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截止2024年,我星空摄影已经十年了,有别于其他星空人,我拍的是星空但又不是星空为主,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就分享下我这十年来拍摄特色星空经历与经验吧,希望可以给你一点启迪,给你一个全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是从2015年开始接触星空摄影,那时候和我的星空师傅跟团去大西北拍摄,白天走马观花,午休时间去附近踩点,晚上呢开小灶,连续拍摄四晚,兴奋远胜于疲惫,乐此不彼,在加上本人喜欢安静,所以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星空。</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萌生了一个念头,想拍家门口的星空,华东这里的星空。我们这拍星空大都在太子尖,牵牛岗,天荒坪这些地方,那边的星空暗空等级在我们这确实算不错了,但和大西北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地景呢也是平淡无奇,在加上去拍的人很多,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自然就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那怎样可以扬长避短呢?要不就拍组家门口的特色星空吧?那什么是特色星空呢?顾名思义,首先要突出的是特色,要有我们这里独有的地貌特征,要反映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牌坊,古祠,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等做为地景,</span>其次才是星空,当两大古老元素相互间引起的视觉冲击,定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 2017年2月我拍到了第一张华东特色星空(图1),大家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吧,宏村月沼湖那边,那时月沼湖这主要是白天拍的人很多,拍夜景的也不少,但半夜拍星空的却少之又少,这也是我第一张银拱,我对银拱地景要求比较高,因为从银头到银尾横跨180度,要有全方位特色地景去迎合它,是很少见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拍摄了三十多个场景中,能拍银拱场景的只有三四个,其他场景不是不能拍,只不过大多数都是银心处地景出彩,越到银尾处的地景越是平淡无奇,甚至还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有种头重脚轻失衡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每组竖拍五张共三组的接片,三组分别是对星空-地景-倒影分开对焦与曝光。</p><p class="ql-block">这个场景需要注意的是:</p> <p class="ql-block">1、水面的曝光要比天空多出一档到一档半,因为无论是从现场来看,还是照片直出来看,半夜里水面的亮度远不如星空亮度,为了给水面倒影留存更大的后期空间,遵循向右曝光原则,比如星空用到ISO3200,水面可以用到6400,星空20秒,水面可以用到40秒,至于水面倒影星点有点拖线那是很正常的,在平静的水面也会有轻微的拨动,何况有时还会起风,所以水面倒影只要有个形就行,不像星空那样要求那么多的细节,同时水面的降噪力度也可以大点。</p> <p class="ql-block">2、地景是采取压光补光的技巧,这类技巧在人像摄影中比较常见,同样可以运用到风光摄影,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压暗环境光在将主体补亮,突出主体,说的通俗点就是机内曝光不足。那么势必会让古建筑在半夜拍成黑乎乎的,在将古建筑通过人工光源照亮,让主体突显出来。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呢就是在降低环境光的同时将一些光污染亮度控制到最弱,范围控制到最小。比如用到参数30S F5.6 ISO400,拍过的人肯定知道这个参数在半夜里拍出来就是曝光不足,然后利用30秒时间对地景补光,要遵循光线衰减原理,光线强度随着照射距离的增长而不断衰减。那么距离近的地方可以用LED灯补光补个六七秒,距离远的建筑可以用灯补光十几二十秒,后期发现光线不均匀处,可以通过加深减淡工具进行修补。至于如何调节LED灯光线强弱的问题?