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8日,井冈山红色旅行第三天,上午参观茅坪革命旧址群,走进红四军军部旧址,排队参观毛泽东旧居八角楼,不忘初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遗址--茅坪革命群旧址群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乡茅坪村,井冈山黄洋界的北麓。距井冈山革命遗址--黄洋界西北8公里。 </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初期,这里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同时,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等后勤机构也曾设立在此,这里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是革命旧址较为集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茅坪革命群旧址群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和陈毅同志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步云山练兵场旧址、中共湘赣边界“二大”会址、红军烈士墓、象山庵等。</p> <p class="ql-block">↓茅坪枫石</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找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p> <p class="ql-block">↓女贞树</p><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草坪上这棵大树,毛主席经常到这里来读书,思考着中国革命将走向何处?</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都曾设在这里。红军的后方留守处、医院、被服厂等后勤机构也曾设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八角楼还有很多的革命遗址建筑群,这里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特委旧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和湘赣工农兵政府等革命旧址,以及一些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讲井冈山斗争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上讲台,感受一下当年党代会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参加会议的部分人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名单</p> <p class="ql-block">↓八角藻井</p> <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还少有的未被破坏的旧址,墙上的标语是贺子珍带领赤卫队员写下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慎德书屋</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国红四军军委旧址慎德书屋</p> <p class="ql-block">↓走进慎德书屋文星安</p> <p class="ql-block">↓红色书吧</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茅坪乡接见红军后代和先进模范</p> <p class="ql-block">↓二0一六年二月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茅坪村看望群众,与群众话家常,打糍粑。</p> <p class="ql-block">↓前往参观毛泽东旧居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参观八角楼每次只能进10余人,所以在此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p> <p class="ql-block">↓茅坪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在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朱德住房</p> <p class="ql-block">↓文书人员住房</p> <p class="ql-block">↓大鲵,娃娃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大鲵,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故又称娃娃鱼。它形态奇异,长有四脚,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背面棕褐色而有大黑斑,腹面色淡,体重一般二至三斤,大的可达四、五十斤,大鲵是一种稀有的两栖类动物。平时喜栖于山谷清澈的溪流岩石底下,一遇大雨或山洪暴发,又常常离开水面,有时还会攀缘上树。专以鱼、蟹、虾、蛙等为食料,是山里水中的“恶霸”。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曾以群众送给他的大鲵,启发、教育人民起来革命打倒土豪劣绅。</p> <p class="ql-block">↓池中养着一条大鲵</p> <p class="ql-block">↓龙开富、黄达住房</p><p class="ql-block">谢池香家住房</p> <p class="ql-block">↓客厅墙上挂着毛泽东与贺子珍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天窗,八角楼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共井冈山前委工作人员的住房。当时在前委工作过的有谭政(秘书)、江华(又名黄春圃,秘书)、尹宁万、贺子珍、陈淑同。</p> <p class="ql-block">↓网友实拍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袁文才烈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井冈英杰一袁文才生平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袁文才(1898年10月—1930年2月23日),江西宁冈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于永新县含冤牺牲,被杀害时,袁文才年仅32岁。</p> <p class="ql-block">1898年10月生于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袁文才是客家人,与当地土籍有较深的矛盾。1921年考入永新县禾川中学。</p><p class="ql-block">早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参加当地的马刀队,任参谋长。1926年秋,“马刀队”被编为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同年9月,受湖南农民运动影响,在中共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举行宁冈暴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前后</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农民自卫军在茅坪坚持斗争。1927年7月,根据党的指示,会同王佐等率领的农民自卫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同时,成立了永新县革命委员会和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自卫军副总指挥。后来敌人反扑占领了永新县城,袁文才见敌人势众,带领农民自卫队保护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王怀、刘珍、贺子珍等迅速撤回宁冈茅坪一带。后来国民党调一个团的正规军进山“追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利用山高林密的天然屏障,灵活指挥,将部队化整为零,出没无常,有利就打,不利就躲,历时一个多月,拖得国民党“追剿”军精疲力尽,不得不退下山去。</p> <p class="ql-block">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后,在此会见袁文才派来的代表。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袁文才,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革命发展的前途。勉励袁文才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起来开展斗争。并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袁文才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为革命掌握好枪杆子。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并慷慨地回赠1000元大洋给毛泽东用于工农革命军的给养。并表示他接受整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袁文才领导的赣西农民自卫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任团长,从此,这支队伍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起义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4军。