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些年来,出于对徽州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偏爱,对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精湛技艺的感叹,以及对徽州自然山水的欣赏,我已对古徽州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绩溪、婺源、休宁、黟县、祁门)比较有名的古村落进行了寻访,虽然浏览了众多徽州的历史人文沉淀,但总怕遗漏了什么好的风景。在徽商四、五百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很多不起眼的小村落,也为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就像一座花团簇锦的花园,那些不知名小花的点缀也必不可少。寻找那些不太知名的古村落,或许在不经意间,她会以自己某个独特的景致和人文历史吸引住你,丰富和充实了你对徽州古村落的整体印象和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祁门县的桃源古村落,坐落在离县城40多公里左右的群山峻岭之中。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行驶,两边是高山和茂密的森林,偶尔能见到面积不大的一块高山盆地以及零散的村落。遥想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年,闭塞在这大山深处的村民,生存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想不到的是,尽管身处大山,先人们也曾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如今古村落里那一座座建造精美的祠堂,一幢幢设置考究的院落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这不得不让人由衷地赞叹和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源村始建于南宋年间,据宗谱记载,宋朝进士咸宁知县陈仁四因爱桃源山川秀美而定居始。陈生有一子,又得五孙,她是一个以陈姓为主聚族而居的村落,由于桃源村是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陈氏后裔人丁兴旺,繁衍盛起,后各成一房。五兄弟合力兴建七座祠堂,它们分别是大经堂、持敬堂、保极堂、慎徽堂、思正堂、大本堂、叙五祠,人们称之为“五门七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四周群山环绕、绿树苍翠,一条名为兔耳溪的溪流沿着村落蜿蜒而过,涧水汩汩流淌,整座村落巷道曲折狭窄,穿行巷中,曲径通幽中又常有柳暗花明的感觉,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安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走进村落,长满青苔的斑驳老宅随处可见,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高耸,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先进出村口的古道,也是古村落的水口,一座石砌的单拱桥梁横跨溪涧,桥上建有砖砌的廊坊,墙体两侧各开出六个形状不同的花窗,葫芦形的,扇面形的,宝瓶的……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祝福。门额上的“古津”二字,显示出年代的久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人历来讲究风水,在古村落的布局上,很注重水口的设计,水是财,聚水便是聚财,在村口建桥,目的是锁风水、聚财气、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村内保留着大量的古树,树龄大都在五六百年,为村落的古色古香争辉添彩。</p> <p class="ql-block">村内的一座祠堂——大经堂,是村中众多陈氏宗祠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现存为明代建筑。大经堂一院两天井三厅堂,进深55米面阔18米,占地99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厅堂座落在桃源村口,目的是在村口挡风,以期锁风水,锁财气,庇佑桃源陈氏家族兴旺,财源茂盛,这在祠堂的功能作用中可谓别具一格,古徽州的村落中也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一对硕大的黟青石的鼓形门墩,保存依然完整。</p> <p class="ql-block">柱础多采用黟青石制作,雕刻成莲花瓣形状,精致美观。</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陈氏宗祠——持敬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堂始建于1292年,明末清初,毁于战乱,1635年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祠堂大门关闭,无法浏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大片的古树林,这里也是村中的高处,可俯视村落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叙五祠,原名“敦睦堂”,明英宗年建造,后更名“叙五祠”,象征桃源陈氏五支继承先祖,团结敦睦,共创宏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咸丰4年,太平天国军入境,烧毁叙五祠前古戏台和中厅享堂,现仅存寝堂部分。</p> <p class="ql-block">祠堂边上堆放的旗杆石。旗杆石是有着特殊身份意义的物件,在古代不能随意制作,宗族中得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才有资格享受此等殊荣,以此光宗耀祖、昭示后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建筑的规格不能随意突破,祠堂、牌坊、门楼的设计都有一定的规制。从旗杆石这一点,可看出该村落的不平凡。</p> <p class="ql-block">一户农家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陈氏宗祠——保极堂,建于1296年,1346集资重建,1903年,又出巨资翻修扩建。祠堂深四十六米,宽十八米,建筑面积838平米,“文革”时期毁坏严重,2006年村人又集资修缮,取名保极堂,意为保持义门的治家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村里最大建造最为考究的祠堂,正厅天井宽畅,享堂梁柱粗壮、高敞轩爽。