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开仁</p><p class="ql-block"> 泰和自宋淳熙至元末,实行坊、乡、里、巷的设置。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复分图(即里)。</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六年,《泰和县志》记载,全县分为6乡、70都。即:仁善乡,在县东(今苑前、万含、樟塘等地),旧名仁义乡,唐时敕改为仁善乡,辖1-8都;仙槎乡(今小龙、中龙、灌溪等地),在县东南,辖9-18都;云亭乡(今冠朝、上模、沙村、水槎、上圯、老营盘等地),在县南,辖19-36都;千秋乡,在县城周围(今澄江、沿溪、塘洲、马市、栖龙、苏溪、泰垦、武垦等地),辖37-48都、56-63都;高行乡,在县西北(今禾市、桥头、碧溪等地),辖64-70都;而信实乡,原名万岁乡,宋大观二年,朝旨改信实乡,在县北(今螺溪、南溪、石山等地),辖49一55都。</p><p class="ql-block"> 古时,信实乡,包括现在的螺溪镇、南溪镇、石山乡广大地区。其下所属的“都”主要有:49都的㴩江、黄塘、洲下村、沙澜;50都的仰江、匡原、让牛、龙江;51都的义禾、漆田、螺江、舍背、西冈、枧溪;52都的爵誉、转江、秋岭;53都的南岗市、路边、洲下;54都的甘竹、花树下、霄岭;55都的南迳、禄冈、南园、南溪、塘西、夏潭、罗步田、阳冈、举冈。</p><p class="ql-block"> 古时,泰和以县城及附近的千秋乡45都,称为城厢。分为东厢和西厢。东厢在县治东,城内,辖6图;西厢在县治西,城外,辖6图。清宣统二年(1910),废都、乡、厢制,县设地方自治筹备处,全县划分为23个自治区域。</p><p class="ql-block"> 即:以45都(有东厢、西厢)为城区自治区;以原千秋乡分千仁、千义、千年、千载、千红5个自治区;以原云亭乡分为云峰、云谷、云龙、云屏4个自治区;以原仙槎乡为仙津、仙洞、仙源3个自治区;以原仁善乡分为仁声、仁问、仁爱、仁里4个自治区;以原高行分为高德、高功、高言3个自治区;而以原信实乡则分为信智、信仁、信勇三个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沿袭清制。1926年,泰和将旧6乡划为6区,下辖1个镇(西昌镇)、26乡。旧千秋乡为第1区,驻县城中山公园左(实验小学),辖武溪、马市、永昌、沿溪、仓岭、万合等6个乡和西昌镇;旧仁善乡为第2区,驻固陂圩,辖仁问、仁声、仁爱、仁里等4个乡;旧仙槎乡为第3区,驻灌溪圩,辖仙洞、仙津、仙源等3个乡;旧云亭乡为第4区,驻沙村圩,辖云谷、云蒸、云锦、云龙、云峰、云屏等6个乡;旧高行乡为第6区,驻早禾市,辖高德、高功、高言等3个乡;而旧信实乡则为第5区,驻三都圩,辖南冈、螺溪、甘竹、石山等4个乡。</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泰和属苏区,1930年7月,全县划分为6区102乡。三都(南溪)、禾市、石山为第五区,驻三都圩。国民党统治时,还设了公署、乡(镇)、保甲制,原信实乡为第5区公署,驻三都圩,辖4乡、41保、406甲、4823户。</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1949年8月,取消保甲制度,全县划分7个区,55个乡,280个农民协会。即:1区为城区、2区为马市区、3区为沿溪区、4区为固陂区、5区为沙村区、6区为信实区、7区为三高区。这一时期的六区信实区,驻在三都圩,下辖三都、石山、保全、白沙、山官、黄塘、中房、郭瓦、木陇、南冈,爵誉、藕塘、白竹、南溪、曲江、凍边16个乡。</p><p class="ql-block"> 泰和古时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境内赣江及支流的水系流域而定。信实乡源于㴩水(发源井冈山,自碧溪镇陈家潭入境,流经碧溪、桥头、禾市、螺溪4个乡镇,29个行政村,至螺溪王家坊)和禾水(发源于永新禾山至螺溪王家坊),于王家坊汇合后形成禾河,经石山仁佳村出境,至吉安神岗山入赣江。㴩水湛口(桥头镇)以下至螺溪镇王家坊段,因槎滩陂落差大,水流急,声如牛吼,称牛吼江(古代曾称禾溪)。</p><p class="ql-block"> 牛吼江畔,信实乡里,那是一方水陆通衢之风水宝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慰起、文化根深。其下的螺溪、南溪、石山三地地名还有独特的来历和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螺溪(螺溪镇)——因螺溪洞而得名;原名三都,以三都圩而出名。据《人文螺溪》载(仙槎印象文),源由三都圩“蛇打鼓,鹰唱歌,鲤鱼上树”的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很久以前,三都圩方园几十里,人丁兴旺,物产丰富,需开设一座圩镇。当地人向道人求吉日。道人说,要在开圩那天出现了三种奇观,三都圩就可以开成。