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先著作《枫香树》 <br> 红色经典著作《枫香树》在《恩施晚报》连载以来,好评如潮,读者可能不会想到,有关该书的创作素材原型遗址尚存。<br> 书中所说天池山,即原恩施县三岔区鸦沐羽村大魏家山,1952年改现名。建国初期,山上以马玉和、魏恕斋、胡先荣等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妄图推翻刚诞生的人民政权。中共恩施县委第一任书记王英先、三岔乡清匪反霸运动主要领导人冯茂春等,发动贫苦群众和率县武装大队与民兵组织粉碎了他们的阴谋。<br> <br> <p class="ql-block">书名来源小魏家山大枫香树(贺孝贵摄)</p> <p class="ql-block"> 20世60年代初,王英先在任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工地指挥长期间,抽空撰写了以天池山清匪反霸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枫橡树》(再版时更名为《枫香树》),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影响我国几代青少年思想的革命文学读物。</p><p class="ql-block"> 《枫香树》书名源于当地的一棵千年古枫香树,位于与大魏家山相对的小魏家山,高数十米,围径达4.55米,至今枝繁叶茂。马玉池匪巢原型魏家大屋,是当过国民党区长、团总、县参议员的魏恕斋的老宅子,原为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现在,前、右侧房屋拆毁,左侧房屋残存,里侧连五间木结构正屋保存完整。宅旁魏家的粮仓还保留有基础。离魏宅不远的素抱祠还剩残墙断垣,它是书中最重要的场景奶奶庙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保留好《枫香树》创作素材原型遗址遗物,对向人民群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开发旅游事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原载2006年6月2日《恩施晚报》)</p> <p class="ql-block">《枫香树》中匪巢原型天池山(大魏家山)魏家大屋(贺孝贵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