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去参加一个分享交流会,听到了一个来自于乡村的故事:志愿者在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中,听到一位七十多岁老奶奶的哭诉“我生了三个孩子,他们都是离婚再婚,都是在外打工,前后一共给我生了八个孙子孙女,他们一个都不愿意带去,八个都留给了我来带。我一身的病,我好累,我带不了呀 ”。带不了就不带,为啥要强迫自己呢,这又不是你的责任!我没有听到不带的原因,但想起许多农村中看到的现实,满村的老人和孩子,难得见到几个年轻人。而这些老人凑在一起谈论时,竟会听到这样的攀比:“我带了三个孙,那谁谁谁,才带了一个,她有什么牛的”。也许在过去,听到如此说,我会认为老人家这是在寻求存在感,成就感,价值感。但是那会儿,我却感到了一阵心酸,因为,我看到了内卷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内卷,本来是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却不是为了通过竞争争夺资源,而是争夺名誉和价值感。老人们在无法摆脱子女强加给他们,或他们自己给自己加上的责任时,只能通过攀比获得内心的平衡及价值感,从而在事实上,造成家庭中以谁付出最多便最有价值的“内卷”,最终,内卷的结果,不是获得资源,而是获得“话语权”,也就是以奉献的方式获得一点点控制权。</p><p class="ql-block"> 本来,“带孙子”并不是老人的责任,但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却是认为,老人带孙是天经地义的,是老人的责任,如果老人不带孙,那么到老得动不了时,就失去了要求儿女照顾自己的权利。我无意于探究,抚养儿女的责任,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理由转移到了爷爷奶奶的身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相当一部分转移,是老人自己“争取”来的。他们不但争取到了这份责任,还利用这份责任进行“内卷”,以内卷,又换取着家庭中的控制权。</p><p class="ql-block"> 这难道是家庭动力系统紊乱带来的副作用?亦或是中国式的天伦之乐?这其中,谁是始作俑者?我不知道,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心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