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晚,徐霞客住在洣水汇入湘江处的杨梓坪村。第二天,继续乘船到衡山县城,然后去登衡山。他在日记中写道:“二十里,至雷家埠(今雷溪市),出湘江,鸡始鸣。又东北顺流十五里,抵衡山县,江流在县东城下。”上图是洣水与湘江交汇处。 上图是雷溪市至衡山县城的水路航线。 上图是衡山县城的湘江景色。 到了衡山县城,徐霞客弃舟登岸,步行去登衡山。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南门入,过县前,出西门。三里,越桐木岭(今桐木冈),始有大松立路侧。又二里,石陂桥,始夹路有松(类似今天公路边的行道树)。又五里,过九龙泉,有头巾石。”上图是桐木冈至九龙泉地图截屏。 上图是师古桥附近地图截屏。如今衡山县城至衡山风景区有107国道连接,交通十分方便。107国道在古代可能是通往衡山的官道,如今仍保留了有“接官亭”地名。 《徐霞客游记》载:“又五里,师姑桥(今师古桥),山始渐开,始见祝融北峙(祝融峰,衡山最高峰),然夹路之松至师姑桥而尽矣。桥下之水东去。又五里入山,复得松。”上图是师古桥照片,该桥在107国道南侧,桥上可通汽车,但道路狭窄,来往车辆又多。过桥时,只能一辆汽车通行,两端的车辆必须停下来等待。桥下是乌石铺河,我们去时水量不大,可能到了雨季来水丰富。 《徐霞客游记》载:“又二里,越佛子坳。又二里,上俯头岭。又一里,则岳市矣(岳庙周围的商铺)。过司马桥,入谒岳庙,出饭于庙前。”这段文字,徐霞客写得非常简单,给我们的信息量不多。南岳大庙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古建筑,我们既然到了,便要从前到后看过一遍。<div>进入岳庙,首先看到一篇《南岳大庙简介》:秦汉时,已设有南岳庙,后来汉武帝将安徽潜山作为南岳祭祀,到隋文帝时又把祭祀南岳移到衡山举行,唐初正式在南岳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南岳真君祠,宋代封岳神为司天昭皇帝,以后南岳大庙就按帝王宫殿标准不断扩建。自唐以来经过六次大火,十七次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庙宇分为九进,占地89500平方米,正殿高22米,七十二根石柱象征衡山七十二峰。南岳庙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奎星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圣帝殿、寝宫等。</div> 第一进是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据《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龙宿”左角,因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先要祭棂星。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有人认为“楼星门”是文庙的标志。其实,文庙中建棂星门是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出现的。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祭天,南岳大庙建棂星门,象征岳庙是祭天的重要场所。 2006年,南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进为奎星阁,台上是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奎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主宰文章兴衰之神,也是道教信仰和民俗传说中除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明。奎星是道教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 第三进是正南门,三层楼阁,三道拱形门洞,重檐歇山式建筑。二层修成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周围景色。 第四进是御碑亭,重檐六角歇山顶。亭内是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龟驮石碑,碑文为康熙帝御笔。 第五进为嘉应门,是古代迎接贵宾的仪门,它是一幢单檐歇山式七开间建筑,施七彩单翘重昂斗拱,明代建筑,民国时重修。门前挂有一副嵌字联:嘉靖熙朝,神功早遍三千界;应生名世,国运欣逢五百年。<div>第六进为御书楼,楼内曾藏有御制匾额、历代祭文、祝文及加封岳神碑等文物,可惜均毁于十年浩劫。</div> 第七进为圣帝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殿宇耸立在17级石阶上,正中的石阶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大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橙黄色琉璃瓦,并饰有宝剑、蟠龙和八仙人物雕塑。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棂窗、壁板都雕有各种人物故事,或花草、瑞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有狮子、麒麟、大象及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浮雕144块。殿堂中央供奉南岳圣帝塑像,一派庄严肃穆。 第八进为圣公圣母殿,是南岳大庙之寝宫。 徐霞客拜谒过南岳大庙,在庙前饭店里吃饭。经询问,得知水帘洞在衡山东北隅,不是登山道路所经之处。当时,才下午时分,还来得及登上山顶,但是看见云层没有完全遮蔽天空,不知明天是阴是晴。踌躇了半天,心想既然上到这里,岂能又绕道回去。于是往东走出岳庙前的街市,从路亭北面依山转入一条岔路。起初路很大,是湘潭进入衡山的大道。往东北走了三里,有小溪从衡山东面的高峰流下来,遇到一个樵夫,领我们走另一条小路去水帘洞。<div>上图是水帘村石碑,驾车去水帘洞,先要经过水帘村。</div> 这是水帘洞北边的山峰,名“紫盖峰”,属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上图是水帘洞与紫盖峰地图截屏, 去水帘洞先要经过朱陵宫,我们便先参观朱陵宫。有介绍说:朱陵宫位于南岳衡山紫盖峰山麓水帘洞之前,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此地即为第三洞天,名曰“朱陵太虚小有之天”,为中国道教全真道南天派宫观、道教第三洞天、朱陵大帝祖庭之一。朱陵宫始建于宋代,屡废屡修,现存建筑为2000年重建,由五进七重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先天门、灵官殿、吕祖殿、朱陵殿、三清殿,两厢分别有慈航殿、财神殿,以及钟、鼓二亭,另有东西客堂,寮舍,丹房等,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这是朱陵宫门前的石坊,坊额竖刻“朱陵宫”三字,显得格外清秀典雅。 参观过朱陵宫,再去游览水帘洞。走进景区,首先看到水面上一块大石头,上面站着孙悟空的塑像。雕像背后的拱形桥梁上大写着“水帘洞”三个大字。当代人都知道,水帘洞是孙猴子的故乡。所以,游客走到这里,纷纷站下来照相。 水帘洞景区其实是利用紫盖峰下来的一条山谷改造而成。下面筑起石坝,建了一个宽阔的水池,池水清澈,碧波荡漾。 游客一边登山,一边戏水玩耍,不亦乐乎! 帘洞的登山石阶颇长,大都是从山体上凿出来的一排排脚印,施工不易,登山也很费力。登到上面,又是一道石坝,坝上建有拱桥,桥下水流潺潺。 越到上面,山谷里的石头越大,那是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前地质大变化的见证。人们利用大石头上面建个观景台,下面刻上“醉眠洞”三字,营造出神秘色彩。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听着石头间哗哗的水声,有点像是音乐伴奏。但始终没有看到“水帘洞”。读《徐霞客游记》,方知徐霞客也有这样的感觉,他在日记中写道:“三里,上山峡,望见水帘布石崖下。二里,造其处,乃瀑之泻于崖间者,可谓之“水帘”,不可谓之“洞”也。崖北石上大书“朱陵大沥洞天”,并“水帘洞”,“高山流水”诸字,皆宋、元人所书,不辩其款。引者又言,其东九真洞,亦山峡间出峡之瀑也。下山又东北二里,登山循峡,逾一隘,中峰回水绕,引者以为九真矣。有焚山者(山中烧炭人)至,曰:‘此寿宁宫故址,乃九真下流(下游)。所去洞者,乃山环成坞(由几座山围成的山坞),与此无异也,其地在紫盖峰下。逾山而北尚有洞,亦山坞,渐近湘潭境。’予见日将暮,遂出山,十里,僧寮已近,还宿庙。”徐霞客游水帘洞只能算是游衡山之序曲。<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