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常看《鉴宝》节目,爱上了收藏。可惜囊中羞涩,无力花大价钱购买藏品。于是,只有小打小闹,凭喜好弄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br><br>001<br>这个瓶子,算是我的第一件藏品吧。<br>一次偶然机会,在一家古玩商店里看到它,不知怎么的很喜欢。买个瓶子,平平安安,这一生不求富贵,只求平安、健康、快乐!</h3> <h3>002<br>下面是我的第二件藏品。<br>三块银元(袁大头),祖上传下来的。货真价实的现大洋,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有发财的预兆,不知道我这辈子还能不能发财?但愿子孙后辈都能够发财!</h3> <h3>003<br>有幸结识北京著名画家林剑冲先生,得其画作一幅。<br>林剑冲先生现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作品以书法入画,所画大写意虎线条简洁,笔墨恣肆,形神兼备,八十年代荣获 “画<br>坛百杰” 称号。作品被中外诸多名人和艺术馆收藏。</h3> <h3>004<br>这是个笔洗,中间有蛟龙出水的小造型,精巧别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物件。<br>它是所谓567时期的东西,又属于文人用品。<br>我想应该是有一些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的;而且摆在桌案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h3> <h3>005<br>这一摞铜币,也叫铜壳子,是清光绪和民国时期的。也是祖上留下来的。有没有几个值钱的也未可知,我想收藏钱币,总是会沾染些财气吧。</h3> <h3>006<br>这是我收藏的两个采访本,算是一种特殊的藏品。<br>说它特殊,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谁收藏过这种东西,二它是文革时期特有的产物,三它是军队新闻单位一种专用的赠品。物以稀为贵,我认为它还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或者说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符号,它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br>至于它值不值钱,并不重要。</h3> <h3>007<br>这是书法家赵振乾先生送我的一幅字。<br>赵振乾先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的书法碑帖相长,刚柔相济,是我十分喜欢的书法家。</h3> <h3>008<br>这只紫砂壶虽不是什么大师的作品,但却是只正宗的宜兴紫砂壶。<br>它是我年轻时到宜兴出差买回来的,是用来泡茶的;泡着泡着,因为喜欢便成了收藏品。我认为收藏不一定要挑贵的和老的,贵的咱买不起,也不一定就好;老是打新来的,新东西放放也就老了;关键是真不真和喜欢不喜欢,弄一大堆膺品,没什么价值;文玩,古玩,喜欢才好玩,一个物件,只要你喜欢它,看着赏心悦目,能养情怡性也就够了。</h3> <h3>009<br>我收藏了一对全国作家签名的青花瓷瓶。<br>此物由青岛华夏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创意在景德镇烧制,毁版限量发行,存世量不多。虽系现代品,升值空间巨大。然而,我看重的并不仅是它的升值潜力,还有它身上所折射的文化光芒。</h3> <h3>010<br>这是老友延熹道人撰联,北京书画家姜也为我书写的一幅嵌名联。藏之以作纪念。</h3> <h3>011<br>这是我在钧瓷故乡禹州参加一次会议时发的纪念品,正牌的孔家窑钧瓷瓶。所谓“钧瓷见红,价值连城”,应该是值几个小钱的!</h3> <h3>012<br>经文联主席王士敏先生介绍拜访书法家唐瑞辰先生,得字一副。<br>唐瑞辰先生,河南省书法协会理事,原商丘市书法协会主席,虽称不上大家,但在小区域内也算有名气。</h3> <h3>013<br>这个坛子,是我收藏中的大件。晚清民国时的东西,也是爷爷辈留下的,虽系民间日用品,算个老物件,如今也是不多见了。</h3> <h3>014<br>刘腾龙毛笔,传自汉高祖刘邦十世孙刘彦,迄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刘腾龙,制笔名匠,清道光、咸丰年间誉满京津,咸丰八年,因避难移居宁陵,开庄立号,为宁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此是其传人在商丘开设笔庄时的一件赠品。</h3> <h3>015<br>东北画家杨殿生先生画作:秋恋。<br>杨殿生,黑龙江肇东市人,肇东市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其作品清新淡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h3> <h3>016<br>陕西花鸟画家田成喜先生作品:香郁阵阵报春来。<br>田成喜先生擅长花鸟和白描,所画花鸟色墨并用,浓淡相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并转展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受到书画界人士广泛好评。</h3> <h3>017<br>老友董延喜先生送我的这幅画我很喜欢。画面简洁,意蕴空灵,下边一条鳜鱼,几片水花,画出有余(鱼)的寓意;上边大片留白,引人遐想。虽非大家手笔,却是上乘之作!</h3> <h3>018<br>这是一对唐三彩马。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极具观赏性。</h3> <h3>019<br>酒壶。现在人们喝酒用酒壶的很少了,这东西怕是要失传了。也只好当玩意儿收藏了。</h3> <h3>020<br>白瓷毛泽东像。永远的毛泽东――你,永远地去了,又永远地话着。</h3> <h3>021<br>我属牛,这是商丘的书法家潘一静先生给我写的一个牛字。上面小字是我的一首《咏牛》的小诗:生来沉默寡言,讨厌哗众取宠,忠厚是真正的性情;乐也自得,忧也潇洒,漠视生活的磨难与苦痛;索取尤其简单,一把青草就够了,清苦的生活,最能反刍出人生滋味。<br>朋友戏作,可搏一笑!</h3> <h3>022<br>这幅画也是朋友送的。人物画:龙女出宫,画的还算生动。雅俗共赏,也算一件藏品吧。</h3> <h3>023<br>这个提篮壶是我在一个艺术品商店买的,商店经营不善,开不下去了,处理商品,我看它便宜便买了它,不知道有没有价值。</h3> <h3>024<br>这枚乾隆通宝古铜钱,是从农村的老宅里拣来的。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这样的铜钱,我们常拿它和鸡毛绑在一起做毽子。</h3> <h3>025<br>帽筒,清朝官员放置帽子的,后发展成为一种摆设。晚清民国时有地方作为女儿出嫁的陪嫁物,大概是期望新郎能够做官的意思。</h3> <h3>026<br>这幅郑板桥画的竹子是宣纸印刷品,虽非原画但不是膺品。据专家讲,这类东西有一定收藏价值,它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收藏者对历代大师名作的艺术欣赏。</h3> <h3>027<br>好友李锦堂先生,搞收藏多年,藏品颇丰,送我一幅林筱之的金玉满堂红宣金粉书法作品。<br>林筱之,其父乃书法大师草圣林散之先生,五岁随父学书画,得其教导和熏陶,而后师从黄宾虹,画临黄之久、石涛,书学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书风秀逸,内含灵气。有当代唐伯虎之称。</h3> <h3>028<br>这对狮子,古朴典雅,挺好玩的。全国不少地方每逢节日或有什么喜事时常舞狮子庆祝,是个吉祥物。</h3> <h3> 搜古集今藏文化 遣词造句话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