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散记

任阜宇

<p class="ql-block">  半个月了,走了许多地方,由于辗转劳顿,终因疲惫不得闲暇,以及万般心绪杂呈,未能动手记录生活。这种小遗憾经常记挂在心,思想着补充——往往是在个人生活安逸中常有的状态下,容易得过且过:安逸中的人最是平庸;“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第二天,我就到了省城,平静的十多天,去过双塔公园、龙潭公园、迎泽公园、汾河公园、省博物馆以及叫不来名字的去处,古朴和现代混合而成的老百姓场所,各种形态的草木,水中簇拥的金鱼,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仿古的亭台楼阁,结伴同行的歌友舞友,周围走卒贩夫小商滩店,随处可见。……这些在我农村人见闻里,多数是第一次;每当我看着市井里的各种场景,脑子里总是出现逝去已久的父母农田里劳碌的过去碎片,城里人的消闲和农村人的忙碌,生活方式和理念,那是千差万别的。我甚至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城里人优闲而舒适,村里人劳碌却贫困,原因在于城里人多,力量不容小觑,农村人分散力量式微,任何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偏袒力量强大而藐视力量微弱者,安邦定国一切政策始终倾向于人多的地方;一句话,人要往人多的地方聚集,千万不要往孤寡的地方去,除非“祖国”需要。人多的地方官多,官多的地方利益最大化,穷老百姓能够跟着沾光。农村呢?春风不度玉门关,农村人犹如勤劳的工蜂,四出采集花粉,最终还得奉献蜂王以及它周围的大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尊处优吸血挖髓们)。你看这湖光亭台,歌舞升平之所,哪里会有他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十多天过后,我有了去十三朝古都长安的念头。至今我都不明白长安为什么改名为西安?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小儿书叫“晁错削蕃”,说有个夏天的夜晚,汉景帝招见晁错,“繁星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洒在长安大街上”,那意境美在我心;后来学中文,大凡中国古典名流,几乎处处都有长安根源,北京也难以匹敌。要问所谓的国学渊源,非长安莫属。</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是想从太原往南,途径尧舜禹故地,经潼关,再过“八百里秦川”入陕的,不料光顾看票价,走了吕梁一线,直接进了陕西,走了绥德延安……隧道连连,麓谷高山,看不远四周,多少城镇都处在巨大河川山脚,让我禁不住想:在这穷山僻壤中的人们,依赖什么生存,居然集结成为城镇?!延安,《水浒传》里就有,所谓的延安府,古代可能就是外放官员的穷困地方,鲁智深和史进不就是在这生活过?鲁智深后来不也是从这走出去,到了五台山,后来又去了东京汴梁(开封)?延安往南的富县,其实不富;再往南到了蒲城,靠近长安,那果真是一望无际的沃野千里!——我又想起了商鞅变法,想到了何谓井田制,想到了汉代的曲辕犁——没有这广阔无垠的土地,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又想到在秦始皇时代,那种农耕水平下,统一中国,类似蒲城这样适合的气候和土地,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郑国渠这样的人工天河,灌溉出了多少良田?王翦统帅的六十万大军吃穿用,多亏了关中这块土地——这里为历史上的中国统一立下的功劳,岂是文字可以书写的尽!我亲身体验了关中和晋南,感觉文明的成就,和气候和土地的优越,密不可分,似乎非人力所至,乃天然成就也!地球上历史的大小,远远不是教科书里宣传的那样单纯,大自然的天然玉成,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哪一个是英雄人物造就的,不都是天然优秀所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面包的地方,不久就有成群结伙的蚁群汇聚。</p><p class="ql-block"> 我在西安大雁塔附近停留三天,去过钟鼓楼、回民一条街,体会过大唐不夜城,十分钟喷泉,明城墙让我走的腰酸背困,陵墓之地不去,华山不去,觉得那些地方没意思,徒劳老腿而已;芙蓉园据说好看,实际也是光电结合的张艺谋之流的操作,门票太贵;大雁塔是李治为他母亲修,他父亲命名的砖石建筑,唐僧在这里主持,并在这里十数年翻译经书。进去捞到什么紫色牡丹,据说不如洛阳牡丹美艳。塔的周围全是现代修葺,雕梁画柱,终年香烟缭绕。许愿磕头祷告者络绎不绝。西安成天扮演的女人,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是照相就是演懿唐王朝,汉服唐装,扭眉作态,全民搞旅游事业……没办法,汉唐辉煌就在那里发生,得天独厚,别的地方无可取代。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对一般人来说,似乎也是天然铸就。汉赋唐诗宋词犹如中东石油,文化底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去过三次,不是大意就是经验不足,都没约到入场票,十分的遗憾!陕西省西安市的食品我感觉不怎地,除了泡馍就是夹肉,羊杂也不地道,裤带面似乎也不错,而且都很贵。我住的V.兰酒店,声光电脑控制,硬弹簧床,干净利落,甚是如意。西安人口音,我很容易懂:不知为何,陕北吕梁西安这一带,竟然比东边近临的东八县人口音更入我耳。西安地铁很发达,出入很方便而且不贵。关中平原比太原温暖很多,麦田的绿色也比晋南嫩多了。西安往西,是当年存在八百年周朝发祥地,历史更悠久。黄帝故里的周围,在没有南宋全国经济南移,即南方尚未开发之前,那是全中国的独一无二风水宝地。历史博物馆里一定会有陈述和实物,可惜我没见闻到。</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时候,坐的倒是途经晋南的路,动车,三小时,飞驰电挚,我一眼不眨看着良田美宅从眼前掠过。越往北,水色渐渐收敛,回归太原,凉意见深,比较而言,太原比西安差强人意,感觉破败二字呼之欲出;西安太干净了。出得太原南站,被两个脑子不清楚的站台人员指路,费了二个小时才回到家东客站附近的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县城,俗话“人不亲土还亲”“生不亲养才亲”。故地的山水没有他乡的青嫩,我却从心底接受它。人生过隙,一切统统过眼烟云;生处就是归处,只要快乐吉祥就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