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书香

馨香一片

<p class="ql-block">  小学四年级,我们的书包里除了语文、算术,政治外又多了一本自然常识课本。一个剪着短发的中年女老师,被临时安排教我们风雨冰雪霜雹形成的自然常识课,当时她还兼任着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在县一小的时间并不长,以致于后来我连她姓什么都想不起了,但我一直心生感激并记得当时她给我们讲完课以后,总是会给我们讲《宝葫芦的秘密》、《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里的一个童话故事,还鼓励我们到校图书室去借童话书看。也许是因为她每次利用课堂多余的时间给我们讲故事,让我成为一个爱做梦的孩子,等不及老师一周两节课后的小故事,每天就开始跑图书室。学校的图书室在校园外的一间小矮房子里,书不多就放在几个书架上,不大的窗口,下午经常爬着一些孩子盯着书架,指着要这本或者要那一本,或是等着别的孩子还书又马上借出来,甚至有时还书的和借书的一起约着,在窗口直接让老师登记。很多书往往都是跑上几次才能借阅到。宝葫芦的神通,说假话鼻子会变长的恐惧,对卖火柴小女孩的怜悯杂糅在一起,让我在故事书里体会着主人公的人生,每天总是要在外看书捱到很晚才回家。</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底,在县一小读五年级的我,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从县城中心街道到勐海茶厂唯一一条柏油路两边,相隔20米4个一排的100瓦白炽灯奢侈的亮起来,从我们茶厂驶出一辆接一辆深绿色的日本五十铃大卡车,车前走着的是勐海茶厂的耍龙、舞狮、秧歌队,第一次被锣鼓声和鞭炮声的猛烈冲撞,让我不由的追随着鞭炮浓烈的火药味,一个劲的在路面上搜寻未爆炸的哑“炮”,一路上和两个弟弟一次又一次分享小火花的绽放,等到突然发现静下来不少,弟弟和大队人马不知走到哪里了,转身回家的时候,我不甘心的在成排的简易的路灯中不停的走过来又走过去,看着灯光下自己的影子成排的变短变长变虚,一直想不明白今天大人们怎么啦?个个穿红挂绿喜气洋洋,锣鼓喧天眉飞色舞,迸发出无限的热情?还这么奢侈的挂那么多的大电灯泡?比我们家15瓦的可亮多了!</p><p class="ql-block"> 而且那时候,我们也从老师的口中多次听到了“现代化”这三个字,什么是“现代化”?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即便这样的回答,也让我们欢喜不已充满了期待。这时,校园里大家争相借阅叶永烈先生写的一本科幻儿童文学《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下课跑了好几天才借到这本书,一看就像磁铁样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乘坐的气垫船只用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核燃料,农田里摘玉米还要像爬树一样要用升降梯,一个人根本拿不走一穗玉米,更为让人垂涎欲滴的是硕大的西瓜需要大电锯锯开,我足足看了两遍才舍得还回校图书室,后来实在太惦记里面的西瓜的甜,我又去借出来看了一遍,“现代化”在我心目中总算有了立体感,对未来的期待更加强烈,那时我们能吃到的大多是野果酸多依、橄榄和芭蕉,甜是极其期盼而又多数只能靠嚼上几粒橄榄喝些凉水得到的味道,每年我最奢望的就是能拥有傣家人用野山梨熬制成的用竹笋叶包着的梨膏,即便是几分钱一包,我也买不起,怎能抵得住那么大的西瓜的诱惑!直到上了高中一年级,父亲带着我们去景洪过泼水节,我才第一次吃上西瓜。如今尽管《小灵通漫游未来》摘玉米都要坐升降梯并没有出现,但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在成都已投入使用却真实的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十分感谢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做梦爱幻想的种子,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子,我常常沉迷于课外书、在课外书里的场景编织着我的梦想,为了少干活多看书,天不黑不回家,即便回到家也是眼不离书就着冷饭菜,睡觉也要妈妈催促多次才舍得放下书本,甚至悄悄藏了手电筒趁妈妈睡着了在被窝里躲着看,小学没毕业坐在第二排的我已经看不清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p> <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我们能看的书很少,大部分是一些小画书之类的,还有《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小蜜蜂报》等等,记得最感兴趣的就是《聊斋志异》里精灵鬼怪的故事。而我们家由于父亲怀揣造房的梦想,母亲身体又不好,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让我拥有自己想看的书,我还必须帮助母亲承担很多家务,为了满足看书的欲望,我就经常往厂里马俊叔叔和周崇益叔叔家里跑,他们两家有很多儿童书籍,尤其是马叔叔家还在厨房里用粗麻绳拴了一副秋千,每月《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发行后,我总要找借口在他家赖上一个下午,荡着秋千,两只胳膊环着绳索,捧着书看实在是妙不可言,从此秋千也变成了我心里的千千结,躺在摇椅上看书,慢慢变老也成了我最美好的向往。