这就是:蛇打鼓,鹰唱歌,鲤鱼上树。</p><p class="ql-block"> 等到 开圩这天,一起来开圩的人,成人山人海之势。圩场的中央,还用三张桌子叠成了一个高台,上面摆一面大鼓,就等那吉时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快到午时三刻,突然天空有一个黑点从远处飞来,原来是一只大老鹰。人们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吓得那只老鹰把叼在嘴里的东西一松,正好落在圩场中高台上的那面大鼓上,发出“咚”地一声巨响。接着那东西在鼓上跳动起来,发出了“咚、咚、咚”的响声。大家定睛一看,嗬!原来是一条活磞乱跳的蛇。</p><p class="ql-block"> 于是,人们大声欢呼起来:“蛇打鼓!蛇打鼓!”;那鹰听了吓得连连直叫,飞向远方,“鹰唱歌!鹰唱歌!”,人们又高喊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圩边的一口鱼塘,一垂钓的老头正钓一条大鲤鱼,因用力过猛,将钩上的鱼缠挂在塘边的一颗树上,这鱼正“啪啪”地往上蹿,连线一起缠绕在枝叶间。人们围上来一看,正是一条鲜红的大鲤鱼!人们齐声高呼“鲤鱼上树了!”“鲤鱼真的上树了!” </p><p class="ql-block"> 这时,人们一齐敲锣打鼓,焚香烧烛,燃放鞭炮,庆祝开圩大吉。从那以后,三都圩历经沧桑,但开圩一直沿续续,直到今天越开越兴旺。</p><p class="ql-block"> 南溪(南溪镇)——源于甘竹洞,原为甘竹乡。新中国建立时,行政区划调整,设区、乡建制,原信实区为六区,下辖南溪乡等16个乡,始而得南溪乡。历经多次撤并、变迁、更名,但1984年公社改乡制以来,沿袭至今。古时,甘竹洞里曾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悠悠凍水贯长虹、武姆(武山)玉华(玉华山)峙西东的镇山风水;有白竹(白竹古圩)、石羊垇(古茶亭茶摊)的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朝廷赐诗大屋场龙姓“孝梅里”(宋理宗御制七言二韵以褒著名孝子龙震“南风六月吐梅花,奇绝西昌孝子家。一点落英千古月,夜来啼杀后栖鸦”)。</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凍边“金馬玉堂”的胡定(五代十国南唐吉州刺史、功封庐陵郡候胡氏霸公之后裔)。金马玉堂乃清朝廷给翰林学士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国师第”、五星村的萧执(不依权势,乞归故乡侍奉双亲,留下“西楼初看竹,南漳复听泉”、“钓耕得似归来好,甘竹溪南有故丘”诗句)</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国民党参议员、曲江的汤漪(代表江西省五位之一出席1911年11月南京临时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称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和“立法功臣”)。</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古代儒商乡贤钟彩辉仗义行善捐修南溪古道(捐巨资兴修锦溪过盐水岭至泰和县城、南源丐路岭至三都圩两条青砖、石板路,全程6.5公里)。这里还有上垄周氏、董溪刘氏、芳桥文氏、周尾钟氏等,一个个都名门望族,充满着神秘与传奇。</p><p class="ql-block"> 南溪古称甘竹。江西最后一位解元一—龙元勋(创办并执教大屋场“木天书舍”),曾落笔描绘南溪:“武姥前横,玉华左峙,朝揽飞霞,夕倚落照”,武山倚靠着玉华山,山脉绵延环绕南溪这座美丽小镇。</p><p class="ql-block"> 石山(石山乡)——始见于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赣石山,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探访了禾水与赣石山的“鸡头石”。而得名。有石头山上“鸡头石”的“雄鸡一唱,米长三石”的美丽神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昴日星官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住在上天的光明宫,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鸡,神职是“司晨啼晓”。其母是毗蓝婆菩萨,为大母鸡。他们善捉蜈公等怪物。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有关于“唐僧师徒取经,毒敌山琵琶洞被蝎子精所困,观音菩萨指点,昴日星官下凡降妖”的描写。 </p><p class="ql-block"> 而石山乡百姓中有昴日星官“雄鸡一唱,米长三石”的美丽神话。