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琵琶图》卷 明 仇英

南风知我意

<p class="ql-block">浔阳江上送夜客,枫叶荻花秋瑟瑟。</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明朝大画家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之《浔阳琵琶图》。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取之于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青山绿水间,一位艄公撑着篙把船定住,画的就好像是诗篇中所写“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弹琵琶的女子,仿佛刚刚来到大船上,背对着我们躬着身,怀着琵琶显然好像开始演奏了,正迎合了《琵琶行》所说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p><p class="ql-block"> 《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对音乐的描写是中国文学史的顶尖之作,达到了叙事,抒情,描绘景色高度的融合,画家仇英用他精湛的笔法画出了这幅琵琶一声闻肠断的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走进。《浔阳琵琶图》来回望千年感悟我们中华文脉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仇英当时画这个《浔阳琵琶图》的时候,他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自己的画笔再现出《琵琶行》的经典场面。仇英的这幅作品用今天的画来说可以说是一幅主题性绘画他就是以《琵琶行》为主题,这就涉及到仇英的怎么选择到一个恰当的视角来表现。比如说:首先画面 的构图上,他是力图表现浔阳江畔的秋景,有红叶有绿叶也有凋零的树干,当然最重要的这是一幅人物画,就是把这个客船上的琵琶演奏和聆听结合一起。画画有时候讲因迹成序,特别是中国画水墨,到哪是哪,由心而走笔随心动的,有的时候可能多一点少一点没准就是绝妙一笔,绘画它有它的局限,它从只能某一个视点来表达,所以仇英是非常有本事的画家,他特别善于组织画面,把人物场景自然树木结合的很好《琵琶行》这个创作应该说:它是有一个触发因的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在九江,也就是江州做司马,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的事情,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在江边上摆酒,为客人送行,忽然听懂江面上那小船里,传来一阵琵琶的声音,听着这声音,好像是京城长安里边比较流行的曲调,所以循声而来,果然是长安城里过去一个著名的弹奏琵琶的歌女,后来年纪大了,嫁作商人之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自己孤独地寂寞着弹着琵琶没想到让这个长安城里的白居易听到了,他跟这个琵琶女是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在哪呢?第一他们都长期在长安居住,长安就是他们的家,他们都曾经在长安有过辉煌的时候,第二他们也都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被迫地离开了长安,来到了这个特别小的江边的小城,他是这么地孤独寂寞和不适应,只能是通过长安的声音来分辨对方,在异地成为了一个知己,所以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识。”我们根本不需要认识,我只要一听,就知道你是长安人,我再一听我知道咱们基本差不多,所以最后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读这首诗,我们懂得他面对歌女,他对歌女有一种尊重同是天涯沦落人,她勾起了他的心里面的人类共情能力的一种品格,那就是平等,教会我们,人总是要克服困难,总是要闯难关,总是要攀爬。仇英的这幅画是以诗入画,他是真正的把文字表出的节奏,韵律,所有你能用感官感知到的信息,都用画面呈现出来。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感觉它不是写意画,是工笔求实,它的比例大小,水的深远,远山的深远。人物,船和马是比较写实的,它的植物,山石这是比较写意的这是文人心中的那样的树 ,那样的石,他在实与虚上,也有考量,就是我觉得那时候没有照相术,画家有这样一种对历史对自己所处的生活,所遇到的生活,有这种记录的文化责任,或者他一定要把他画下来,他想记录,所以我就觉得用美术记述生活,描述生活,就跟我们今天的文学家们。他有就有这种我所见所闻所感写下就是我们一定要表现我们的生命中感受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仇英的这一幅《浔阳琵琶湖》以《琵琶行》的诗意去呈现了一个全景式的一个诗意的构图,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青山绿水的色彩的通透,线条的轻盈以一种以一种启承转合的方式,去呈现了有节奏的有韵致的山水的形象,应该说受到《琵琶行》的影响,有很多的画家名画家,都以这种《琵琶行》中的诗意来表现。还有像丁云鹏也表现过,《琵琶行》的这个形象和诗意里边的对于世事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仇英是绘画上明朝四家之一,跟随吴门的文徵明周臣学习过绘画后世称他为“明代青绿山水第一人”“明代人物故事画第一人”“仕女画第一人”我们知道到明中后期仇英的画名远播,他的题材切记近生活,雅俗共赏,得到人们的喜爱,《浔阳枇杷图》是他的代表作《任务故事图册》其中的一开,这一幅画作是公认的仇英真迹,里面融合了青绿山水,它的既细腻🈶秀雅的画法,人物造型的刻画的准确,神情表现的流畅衣纹的描绘的精准,他对一些布景的安排构图的巧思都融汇在我们这一幅《浔阳琵琶图》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