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编为红4军第11师第32团,袁文才仍任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4军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袁文才任红4军参谋长,随军出征。不久独自返回井冈山,任中共宁冈县委常务委员。1930年2月23日,于永新县被诬陷杀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袁文才被错杀的历史陈案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追认为革命烈士。1965年5月,毛泽东上井冈山时,特地将袁文才烈士的妻子谢梅香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地称她“袁文嫂子”,向她表示亲切慰问,并一起照了相。袁文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袁文才卧室</p> <p class="ql-block">↓范树德杨立三住房</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住房</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土兵委员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简介:</p><p class="ql-block">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经过在湘、粤、赣三省边界的艰苦转战,于192日年4月下旬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随即组建成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声强大的革命武装一一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开始,红四军军部先后设在原宁冈县的砻市和茅坪村的洋桥湖,同年夏,军部迁来井冈山茨坪村李神龙家办公。</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标语</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士兵委员会名单</p><p class="ql-block">32团1营1连士兵委员会名单</p><p class="ql-block">罚连长站岗</p><p class="ql-block">不能打屁股</p> <p class="ql-block">三湾改编给工农革命军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真正实现了官兵平等。这种平等首先表现在政治上,尊重士兵的人格,不准打骂士兵,士兵在开会说话的权利和自由。毛主席把士兵委员会称为“监督院”,有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喜欢体罚士兵。只要士兵犯了纪律,他抡起巴掌就打。以前这种情况,士兵是不敢反抗的,连说话都不敢。有了士兵委员会,就使那个军官挨了公开批评。此后,工农革命军里打骂士兵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说服教育和细致入微的政治思想工作。</p><p class="ql-block"> 与此相关的,生活待遇上,官兵一致,同吃一锅南瓜饭,同住一个茅草棚。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就是红米饭和南瓜汤。红糙米很难下咽,南瓜汤就是白水煮南瓜,没有盐也没有油。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或者两顿。尽管如此艰苦,士兵们却没有怨言。因为战士与首长都吃一样的饭菜,没有人搞特殊化。士兵委员会还实行账目公开,每月及时向士兵公布。一旦有了余额,就分给大家。尽管数目很少,但士兵都极为欢喜。</p><p class="ql-block">↓陈毅住房</p> <p class="ql-block">↓陈毅卧室</p> <p class="ql-block">↓喜志司规模雄壮整齐</p><p class="ql-block">陈毅</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二月</p><p class="ql-block">离队数年不自知, 今来小驻在志司。</p><p class="ql-block">欣看装齐军容威, 忆我曾长梭镖师</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做政治工作。8月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次年初,同朱德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4月率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先后任军部士兵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师师长、军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先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经理兼外交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需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需处旧址</p><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需处所辖后勤机关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芽坪红四军二十九团团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茅坪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茅坪红军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下旬,在茅坪苍边村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为边界各县的最高政权机关。下辖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酃县、茶陵等六个县工农兵政府。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一一贺子珍展</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生平展</p><p class="ql-block">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建国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同志逝世。</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子珍;她生于1909年9月28日,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p> <p class="ql-block">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后随其哥哥贺敏学上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山寨躲避国民党追捕。</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被袁文才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是毛泽东第三任妻子。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p><p class="ql-block">1935年,参加长征,并在长征途中负伤,1950年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p><p class="ql-block">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1948 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1959年夏,贺子珍与毛泽东在庐山最后一次相见。</p><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1936年冬生于陕北保安,深受毛泽东的喜爱,取名为娇娇,曾在总政系统工作,先夫孔令华。</p><p class="ql-block">因身体不好,一直在上海医治。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在上海逝世。</p> <p class="ql-block">勇救伤员</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伤员隐蔽。</p><p class="ql-block">正在此时,已经隐蔽起来的贺子珍发现钟赤兵正暴露在敌机的威胁之下。她奋不顾身地跳出小沟,朝着担架冲去,用毛巾利索地包扎好伤员的伤口,并扶他在担架上躺好,向隐蔽处拖去。然而,就在快要靠近隐蔽处的时候,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机枪猛射,并扔下了炸弹。在这危急关头,贺子珍毫不犹豫地扑在了钟赤兵的身上。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贺子珍感到浑身剧烈的疼痛,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钟赤兵没有再受伤,而贺子珍却伤痕累累地倒在了血泊中昏迷不醒。