至于周叔叔家的小女儿幸红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了极其要好的闺蜜,几乎有空就粘在一起,喜欢分享《聊斋志异》里那精灵鬼怪的故事,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破案推理的故事,高兴时一起用一块毛巾缠在手腕上充当长袖,比划着唱上几句《天仙配》,闹矛盾时就连斗嘴都用的是歇后语。</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时正逢一个新时代开启,各种励志的青年文摘,各种知识性的之类的杂志特别多,尤其是《读者文摘》让我爱不释手,甚至高中阶段,还迷恋了很长时间的武侠小说,弟弟每带回一本,我看完一本,备战高考的复习心不在焉。每个月一有点钱就去买或幸红家里的《辽宁青年》,《福建青年》,《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上海文艺》,《健康文摘报》等等,成为我躲到弟弟同学暂借我居住的柴房里的绝佳借口,边看书边咀嚼着勐海“憨包”(手工)饼干,边对照着杂志里所教的瑜伽图式在练瑜伽,想让自己变得瘦一些。同时还摘抄了很多知识性的内容,但却没有认真的去完成,以至于高考没有取得更好一些的成绩。让我遗憾不已的就是高考语文还是政治试卷里竟然看到我摘抄时画下的一模一样的图画,不知当时我有没有答对。但是我非常庆幸我在这些书里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好像父母从没有在我耳边叮咛我该这样做或者那样做。</p> <p class="ql-block">  进了思茅师专学的虽然是中文专业,各科老师还开了很多书目让我们去读,但是我却痴迷于小说,徜徉在《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里的小说不肯离开,因此到现在,特别是生了孩子之后,生活工作的繁忙,在读书方面没有什么的长进,更何况日新月异的电子阅览产品涌现,让曾经的痴迷变成了爱好,而初识书香依然定格在“初识”上,着实让自己羞愧。</p><p class="ql-block"> 不过与书相伴,书香总是悄无声息浸润心田。尤其是刚上初中时,学的那篇节选自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统筹安排》的课文,对于迫切需要一边看书一边兼顾家务的我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对于我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苦于洗衣做饭带弟弟让我看书的时间很少,而且才上小学的第一个寒假因得了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不能到处乱跑,就被妈妈早早的拉去车间里捡茶叶,从此捡茶的疼并快乐就变成了我小学到高中的所有暑假的底色。暑假跟着大人们一起上、下班,12个女孩为一组由一个阿姨负责审检,根据茶叶的检剔的难易程度,审验过关每公斤茶叶可以得到一个标注着一分钱到两分钱的小铁牌,一个月下来,能挣到十多二十块钱,每天下午能开心的美美的吃一大碗凉粉。寒假一天背两趟柴,负责煮饭做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统筹安排》课文里的细节我已记得不大清楚了,但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并时时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就是课文里举了两个很生活的例子,就是泡茶和做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我自然更关注做饭怎么节约时间,所以记得很清楚做饭的例子,课文举例比如下班回家做饭,觉得时间很紧,于是就要会安排,到家后先洗米,做上米饭,利用做米饭的时间,择菜、洗菜、炒菜,当菜做好了,饭也就好了,这样安排即合理又节省时间。为了挤出时间看书,每每做事时,我都要动一点小脑筋,怎样才能按时间长短的程序来安排家务,当我工作了,接受任务或安排工作时,我也会习惯把时间的长短放在心里惦量惦量,按统筹安排的理念安排各项事宜,这样的习惯一直伴随我,让我受益颇多,后来和好友鸿青说起当年好辛苦时,鸿青说庆幸做那些家务活,锻炼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而对于我来讲何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岁月悄然流逝,可心底里从没忘却那给我种下爱看书种子的老师,直到2019年小学同学40年第一次聚会,我向老师和同学们不停的打听,都因老师代我们的课时间不长,大家几乎都没有印象了,后来一个记性很好的同学确定老师姓周,再与参加聚会的老师进一步核实后,我都快哑然失笑了,我不仅和老师的孩子挺熟,老师的儿子和我弟弟是同学更是至交!今年听闻周老师从昆回景洪,正和弟弟谋划着去看一看周老师,谁知未成行却天人两隔,让我报憾不已。而那剪着一头短发,给一群充满渴望的孩子讲故事的场景,依然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p>

老师

看书

我们

弟弟

时间

图书室

课文

做饭

一本

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