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读书

天马不行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读书,前面还要加唯有二字,其实很容易引起误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句子,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实在深远。同时“唯”字传递的语气很绝对,这个世界哪里是非黑即白非圆即方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有读书四个字连起来,是说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还是说只有读书才能让人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力量呢?两个意思都有。而且两方面的意思不冲突,还彼此联系——书“读出来”了,才有更多的机会读书。只是从逻辑和现实来讲,这样的说法容易遭人反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我生活的农村老家,是典型的“夹皮沟”,既不巍峨也不苍翠的两山之间,散落着七零八落的土地。大约是因劳作太过艰辛,母亲每天傍晚回家,脸上总浮现着月色一般的幽暗。她不说话,我便不敢正视她的眼睛。母亲见我点着煤油灯做作业,转身就进厨房,如果瞧我在院坝里玩得不亦乐乎,隔一会就会出来吼我:“天天就知道耍,长大后不去打牛屁股,老子从手板心给你煎条鱼吃。”</p><p class="ql-block"> 爱会伤人, 这句话尤其如此。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来自父母的权威给出的负面评价,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只是小时候自己“没耳性”,一掉头,母亲的责骂便“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我悻悻然跑进屋,去翻父亲带回家的报纸。母亲见我看书读报,哪怕明知道是装模作样,看我也顺眼,估计她波涛汹涌的内心,瞬间风平浪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大后和母亲和解,也和自己和解,接纳父母的平凡、自身的平凡、儿女的平凡。慢慢也理解父母这一代人他们的不甘、不易、不屈,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方式,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而途径只有一条——逼着读书。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个世纪的农村,要改变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快捷的道路无非是读书和参军,这两条路让无数曾经贫穷而有梦想的孩子走出大山,行走在更为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后来读书成为我生活的一种方式。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愤怒时睡觉成为我的座右铭,我的内心慢慢丰盈而坚定。读书让我穿越不同时空,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在他人的故事和感悟中看自己、看众生、看天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渐渐对名利权情有了更为理性地认识。人一辈子喜欢追求的这四样东西,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后缀,叫名缰、利锁、权牢、情关。只是不知有多少人被后面的形容词所定义、束缚和羁绊!有人说人生之路无非是生老病死,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体验,但是读书却能让人生出敬畏和谦逊,渺小和感恩来,从而有机会避免给自己挖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获得,大多是因书的成全。想来这些年,微薄的工资除了养家糊口,更多还是献给了书店和各种知识付费软件。我就像一个登不了堂入不了室的古代士子,围绕一个问题,到处拜于各种“大师”门下。不过这样的读书,竟然也让我体会到豁然开朗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些年流行一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开悟。”这四句话完整领会起来很有味道。不可否认,他人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美国作家亨利克劳德在《他人的力量》一书中说:“生活和事业中,你的能力表现有多好,不仅仅取决于你做了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你的技能和本领如何,还取决于谁同你一起做,或者谁对你做了什么,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有个转折,平凡的人能否有机会阅人无数?在我们最大可能认识的“150人”的圈子里,是否有真正的高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大部分只和自己认知水平相当的人玩在一起罢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他老人家都想结交比他水平高的人呢。最紧要的是,高人凭什么要来点醒我们?缘由我们的颜值、才华、还是人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助者天助。如果没有如来佛祖来敲我们的头,那就读书,自己开悟去吧。</p><p class="ql-block">(该文2024.4.25刊发《重庆科技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