享堂上原挂有众多匾额,如“流芳千古”、“绛帐生辉”、“功德干秋”、“彤廷比翼”、“忠义可嘉”等匾,文革中悉数被毁,只有部分得到修复。如今,她已替代宗祠功能,村中的祭祖活动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一对硕大的抱鼓石,黟青石材制作,守护着祠堂的威严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翌日,来到距离桃源村五、六公里远的磻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磻村古名竹溪,一条名为文闪河的河流环绕着村落流淌,水流清澈,两岸古木苍翠山势逶逦倒映水中,景色静谧秀丽。村落并不大,自然环境却极其优美,整座村落如世外桃源般清幽恬静、平和安祥,犹如一处当今人们向往的绿野仙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落中保存着众多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尤其是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嘉会堂和敦典堂两座古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口,映入眼帘的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犹如一幅淡雅清丽的水墨画卷,让人不由自主的陶醉在秀丽的美景之中。</p> <p class="ql-block">嘉会堂,是磻村的一座陈氏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清同治年间,内有古戏台一座,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门古戏台群”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来村中参观游览的游客甚少,大门关闭,无法浏览,只能抱撼。</p> <p class="ql-block">有人投资在村中的高处建造一座民宿,生意清淡,估计眼下只能用艰难来形容了。</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另一座古戏台——敦典堂,是磻村的另一座陈氏宗祠,建于清同治年间。祠堂的前堂建有古戏台,戏台布局紧凑,为可拆卸活动式戏台,同样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门古戏台群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祠也是木栅门紧锁,无法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老墙,裸露的青砖,高耸的马头墙,村中的小巷逼仄狭窄,拐弯抹角中前面疑似无路,却在不经意间又柳暗花明。走进巷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犹如迷宫,让人失去方向感。</p> <p class="ql-block">黟县古城,始建于秦始皇26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古黟”之称,明清时,商贾云集极为繁盛,1989年跻身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的远处山势迤逦、层峦叠嶂,一条名曰漳河的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枕山、环水的格局,是一方理想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古县城四周均有城墙3600米,城门六座,城高6.6米,厚四米,四九年后,为扩建县城,城墙城门先后悉数拆除,至六十年代,拆除殆尽,至今难寻遗迹。先前,县城内祠堂遍布有数十处之多,另有众多的楼阁、寺庙,牌坊,除少数年久失修塌圮外,大多都是在改天换地的年代以“破四旧”的名义遭到破坏,少部分则在改造建设的名义下被拆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为的破坏和频繁的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的遗产,使古县城的景致大为逊色。古县城的轮廓和格局虽然大致存在,但历史遗存的消失无疑是对古城文化底蕴最大的摧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虽饱经沧桑,但轮廓依稀可见,核心区内保存着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房屋建筑,主街两旁巷道纵横,古宅古院遍布,漫步在石板铺就的古老街巷,历史的气息拂面而来,一座座黟青石的门框,一个个砖雕精致的门楼,一扇扇花窗,一堵堵高耸的马头墙,都在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通济桥,原名戊已桥,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历经洪水冲塌,几经修葺,清乾隆十九年,又捐资重建,并改名为“通济桥”,取通畅济世之意,光绪年间复又重修。桥身南北走向,三孔石孔桥,桥长32米,宽6.5来,高10米,桥面两侧砌石条石护栏,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县城的主街——北街,与通济桥相连,古城墙完好时,这里是北门口,也即临漳(水)门。自北门入城有长街(北街)直达黟城中心地段,两侧古街古巷纵横,商铺店肆林立,为黟县古城最繁华地段。</p> <p class="ql-block">东街,北街上的一条主巷道,与对面的西街对称,青石板铺路,巷道狭长,两侧老宅林立,不设店铺,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宁静而清冷。</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巷道内,老的建筑随处可见,但大都是大门紧闭,只有极少数开着大门,不能随便参观,只能从外观门楼的装饰看出当年的辉煌。毕竟当年黟县属下的乡村有如此众多的富商巨贾,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都属该县,县城自然应是官宦士商云集之地,当年的繁华可以想见。历史变迁,人物沧桑,当年屋主的后裔不知是否安在?</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县衙正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初年,县衙其他的建筑都已不复存在,是自然的坍塌还是人为的破坏不得而知?应该是人为摧毁的可能性更大吧。</p> <p class="ql-block">黟县古城漳水河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本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