至县城。一次次成功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县里的领导对山下文化阵地的肯定,云和县文化局局长派徐东明馆长来村里视察,端点指导,还请来了,梅源区宣传队与山下宣传队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县里也给山下宣传队送来了许多的琴、箫、锣、鼓等乐器,以及演出服、大红丝带,更可喜的是还送来了气灯,出行巡演也不愁没灯照舞台了。</p><p class="ql-block"> 山下大队的各项事业成了全县乃至丽水市的学习典型。来取经的邻县区乡镇相约而来,一场场的学习现场会数不胜数,有来学习学校教学引领的、有来学习政治夜校、有来学习文艺宣传汇演的、有来学习农业发展的、有来学习多种经营开发管理的;总之,老许同志对山下各项事业建设都费尽心血。之所以山下村村民重视对子孙后代精心培养,少不了许承养同志几十年来对教育对学校文化教育基础的沉淀,奠定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办学校 建校舍</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代,农村学齢儿童颇多,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个小孩;于是他就牵头,曹球、塔后、驮坪都办起了民办公助小学,全大队就有八位老师,四所小学。读完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又是一个困难,老许又动起脑筋,取得区社支持办起全区首所村级民办初中班,不但缓解本大队乃至附近几个大队学生小学升初中的困难。就拿建造新校舍来说吧,规划好地段后,落实地基,老许同志比自家建造房子还重视着急,日日夜夜奔跑在有关的农户家门口,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直至被感动,愿意拿自家的门前地来建校。他又同社员干部前往葛山岗头村买木头,背回一根根柱脚,建起了两层楼,五六个教室及老师的办公室的一座新校舍。老许同志他总是时刻为村民着想。</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各村乡镇建田造屋成风,山下村就有好几幢房屋面临拆除。老许看到村民这么省吃俭用,辛苦建造的房屋要拆除急的吃不好睡不好,一趟趟往政府跑,左说右说终于才保住了房屋。其他大队拆除了好多幢房屋,可山下一幢也没拆除。村民们都说幸好有我们的许书记帮助才保住了房子。老许同志几十年为山下人民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所做的工作举不胜举。总之为他人想的多,为自想的少。</p><p class="ql-block"> 老许同志一生为人忠厚,光明磊落。他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他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无愧是后人所敬仰、所怀念的前辈。他造福民众的功绩留在山下,留在了我们下一代人的心眼里。</p> <p class="ql-block"> 许承养同志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许承养同志(1930年7月—2023年10)。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四届云和县党代表。自50年代开始直至80年代任村级主要行政职务,连续20多年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公社革委会成员以及公社付书记等职。后因家庭吃口多负担重,工资轻养活不了全家。申请辞去公社付书记一职,但还是一直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 ,直到1984年光荣让贤。</p><p class="ql-block"> 许承养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山下百姓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全大队的生产和工作上,他团结群众,为公想的多为私想的少。为山下大队建设付出了汗马功劳。他所做的好事举不胜举 事迹广为传颂,成了十里八乡民众中的楷模,父老乡亲们也喜欢称他为“老许”。</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 许承养同志担任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大队长,两副担子一肩挑,忠心耿耿为着山下人。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他把抓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从来没丝毫放松。当粮食生产过了大关又着手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参加创办公社茶场,又发展了大队茶叶基地。</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热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了有效解决全大队大部分稻田都怕旱的问题。老许想到塔后村水源好,看到这些多余水白白流掉可惜,他想“是否把这水源加以利用”。便向上级提议后,在得到县委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开挖了坟坳大水库和十华里长的引水渠,把塔后的水引到了山下、曹球两村易旱的农田里,浩大的水利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处处都有老许书记的汗水。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正值文艺复兴阶段,县文化馆在山下开辟文艺复兴基地——“红艺木偶剧团”培训基地,没有电灯乍行?文化馆徐东明跟老许说起,赤石乡(徐东明爱人教书之地)电厂里有一台旧发电机放着没用它,你去跟乡书记联系,他也许会同意,老许带着几个社员立即上路,硬是从云和赤石扛回发电机,装机发电,既让村民点上电灯,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几个乡村落能有电灯照明的。有了电灯既给村民享受到光明又有力地支持县文化部门工作,受到县委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老许书记他自己读书不多,但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对文化教育极大的重视,总是激励老师们认真辛勤教学,山下村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全乡前茅。而且在文艺汇演上也是全县的佼佼者,那时的学校何家唐、刘一英老师是文艺宣传队的领导和组织者;吴远亮、吴淑良、何小兰、许秀芝是文艺宣传队的主角,带领村里的姑娘们学文化,学唱歌、学跳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场场的精彩演出赢得了村里村外的乡亲,每年正月初二晚,村里戏台必有一台别开生面的好戏。初三开始一直到元宵节都出村演出宣传,近至周边大队,远至龙泉龙南。一次次成功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县里的领导对山下文化阵地的肯定,云和县文化局局长派徐东明馆长来村里视察,端点指导,还请来了,梅源区宣传队与山下宣传队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县里也给山下宣传队送来了许多的琴、箫、锣、鼓等乐器,以及演出服、大红丝带,更可喜的是还送来了气灯,出行巡演也不愁没灯照舞台了。山下大队的各项事业成了全县乃至丽水市的学习典型。来取经的邻县区乡镇相约而来,一场场的学习现场会数不胜数,有来学习学校教学引领的、有来学习政治夜校、有来学习文艺宣传汇演的、有来学习农业发展的、有来学习多种经营开发管理的;总之,老许同志对山下各项事业建设都费尽心血。之所以山下村村民重视对子孙后代精心培养,少不了许成养同志几十年来对教育对学校文化教育基础的沉淀,奠定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老许同志他总是时刻为村民着想,70年代,农村学齢儿童颇多,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个小孩;于是他就牵头,曹球、塔后、驮坪都办起了民办公助小学,全大队就有八位老师,四所小学。读完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又是一个困难,老许又动起脑筋,取得区社支持办起全区首所村级民办初中班,不但缓解本大队乃至附近几个大队学生小学升初中的困难。就拿建造新校舍来说吧,规划好地段后,落实地基,老许同志比自家建造房子还重视着急,日日夜夜奔跑在有关的农户家门口,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直至被感动,愿意拿自家的门前地来建校。他又同社员干部前往葛山岗头村买木头,背回一根根柱脚,建起了两层楼,集六个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于一体的新校舍。</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各村乡镇建田造屋成风,山下村就有好几幢房屋面临拆除。老许看到村民这么省吃俭用,辛苦建造的房屋要拆除急的吃不好睡不好,一趟趟往政府跑,左说右说终于才保住了房屋。其他大队拆除了好多幢房屋,可山下一幢也没拆除。村民们都说幸好有我们的许书记帮助才保住了房子。老许同志几十年为山下人民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所做的工作举不胜举。总之为他人想的多,为自想的少。</p><p class="ql-block"> 老许同志一生为人忠厚,光明磊落。他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他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无愧是后人所敬仰、所怀念的前辈。他造福民众的功绩留在山下,留在了我们下一代人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