炸弹碎片嵌入了她的头部和背部,殷红的鲜血不断地流着,染红了土地。</p><p class="ql-block">警卫员吴吉清迅速跑了过去,颤抖着双手,弓身背起贺子珍,奔向担架,接着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当时缺乏麻醉药,医生和战友狠了狠心,咬着牙,几个人按住她,用夹子把身体浅表的弹片一块块地取了出来,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的纪念。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了泪花,却坚持着一声不吭。</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天的抢救,贺子珍才从昏迷中醒来。而她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询问钟赤兵的情况。然后,又嘱咐大家,千万不要把她受伤的消息告诉毛泽东,以免他牵挂。</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听说贺子珍为了掩护战友而自己身负重伤,便立即把自己的担架和警卫员派给了她。贺子珍不同意,一再说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大家行军,主动向组织提出把自己寄放在老百姓家中。可是大家哪里肯丢下她呢,大家轮流抬着她前进,山坡高,担架上不去,同志们就背着她爬过去。后来等伤势稍好一点,她就再也不肯让大家抬了,坚持自己走,最终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艰苦的漫漫征程。</p> <p class="ql-block">红色婚姻</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令世人瞩目的红色婚姻之一。二人1927年10月相识相知、1928年相恋结合。他们的婚姻生活历经十年之久。这十年,恰恰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这十年,毛泽东历经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在他最艰难的时期,贺子珍始终伴随着他,同生共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共同面对政治上和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十年,贺子珍还生了孩子,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也是这十年,贺子珍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了太多的伤痛:与父母和儿女生离死别,惨失弟弟,艰苦条件下频繁生育带来的病痛,还有长征中因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留下的十几块常让她阵阵作痛、刺激神经的弹片……堪称一对革命患难夫妻。艰险的长征途中尤甚:荣辱与共、艰苦相依、感情笃深。</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p><p class="ql-block">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世事难料。1937年8月同毛泽东负气诀别远赴莫斯科、1939年正式与毛泽东彻底分手的贺子珍,因倍受异国煎熬而于1947年在老战友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并经毛泽东同意,带着岸青、娇娇(即李敏)回到阔别十年的中国。回国后的贺子珍,先是住在哈尔滨,后因身体原因借住在哥哥贺敏学上海家中。陈毅从上海市长岗位赴京上任后,安排她住进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湖南路262号。后来,贺子珍在此住了近3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48年,在妹妹贺怡的建议下,贺子珍和娇娇分别用中文和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贺子珍在信中说,我已经回到中国了,身体不太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一些工作。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要苦。最后她感谢毛泽东对自己母亲和妹妹的照顾。毛泽东没有回信,只是给娇娇拍了一封电报。一个月后,毛泽东派人把娇娇接到了北平西山,让她在自己身边生活、读书。</p><p class="ql-block">1950年,毛泽东给贺子珍回了一封信:“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显然,贺子珍要回到毛泽东身边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由于对毛泽东的思念有增无减,女儿又不在身边,贺子珍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了。</p><p class="ql-block">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在上海贺敏学家中休养。她偶然打开了收音机,听到了毛泽东洪亮的声音正在宣读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贺子珍顿时呆住了。毛泽东的声音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终于崩溃了。广播播了一遍又一遍,她就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二天,嫂子李立英才发现她僵坐在椅子上,已经神志不清。收音机开了一夜,也烧坏了。</p><p class="ql-block">获悉贺子珍病倒的消息,毛泽东在女儿李敏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泪水。真乃“一日夫妻百日恩”呵,更何况二人曾经同甘苦、共患难了十年!他马上托李敏给贺子珍带去了一封信,要她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不要抽那么多烟。毛泽东的关心胜过任何良药,痴情的贺子珍听了毛泽东的话,身体很快就得以好转。</p><p class="ql-block">之后,李敏就成为了家庭的“特命全权大使”,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充当起父母情感交流的“星空鹊桥”。对女儿的每一次探母之行,毛泽东都要亲自为她打点行装,备好各种北京的土特产。同样,每次回京,贺子珍也总是让女儿大包小包地捎上毛泽东当年爱吃的时鲜蔬菜。</p><p class="ql-block">为负伤的亲人流泪,为分手了的前妻之病痛煎熬落泪,彰显了毛泽东有血有肉、儿女情长的感人一面。</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从延安到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回国后的日子里</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暮年殊荣</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贺子珍结婚旧址,红四军后方留守处所在地,解放军总后勤部发祥地。留守处自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以来,由余贲民同志负责,主要从事后方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方设施的筹建及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茅坪毛贺红军广场</p> <p class="ql-block">↓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茅坪红军医院</p><p class="ql-block">原为“攀龙书院”,位于茅坪村村口,一、二楼为根椐地的第一所红军医院,三楼为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茅坪镇,隶属江西省井冈山市,位于井冈山市中南部,黄洋界脚下,东邻柏露乡,南接湖南省炎陵县,西与葛田乡交界,北与新城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15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2个村民小组。2020年末,茅坪镇辖区有户籍人口8552人。</p> <p class="ql-block">茅坪</p><p class="ql-block">茅坪位于黄洋界西面,距茨坪32公里、龙市15公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茂密。发源于黄洋界西麓的茅坪河流贯全境。该景区充分体现了革命胜迹与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古朴民居相交融的意境。景区内四季气候温和,适应旅游。茅坪现保存的革命旧址20多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景区包括茅坪、步云山白云寺、大陇、桃寮四个组成部分,主要景点有八角楼毛泽东和朱德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湘赣边界党的“一大” 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陈毅旧居)等。</p> <p class="ql-block">↓茅坪油灯广场</p> <p class="ql-block">↓网友视频带你走进茅坪…</p> <p class="ql-block">下一美篇将带你走进中国国防大学前身龙江书院,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