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山东(之三)续——东营篇(3)

文刀山石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岩摄于2022年1月--</h1> <h1>  2021年12月28日~2022年1月8日刘岩、郑新光夫妇赴山东省东营市走亲访友。其间,气候寒冷多阴天,非旅游季节。但旅游之乐主要并非在季节,而是在心情。何时何地都有风光,都有学问。我们曾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了30多年。故地重游,颇有感慨。</h1><h1> 山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禹分九州时,山东属“青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首封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于曹,武王之弟周公旦于鲁(故山东简称“鲁”),均在今山东。西汉初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山东地区设青州、徐州和兖州。清初设省。全国唯一分属三大河(黄、淮、海)流域的省份。</h1><h1> 山东省,陆地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2021年末常住人口1017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连续40多年经济总量全国前三。一山(泰山)一河(黄河口)一海滨(蓬莱仙境)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瑰丽壮美。孔孟之乡,墨子孙子故里,王尽美焦裕禄孔繁森学习榜样,人文底蕴享誉中华。</h1><h1>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胜利油田本部所在地,1983年10月建地级市,因油而生,因油而盛。历史沿革主要依广饶、垦利、利津三个县追溯。列中国地级市百强第59位(2021年)。</h1><h1> 东营市面积8243平方千米,2021年末常驻人口219万人,2020年GDP2981亿元。</h1> <h1>抽油机造型的公交候车点,颇具油田特色。</h1> <h1>东营牛庄镇油田职工住宅。30多年前,我父母在胜利油田地质调查指挥部(现物探公司)工作期间曾住过的住宅楼。</h1> <h1>东营经济开发区悦来湖</h1> <h1>东营“沃德大厦”。共48层,高215米,是黄河三角洲第一高楼。</h1> <h1>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1年1月设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和胜利油田教育学院。现设有油气工程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等七大学院,专业涵盖理、工、文、法、教育、管理、艺术、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万多名。</h1> <h1>艺术楼。由30多年前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改造而成。1982~1988年间,我曾在此学习和工作。</h1> <h1>学生餐厅。当年我在此一日三餐,现在的条件好多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运动操场。30多年前每天早上和下午我跑步和打篮球、踢足球的地方。旱起晨练时有勉强,可下午的操场那真是每天最放松的地方。一场球赛的胜利,可能是同学们几天的谈资,球友们的精彩进球现在还记着。校园的操场,青年的纯真,令人难忘。</span></h1> <h1>学生宿舍楼。当年我住学2楼302室。人生最美好的珍藏,是那些往日的时光。</h1> <h1>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其前身是1969年11月从北京石油学院迁至东营更名的华东石油学院,现本部迁往青岛,原东营校园由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使用。</h1> <h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老办公楼和教学楼。1988~1991年间,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的课堂在此,教室在六楼。具体房号记不清了。</h1> <h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老图书馆。30多年前我借阅图书的地方。</h1> <h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礼堂。建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座位2000多人,中间无立柱,一楼到顶,供开大会、听报告、放电影之用,当时很是“高大上”,现仍在用。</h1> <h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餐厅。30多年前我曾在此就餐。</h1> <h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宿舍楼。当年我住学四楼三楼。</h1> <h1>儿时邻居朋友聚会合影留念</h1> <h1>初中同学聚会合影留念</h1> <h1>中学同学聚会合影留念</h1> <h1>“721”工人大学同学聚会合影留念</h1> <h1>大学同学聚会合影留念</h1> <h1>碱蓬。一年生藜科植物,耐盐碱、耐贫瘠、是营养丰富的优质蔬菜和油料作物,成熟时植株火红。</h1> <h1>红海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