话说昴日星官还没为星宿之前,因为偷吃了玉帝仙田里36粒神梁米被抓而贬落凡间,罚它在凡间重修道行,偷吃的36粒神米,就修炼36年,每年必须啄食虫子36万条,所在之处要助村民收谷米3石。</p><p class="ql-block"> 因此,昴日星官来到了石山,天刚蒙蒙亮,昴日星官便化为一只五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喔喔喔”一声长鸣,便拉开了天亮的序幕,乡村里其他公鸡一听,也跟着一起啼鸣,乡亲们便开始一天的忙活。 </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百姓增收,昴日星官用自已的神力引领所有的公鸡、母鸡将鸡糞均匀地施在田地里,并且趁着黑夜驱除虫害。从此,石山乡的谷物年年丰收,而且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因此就有了“雄鸡一唱,米长三石”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 昴日星官修炼完成后,终要回天庭去复命,为了石山百姓能长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留下一具石头化身,鸡首朝着石山乡,福佑这方水土。神话归神话,不必究其真伪,但石山禾水河畔、乡政府后龙山上“鸡头石”确实形象逼真; “鸡头石”其“鸡嘴”“鸡冠”“鸡眼”“鸡头”等看上去栩栩如生。大自然鬼斧神工,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纯朴的石山人深知其奇妙,至今口口相传其美丽传说;也有些文人骚客将百姓口中“石头垇”朴实的称呼誉为“石头城”的美称。如若文人所赞的“石头城”,那可了不得。我们知道江苏南京城真有个石头城,它是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它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山以为城,固江以为池,地形险要,尤有奇势”,它是保障当时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六朝时期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虽然,石山“石头城”非南京石头城,但“鸡头山”石城确实是扼守禾河的要塞。自古以来,这里是禾河的重要码头,乃兵家必争之地;红色苏区时期,这里是湘赣省苏区与瑞金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站线(石山—沿溪映霞江—万合“四德堂”)。蜿蜒的禾河水(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沐浴着日月的光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地流淌,诉说古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此时,一幕幕亘古的变迁,展示着人世间斗转星移的风云变幻。也揭示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深刻道理。真可谓沧海横流、浩荡前行!</p><p class="ql-block"> 此时,一幕幕新时代的发展,“远山如螺禾溪长”(地形有如田螺)的螺溪镇,“甘竹溪南有故丘”的南溪镇,“水漾禾丰颂秧馬”(匡源苏轼手书《秧马歌》碑,记曾安止《禾谱》等)的石山乡,分别处于吉安井冈机场、大广高速泰和出口、大广和泉南高速石山枢纽的重要区位。正以坚实的步伐大踏步前进!真可谓中流击水、正当其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① 注:“石碑落尘依旧全”(1983年,泰和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石山乡匡原村的曾氏祠堂中,发现《秧马歌》碑,碑长131厘米,宽33厘米,厚3厘米,为行书阴刻,现藏泰和县博物馆。泰和县石山乡匡原村有《匡原曾氏族谱》,记载有曾安止的生平事迹,以及和苏轼的书信往来及有关《秧马歌》碑的摹刻和流传的部分情况。除《禾谱》外,他还著有《车说》和《屠龙集》等。)</p><p class="ql-block"> ②注:匡原:石山乡有曾氏村落,因该族群中有勇士与红巾军交战中战死,明朝廷嘉其“匡济中原”之志,诏赠“护国司马达侯”,易名匡原。</p><p class="ql-block"> ③著名孝子龙震:宋理宗时,其母肖氏停枢未葬,适寇焚孝庐及母梓,震偕刘氏投火抢柩而死,死所梅树一株,夜夜乌啼于枝头,其树竞枯,越明梅复生,六月吐花,宅旁枯梅花枝怒放,香溢十里,事闻朝廷,有司嘉其孝,理宗皇帝御告七言韵,命词臣施其门为“孝梅里”,赋诗云:南风六月吐梅花,奇绝西昌孝子家。一点落英千古月,夜来啼煞候棲鸦。自从敕封“孝梅里”之后,人口繁衍,文风颇盛,成为县内闻名大村,俗称大屋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