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五十

严隽圻1833478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 徐文宗</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严隽圻</p><p class="ql-block">照片摄影: 费永茂</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军 魂</p><p class="ql-block"><br></p></h1> <h3><p></p><p></p><p></p><p></p><p></p><p></p><p></p><p></p><p></p><p></p><p></p></h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br>三十,学大寨小靳庄的怪异</b></h1><div><b><br></b></div><p style="text-align:center;"></p><p></p><p>1974下半年开始学习大寨小靳庄似乎成了连队的主业,一切工作中心都围绕这个中心在运转,“批林批孔当闯将”“狠批中庸之道反复辟”“斗私批修.反帝反修”,组织文艺宣传队,数不尽的学习讨论,座谈会,无数次的文艺宣传演出,诗歌朗诵,都是为了灿烂的政治之花,能结出丰硕的政治之果。“宁要社会主义一棵草,不要修正主义一棵苗”正是地里庄稼需要除草的时节,却没有人安排农业生产,地里的草已经长得比庄稼还要高了,还在歌舞升平学习小靳庄,十一连成了一块学大寨小靳庄的一面旗帜,为了这面旗帜,不惜让连队的人坐在大礼堂里吟诗,唱歌跳舞,而组织团机关全体放下手里应该的工作,车拉旗展的自带干粮涌到十一连地里拔草。记得有一次团里机关人员都在地里拔草时,一场大雨从天而下,那些人纷纷向连队跑来躲雨,可是大礼堂正在演出,不能进,许多人都淋湿了,对这样的学大寨学小靳庄怨声载道,不理解和疑惑。</p><p><br><br></p><p></p><p></p><p></p><p></p><p></p><p></p><p></p><p></p> <h3><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面旗帜,也引来了许多兄弟团,营,连队不断的到十一连来参观,学习,取经,不断的有人来,可苦了连队的接待人员,不断的引来送往,陪同,介绍,宣传队的人有人来就要演出,最苦的就是食堂,除了要想法做出连队食堂丰富多样的伙食,来体现我们连队不但在政治上是模范,在生活上也是走在前的,对来的领导同志要好吃好招待,那时食堂用得最多的就是罐头食品,过多的精力,大量的经济支出,在学习大寨小靳庄上并没有给农业生产带来丰硕的丰收。反而连队的许多基础建设停顿了,农业机械维修落后了。</p><p class="ql-block"><br><br></p><p></p></h3> <p class="ql-block"><br></p><div>为了迎接团中央书记处巴桑来我连视察,连队动员了无数的精力,劳力修整了连队里所有道路,宿舍也进行了全面改造,规范了统一的毛巾,牙刷茶杯摆放样式,知青自己的箱子全部统一仓库存放,给每一个人统一做了吊橱,被褥叠放要有棱有角,每一个人给发了一块一样的塑料布,团营连队不断的来检查指导,为怕在回答巴桑问话时出弊漏,统一了可能巴桑会问到问题的统一回答口径,并多次模拟抽查练习。木匠班为了使连队修好的道路两边的水沟能让巴桑走得方便容易,也使连队面貌更好看些,赶在巴桑到连队的前一小时左右做出二座小木桥跑着放置到宿舍两边的水沟上,知青都在路边等待。万事齐备,只等东风。可是当一辆辆吉普载着巴桑与陪同人员来到连队,巴桑蜻蜓点水只是像征性的看了一点地方,在一个女宿舍呆了不一会,没有说几句话,上车就离开了。美好的希望能听得团中央的巴桑能给我们说些什么,给我们留下一些鼓励的话语,可是什么也没有,劳资劳命换来就是这样一个形式,一切是那么的怪异,不可思议。</div><div><br><br></div> <div>  </div><div><h1></h1><h3><br></h3><h3>那个年代似乎真真假假什么也搞不清,我有一张照片,是团宣传股一个宣传干事在我们连队的一个宿舍边拍摄的。画面中我手拿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与哈尔滨知青冯美琴,北京知青吴玉珉三个人在学习,画面自然而朴素,好像在讨论,好像在听我在谈学习心得体会,可那却是一张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弄虚作假的产物,是为了体现我们连队那时学习大寨小靳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的产物。这张照片当时被放大,张挂在营部,团部的宣传栏与宣传高崇辉等学习先进人物单位的宣传照片在一起。并且好像也被送到了《兵团战士报》,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五师政治处。事实是这是一张我们被临时召集起来,并经过多次练习而拍摄成功的假的在认真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照片。现在回想起来文化大革命及四人帮搞的那些混乱人心的事留给我们是一切那么怪异,痛心。<br></h3></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那时的怪异不仅使人心混乱,也使人心道德的沦丧。北京知青黄一丁和刘宁原本是从小到大在一起长大的挚友,黄一丁困退回到北京后给刘宁写了一封信,原本是一封平常的朋友之间的家信,却在积极要求进步要向高崇辉学习扎根农村的刘宁的身上产生了哗然大波,他批驳了黄一丁的对扎根农村的怀疑。两人的来往信件被四人帮的一伙谢静宜等获如至宝,从此两人身不由己的被那伙人控制利用,黄一丁不断的要到《北京日报》社去汇报思想接受被批判教育,刘宁被冠以:立场鲜明,气势磅礴发扬了红卫兵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我团还开展了在知青中大讨论,要求知青以刘宁为榜样,树立扎根思想。小小的一件事,一径无限上纲,就被看成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人的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在那黑白颠倒的年代兵团许多干部,不是关心和培养知识青年的进步,理想。而是道德沦丧,干出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团长张名功,身为军人,党的高级干部,他利用青年人积极要求进步,想发挥自己才能为兵团建设服务的心理,道德沦丧,丧尽天良,以许提拔,上调到团部工作,许以入党提干,上大学,以及青年有事求他的种种机会强奸,猥琐,玩弄女青年,许多女青年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脸面,打落的牙齿肚里咽,忍声吞气,也有知青不服强暴,向上举报,在中央军委及时过问下,逮捕并判了张名功及与张名功一样的一些人,给予了死刑和有期徒刑,并在全军通报,避免了更多的女知青受害。那些本已苦难的一些知青被这些丧尽天良的畜生迫害的更是苦不堪言。<br><br><br></div><div><br></div> <div><br></div>作者 徐文宗 上海下乡知识青年,中共党员,1969年5月从上海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4团2营12连;1970年参加武装连到11连;1976年到2营营部食堂工作。1979年2月返城回上海,退休后定居上海。<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