主要看被照主体的反射率,主体表面是浅色的话可以光线调弱点,深色话可以光线调强点。在这里对于补光光源选择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使用LED灯,易上手,光源面积相对比较大,补光相对柔和均匀不生硬,而像手电筒手机之类的点光源一般补光不会很均匀容易出现突兀。任何人工光源原理均起源于大自然,这就好比晴天和阴天,晴天的太阳就是点光源,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不均匀且明暗分界线生硬明显,而阴天的云朵在太阳直射后光线向四处散射,好比一张巨大的柔光罩,所以阴天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均匀且无明显明暗分界线,同个原理。而闪光灯补光不易上手,操作较为复杂。</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获得尼康中国嘉年华浙江站比赛特等奖,在18年500PX中投稿后,获得四十多个部落精选。自此从19年后每年都有好多人去那边拍,我也看了不少翻拍的,始终是做不到以上两点,有的星空倒影不明显甚至没有,有的对建筑没有采取压光补光,用星空夜景之类的参数曝光,让古建筑沉没在阴影里,即不突出特色地景又受光污染局部影响显得脏乱。所以翻拍照片,还是要对原创照片有一定的解读力,这场景只有将徽派建筑突显出来与星空倒影相互呼应起来,才能表达出特色星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最有代表是这个星空场景(图2),大家猜下这是在哪?这是我第一张通过软件开始计划的特色星空,在黄山歙县许村古建筑群。当时呢,在网上搜索皖南古建筑时,就搜到了这个场景的旅游打卡照,对里面的古建筑群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软件匹配下银河和古建筑大观亭的方位,觉得可以拍,联系当地的住家,看看半夜里是否可以进景区以及景区光污染的情况,确认没问题后,看准天气前往拍摄,提前到现场踩了个点,正好发现古牌坊五马坊框架构图可以圈进不远处的大观亭,天空留存空间也够,方位也对,便决定采用这样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这个场景呢,需要注意的地方是:</p><p class="ql-block">1、镜头焦段越广越好,这样在后期透视畸变纠正时,会有更多的空间加以利用。</p><p class="ql-block">2、这个场景的星空照片后期需要分两个图层,分别对五马坊框架的图层进行二三次的透视畸变纠正,另张图层对框内大观亭等建筑进行透视畸变纠正,对于纠正后画面边缘出现缺失的空白部分,可以用内容识别填充结合仿制图章工具进行填补。第二步,对于纠正好后的牌坊这张图层进行框架的选取,是比较容易的,然后与另一张大观亭纠正好的图层通过选区转蒙版填充进框架内,如果框架四周露出破绽,也是一样,可以用内容识别填充结合仿制图章工具进行修补,还可以适当的放大下大观亭这张图层,通过蒙版遮挡用牌坊挡住四周的破绽处。</p> <p class="ql-block"> 这场景至今我都很喜欢,因为将特色两字表现的淋漓尽致,前景是五马古牌坊,中景是徽派大观亭和廊桥,没有任何现代化元素,夜深人静时,浩瀚星空下,仿佛一眼千年穿越到了那个明清时期徽商繁荣的年代,这片在2019年终被500PX评选为年度最受欢迎的摄影作品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呢,是我拍摄星空最疯狂的一年,天气也好,很多拍摄计划都实现了。那年,拍摄第一个场景是婺源石城(图3),这个地方玩过摄影的都知晓,人最多的时候是在深秋,拍石城的红叶,雾景,晨景,日出。那可谓人山人海。但有没有人想过在这么一个成熟的摄影点中,怎么去拍出那种陌生的熟悉感?方法之一:那就是选择不同的季节或不同时间段错开拍摄。深秋的晨景和红叶呢,我也拍过几次,那季节太阳出来的位置在东南面,而银心位置也是从东南面升起的,异曲同工,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计划好后,看准天气,前往拍摄,现场可谓是冷冷清清。一定记得要在白天踩点并做好标记,只有白天能够在充足的光线下构好图,如果晚上直接前去拍摄,摸黑探路找机位,一般不会找到最佳构图。</p> <p class="ql-block"> 这次拍摄给我带来点灵感,让我领悟到原来光污染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合理利用局部的光污染反而起到点晴之笔。就说这个场景吧,半夜去拍的时候,山上村里的路灯没有熄灭,不过并不影响银河的质量,而山上的光污染恰巧反射到山下的村庄,将村庄从山坳坳里显现了出来,如果没有山上的路灯,要靠LED灯去补那么大面积的村庄,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光污染不光照亮了村庄,还会照到田野里,树林里到处都是。