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抗日战争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十三)

老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刘乃晏生长在沂蒙山区,战斗在沂蒙山区,抗战时期,他和山东纵队后来鲁中军区的许多战友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英勇战斗,留下许多红色的战斗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桃花庄突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八路军费东县汪沟区武工队时,常年在沂蒙山区敌占区开展活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时常遇到险情,他和武工队战友临危不惧,勇敢斗争,多次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记载:“1943年秋天,我们武工队3个班四十多人,晚上十点左右住进了位于山东沂南县的桃花庄,我们住在村东北角的几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争年代,不管睡得早晚,拂晓醒来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因为敌人经常早晨来偷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快要亮的时候,正是我们班的站岗,我听到外边狗叫的声音有点异常,我想去现场看看,便向东门走去。两位站岗的同志对我说:“班长,这狗叫的声音不对啊。”我对他们说:“是呀,我也觉得不对劲,我们去看看。”我带上其中一名战士向狗叫的方向走过去。狗这么狂叫意味着什么?凭我们的经验,肯定有情况,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很清楚。我们小心翼翼向前走着,突然发现一群敌人,他们正在布置队形,企图包围我们,情况十分危险,我们二话不说,掉头立即返回,一口气跑到队部报告了武工队队长牟秀玉同志,他果断给通讯员下达命令:“传一中队堵住西门。”并当即命令我,带领一个班迅速抢占东门外的坟地,掩护部队向东北方向突围。这里向东、向西都是敌人据点,向南是敌占区深部,只有向东北突围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带领我们班十六名战士,很快占领了东门外的坟地,这时候部队已陆续出了村,牟秀玉队长给我交代,若敌人追击时狙击一下,迟缓敌人前进的时间,而后你们要迅速撤退,不要恋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部队刚走出东门不远,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大声叫喊:“八路向北跑了,快追。”我们对企图追击的敌人迎头一排手榴弹,打了一排枪,趁敌人混乱之际,我们向东北方向迅速撤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见到我的撤退,敌人不会善罢甘休,重新组织力量,边追赶边以猛烈的火力射向我们。我们刚离开阵地时,姜振孝同志小声地告诉我:“班长,我打着脚了”。我赶紧问:“伤得怎么样?”他说:“不碍事,还能行动。”看他镇静的样子,我命令一名战士扶着他,赶快跟上部队向北撤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百多名敌人在我们后边紧追不舍,我们就边打边撤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午时分,我们撤到了猪头山上,敌人没有追上我们,悻悻退回去了。我们检查清点人数,伤了三个人,好在都是轻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们得知,敌人虽然知道我们在村子里,但不知道住的具体位置。他们是先包围西、南、北三面,最后包围东门,不料被我们发现了。当时,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出村向东北方向转移,北边是丘陵、山地,向其他方向都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4、危难中帮助战友解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12月某日,我们武工队汪沟区中队有四个班住在费县闵家岩。不久,被敌人发现,汪沟、古城、诸满三个据点的敌人,悄悄逼近这个村,包围了闵家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我们班在汪沟去诸满的公路上,原计划准备打伏击。我突然发现敌人正在靠近闵家岩,想包围武工队四个班。我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带领我们班,隐蔽行进,跟在敌人后边,秘密地向闵家岩接近。在一个沟里,我们埋伏下来,待到时机成熟,我一声令下,集中火力从敌人后面,给敌人以突然打击,这一打把敌人一下子打蒙了。趁敌人混乱闪开一个口子的时候,我们武工队四个班趁机突围出来,赶到我们这是,和我们集合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撤退。敌人反过神来,立即向我们追击过来,我们当机立断,撤向闵家岩一片林地,进入林地之后,敌人找不到目标,停止了追击。这块林地有两公里长,记得当时地里有积雪。我们有两个战士负伤,打坏了两支枪。我们隐藏在林地里,天黑以后,敌人撤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7、两个逃兵的教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争年代,在我军部队里,少数人缺乏理想信仰,经受不住困苦考验,偷偷离开部队当逃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回忆:“我们汪沟区中队二班的刘殿高,一班的姜某,都是1942年夏天入伍来到我们区中队的。一开始,他们表面上工作很积极。后来,他们在班内,班与班、班与队长之间,进行挑拨离间,制造混乱,曾一度搞得一些班班内不团结,班与班产生了误解,上下级之间也产生了一些隔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这种不正常现象,我约上一班长姚现法同志,想和他谈谈,他说他也正想找机会和我谈谈。我们对一些问题,是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的关系很密切,这一次我们共同都感到需要谈一谈武工队内部不正常的现象,自然是会谈好的。我们经过交流,弄明白了过去我们产生的误解,原来都是刘殿高和姜某挑拨的。我们两个人经过交谈,统一了认识,然后一起向队长作了汇报。队长在一次全队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刘、姜挑拨离间,制造混乱的行为。不久,刘、姜乘我们不防,同时携带枪支逃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后查明,刘殿高,曾经任过我军某部副排长,1941年秋季大“扫荡”时回家,被敌人抓住叛变,经敌人训练后派到我部,伺机进行破坏。姜某的政治背景当时没有摸清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我们对内部麻痹大意了,刘、姜已经暴露了许多问题,我们对他们只是有怀疑,没有深思和采取必要措施,要不然,不会让他们跑掉的。对公开的敌人,我们警惕性比较高,但对打入我们内部的敌人,警惕性不够高,结果吃了不小的亏,险些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8、不幸染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4年6月一天傍晚,我们中队帮助群众耕地种麦子,忙活完了,我宣布收工回村里吃饭。我扛着锄头和村长边走边商量明天给哪一家干活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着走着,我们遇见一条哗啦啦流着清水的小河,我想干了一天活,全身泥土,回到住地在老乡家洗澡不方便,我就告诉村长让他先回去,我在河里洗了个澡,冲干净全身的泥土。因为天气比较热,干农活弄得满身是汗,当时不懂保健常识,身体有汗就下河,被河水给激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住地,第二天我就发起了高烧,因为缺医少药,没有什么治疗,一烧就是半个月。退烧以后又开始咳嗽,连续多日止不住,没有对症治疗,逐渐就变成了慢性支气管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岁以后,我开始有哮喘,成为影响我一生身体健康最重的一种疾病,这是战争年代,缺医少药造成的,也是缺乏健康常识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卫平根据父亲刘乃晏手稿和口述整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4、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