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绵阳市“中国两弹城”。</p><p class="ql-block">梓潼红色年代之两弹城</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原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所在地,我国45次核实验当中的22次都由这里指挥完成,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小型化也曾在这里定型完成。</p><p class="ql-block">目前,梓潼两弹城景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先后建成两弹历程馆、三防教育馆、两弹模型馆、家风馆等基础设施,用声、光、电等方式,通过实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形式还原革命先辈在特殊年代的艰辛历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研人员发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星期五 </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 荒原伟业</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一枚原子弹。此后,美国自恃核优势,多次扬言要对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实施核打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p><p class="ql-block">中国杰出科学家、工程专家和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苦,扎根青海荒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核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p> <p class="ql-block">英明决策</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面对西方讹诈、扼制的艰难局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意识到美国动辄要向中国进行核化诈,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原子弹。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飘空投原子弹 </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14日,我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在轰一6甲飞机的运载下,于新疆罗布泊高达500米的高空成功爆炸。该颗原子弹重达2吨,爆炸威力大于3万吨TNT当量。这次实验使得新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并能进行空投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氢弹 (H639-23)</p><p class="ql-block">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的时间,苏联用了6年3个月的时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赶到了法国前面。</p> <p class="ql-block">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1984年,邓稼先、陈能宽、胡仁宇商讨核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 胡仁宇(左一),时任九院副院长;邓稼先(左二),时任九院院长;陈能宽(右一),时任九院科技委主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弹历程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1983年9月14 日 星期三</p><p class="ql-block"> 长缨在手敢缚苍龙</p><p class="ql-block"> 科技创新是搞好一切先进、尖端、前沿科技的要素。中国在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尤其是对拥核国家的核威慑发展。在国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秉承探索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的精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事业发展道路。在确保本地区的安全的前提下,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两弹精神</p><p class="ql-block">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p> <p class="ql-block">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发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长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技术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小道</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冬天,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一一902基地开始启用。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一大批从事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四川的崇山峻岭,继续探索着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按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九院院部选址在梓潼县西侧的长卿山南麓,有2500名左右科研人员聚集在这里工作、生活。邓稼先在梓潼工作14年,工作之余经过警卫连,横过马路后沿着小路攀登而上,直到山顶,然后折回。在这条约25公里林中小径上,他缅怀历史、思考未来、进发灵感、思念家人。1983年,邓稼先等陪同张爱萍将军沿着这条小路登上长卿山,研究核九院重新布局,作出了建设科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1984年4月,邓稼先的爱人许鹿希来到院部,她和邓稼先一起登上长卿山,度过了属于他们的短暂浪漫时光。</p><p class="ql-block"> 后来,902基地解密后,人们为了纪念曾在这里工作的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邓稼先任益民们,便把这条小道亲切地称为“邓稼先小道”。</p> <p class="ql-block">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王淦昌旧居</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淦读音:[gàn])</p> <p class="ql-block"> 李英杰(1927-2014),河北省饶阳县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防科技技术委员会第九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903厂厂长,二机部九院党委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顾问,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务。他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国防工业战线建设工作,为航天工业基本建设和国防科研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5月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授予他“终身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将军楼(小白楼)</p><p class="ql-block">高层领导人下榻旧址,又叫“白宫”、“小白楼”。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经常来九院指导工作,常住205房间,遂将此楼称之为“将军楼”。</p> <p class="ql-block">三防教育馆</p> <p class="ql-block">展馆旧址介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和新疆边界问题上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几乎导致全面战争,我国开始进入战备状态。毛泽东同志在审阅庆祝国庆二十周年宣传口号时特别提出:“特别要反对以核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由此全民备战,“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战备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达到高潮。在此背景下,我国核武器研制单位九院从广袤的青海221基地,转移到四川腹地902基地。为防范有可能实施的大规模轰炸特别是以核弹为武器的核打击,在建设基地的同时修筑了各种防护工程。如在基地院部建造了较大型防空洞,用于组织基地人员有效防护空袭,并保障研究工作的不间断进行。</p> <p class="ql-block">都市防空工程一防空洞 </p><p class="ql-block">在城市的地下空间有张庞大的网,这张密集交织经纬纵横的网与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这张网就是作为一座城市完整功能的一部分的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是一种用来防备空袭及保护平民的军事掩体,城市原有地下建筑,如地铁车站、隧道、地窖、地下室、铁路拱门等亦可作为防空洞使用。这类构筑物低于地面,非常坚固,因此特别适合空袭时进入躲避。在核武器研制出来后,有些防空洞还加入了防止核武器攻击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遇到了绵阳“江油实验学校彰明分校”的学生们,参观后和孩子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4.04.17日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