怎么去除这些杂光呢?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去除这些杂光?因为这个场景主体是村庄和星空,其他元素都是陪衬,而这些杂光也会照到这些陪体上,容易分散视线,削弱主体。话说回来,去除杂光需要前后期高度统一,首先前期保持机位不动,焦段不变,在天微亮的时候,也就是蓝调时间,再曝一张蓝调地景,后期通过匹配颜色,曲线,减饱和度等方式将蓝调地景转变为黑夜地景,和之前半夜里拍到的带有光污染那张地景图层,简单对齐后进行混合变亮模式,将不透明度调到一个合理数值用来控制村庄的亮度,这个因人而异。这时候加块蒙板,将那些不需要的杂光,分散视线的地方用画笔去除,也就是用蓝调转黑夜地景的图层对杂光处的内容进行替换,让画面中不重要的地方沉寂在黑暗中。</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大家应该熟悉吧,没错,是建德的新叶古村(图4),两大地标性建筑抟云塔和文昌阁,一目了然。可惜现在想拍这里的星空银河,基本是拍不到了,因为近些年这里增加了很多路灯,民宿也多了很多,通宵亮灯,光污染面积已经是我那时拍摄的数倍有余,所以这张特色星空基本是绝版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拍这张照片并不容易,不容易是在前期准备工作做了很多,不光是计划标志性建筑和银河方位相匹配,看准天气,算准油菜花时间,现场踩点构图这些。最重要还是去解决村庄光污染问题,到现场先观察景点光源分布的情况,和景点外围的家家户户都打招呼请求他们半夜关灯,甚至还借来了梯子,实在不行,就套黑垃圾袋遮挡吸光,景点周边的一些路灯呢,也用好几个垃圾袋去掩盖,只有这样,才拍到了银河悬于塔阁上。所以这片出来后,曾被些摄友怀疑过造假,直到给他们看了原片后,才停止了无休止的争论。大家要明白:我们这拍星空有别于大西北,大西北都是去人迹稀少的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拍,而我们这很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都是和村庄连在一起的,所以少不了沟通交流,如果不去沟通不做准备,那拍摄失败概率会很大,哪怕拍到了,成片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p> <p class="ql-block"> 这地方我们这很多拍星人都去过(图5),但怎么感觉如此陌生呢?其实它位于安吉天池那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坡上。在那边拍星空呢,基本都是天池和城堡做为地景的照片较多。这个破旧的小亭子叫做搁天岭,几乎无人问津,也搜不到相关的图片信息,我也是机缘巧合的碰到的。本来计划不是这个地景,不料进入天池后,起了大雾,什么都看不见,没办法按计划踩点,到了晚上雾渐渐散去,才发现原来计划的地方进不去,所以也拍不成。只能临时踩点,最后在通往江南天池天文台的半路上碰到了这个场景,一条上山的路将视觉延伸到搁天岭处,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感觉会很有意思,马上现场做计划,果然银河银心从搁天岭处升起。两条引导线交叠在搁天岭处,一条是通往上天的路,一条是下到凡间的路,牢牢的将画面中重要元素串联了起来,有种殊路同归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场景呢,再次延伸到了怎么在成熟的景点内拍出第二种陌生的熟悉感:那就是避开人潮,去挖掘不起眼冷门的地方。按道理说这里是经过天文台的路,应该会有不少人知道,可惜没有人发现这地方独特的美,不然也轮不到我。</p> <p class="ql-block"> 有小伙伴或许会发现,怎么天空是阴阳色的,确实是有光污染染红了半边天,但我并没有感到遗憾,反而让星空更有种太空的感觉。至于如何去除地景杂光的问题,前面我已经讲过方法了,大家可以参照下。</p> <p class="ql-block"> 后期修片呢,其实是改善因前期无法改变的不足,实现自己最终想法的重要途径。在前期做减法构图后发现场景中还是存在不足,那就通过后期去弱化画面中不重要的元素,将观众的视觉指引到自己想表达的元素上,从而引起共鸣,甚至会收获到更独特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个场景呢,一个是婺源彩虹廊桥,建于南宋期间(图6)。另一个是丽水景宁护关廊桥,建于清乾隆期间(图7)。</p> <p class="ql-block"> 先说下彩虹廊桥,是采用了上下手动接片方式,类似方片。为撒要接片呢,因为画面中重要的元素是廊桥特色地景,还有倒影和星空。单张不管横拍还是竖拍,不管多广,要不就是倒影拍不全,要不就是银河拍的太少,如果镜头往上仰拍的话,广角下还会让建筑畸变的厉害,感觉不稳定,有倒塌感,比较忌讳。那上下怎么接片呢?先拍动态元素银河,当银河悬于廊桥合适位置后,将镜头下移,再拍静态的地景,后期通过地景这张图层向上拓展画布,以天地交界处做为参照物与星空为主的图层进行大致的手动对齐,这里的参照物是廊桥的屋檐处,通过蒙版画笔将星空擦出来。这也是星空摄影惯用的一种手法,在单张构图中,重要元素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可以采取这样的拍摄方式。</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场景不可忽视处就是前期准备工作这块,彩虹廊桥可以通过住宿点了解到半夜里是否可以进入景区,以及景区内光污染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景区内虽没光污染,可在廊桥不远处有一工厂的LED屏会在凌晨三点后熄灭,不关闭天空光污染很严重,没法拍。也可以让景区附近的住家帮忙联系下是否可以关闭?如果没法关闭,只能计划凌晨三点后银河正好悬于廊桥最佳位置处,可拍的月份就会大大减少。这桥前几年被洪水冲走了部分,据说现在已经修复,至于一些具体的情况,毕竟时隔五年,还是需要靠嘴去问。</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场景呢是丽水景宁的护关廊桥,正常情况下护关桥这的景观灯会通宵常亮,需要联系景区内的住家,住家会有办法联系村里管电的半夜里拉掉护关桥附近的电闸。</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个场景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冒然前去,那拍摄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实现自己想法并不是有多好的设备有多厉害的技术那么简单。要说这两片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拍于早期,那时想法还欠缺点,廊桥内部没有补光,不然会更精彩。</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2020年,疫情开始了,各类的外出拍摄都显得很不容易,这年四月我拍摄的第一场星空是在江郎山(图8),这几年很多人都已经去拍过了。可以说,江郎山那的星空近几年之所以这么火爆,是我带动起来的,因为那年我在江郎山附近踩点最终挖掘到的构图实在是太棒了,银河银心在35度左右正好悬于江郎山三爿石上,而江郎山的地貌特征在我们这边也算独树一帜了。</p> <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后半夜,老天又一次眷顾了我,而这次拍的三爿石四星连珠(图9)就没那么容易翻拍喽。其实这是在计划之外,那天主要是拍江郎山银河,恰巧后半夜月亮快要升起前,发现木星,土星,火星,月亮连成一线,猛然想起今天是四星连珠的日子,然后在月亮没有完全出来前,不断的用包围曝光配合直方图,平衡了月亮、星星、星空之间的光比,最终单片直出,后期调整了影调。</p> <p class="ql-block"> 五月呢去了象山渔山列岛拍了第二张银拱特色地景(图10)。原来呢,这个计划已经废弃了,因为不远处的灯塔照来照去,怕影响星空,拍不了银河拱桥。直到看到别人的夜景照,感觉这里拍星空没问题,便重启了计划。渔山岛每年四月期间漫山遍野的小野花,很浪漫,岛不大,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环岛走一圈了,五月正好是休渔期,码头上碰到一个小伙伴,谈到岛上前几天出现蓝眼泪,被他一说,胃口一下子就吊起来了,上岛后呢,直接找了家离拍摄地最近的民宿,提早吃完晚饭,就前去蹲点了,那边机位点能拍全景的只有在一个废弃的地堡上面有块平台,机位也不过三四,地堡两旁的机位受地堡阻挡拍不了全景,所以要提早去抢位置,后面确实来了不少人。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暴发了近几天来级别最大的一次蓝眼泪,加上几乎没什么云干扰,大呼过瘾。要同时能拍到银拱星空加上大级别的蓝眼泪,机会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此片呢每组竖拍五张共两组的接片,远处五虎礁交待了拍摄地点。拍蓝眼泪的参数可以在星空参数基础上让光圈在小点,曝光时间在长点,这样呢让蓝眼泪在长曝下光的轨迹范围显得更宽广点,也可以连续拍几张,后期堆栈最大值,一样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八月份想拍英仙座流星雨,那必须选个没人拍过的,星空暗空等级不错的,光污染少的地方,偶尔发现这个地方却不知道在哪,问当地的朋友,也无人知晓,最后好不容易才问到,这古建筑位于江山峡口镇,名为大公殿(图11),清代建筑,被田野包围,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场踩点构图时,发现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要悬于大公殿上方话,大公殿会被山体遮挡住三分之二,退而求其次,主要顾及地景,让大公殿从群山的包围中突显出来。大公殿用车灯照亮侧面补光,侧光让古建筑更有立体层次感。至于拍流星雨呢,需要焦段越广越好,可以纳入天空的空间更广。如果特色地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可以采取上下手动接片方式。前期拍摄进行不间隔的连续曝光,后期工作量很大,先要从上千张照片中挑选出有流星的照片,然后通过手动对齐银尾和右上角的星云,将一颗颗流星添加上去,因为是对准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方向拍摄,所以流星雨呈现出放射状。</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开始,我们这的气候变的不太稳定了,星空拍摄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年呢,有两张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第一张是在霞浦拍的(图12),大家知不知道在哪呢?提醒下,我们这边玩摄影的人只要去过霞浦基本都去过这里,没错,就是霞浦那边的海上渔排,一整排的渔排,场面特别宏伟,排日落场景的,机位就在下青山特大桥上,但怎么看都不太像呀?地是那个地,不过星空机位在我们拍渔排日落的反方向,也就是东面,虽渔排并没西面那么壮观,不过呢,小景怡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月份去的时候,正好是海上渔排淡季,无论是西面还是东面,海上人家大多数都撤走了,只剩下少数几家留守,恰巧东面有一家渔家留守,一间房一盏灯,黑夜里亮着,恰到好处,不仅给过往的船只指明了方向,还能照亮渔排,不至于海面上乌漆嘛黑,宛如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明星,紧紧的将渔排与星空呼应起来。</p><p class="ql-block"> 但这个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海上光源少,但在星空长曝时,还是会污染到远山低空的区域。我们还是要采用上下接片的方式去解决它,镜头先尽量避开海上光源,主拍银河为主,当银河银心升到50度的时候就避开了低空光污染区域,然后下移镜头拍渔排地景。后期先将渔排地景为主的图层向上拓展画布后,将远山作为两个图层手动对齐的参照物,配合蒙版画笔,进行手动接片。只不过比之前说过的手动接片多了一步,就是把星空为主的图层拍到的50度银河银心调整到因受低空光污染影响的40度银河银心的角度与位置,在将星空图层往下移,这样完成接片后,地景为主的图层中的远山就遮挡住星空图层的低空光污染区域,这也是解决低空光污染的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场景拍的是皖南休宁板桥的呈村(图13),那个地方布局挺有意思,落寞的小村庄被一大片油菜花包裹着,背靠青山,依偎小溪,三月的此地在花海星空的点缀下,格外让人陶醉,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仙气般的平流雾,不得不让人想起世外桃源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是我碰到过皖南星空暗空等级最好的地方,半夜几乎没有光污染,银河细节肉眼清晰可见。但这地方最难把握的是天气。像我们华东这拍星空,并不是说拍摄时没有云层干扰就能拍到,更重要的是会不会起雾,所以天气预报方面对湿度和雾的预报需要特别关注,因机位处于低洼地带,所以一旦起大雾很容易淹没,撒也看不到。相比云层干扰来说,更致命,云层还有机会捡漏,这也是我们这拍星空容易翻车的主要原因。还有在看云图时,不要只盯着一张云图看,有欧洲云图预报,美国云图预报等等,不是系统默认哪个预报就哪个预报一定准,需要自己长时间经过摸索,积累经验,才知道拍摄地倾向于哪个预报相对准点,对于不熟悉的地方需要综合分析,做到心里有数。话说回来,预报毕竟是预报,并不是很精准,尤其预报云层在你拍摄地附近,离的较近,预报看起来呢没有什么干扰,其实哪有那么精确,如果能精确到一个点,那就不是预报了,所以还是要考虑到:会不会受碎云层影响需要捡漏或运气不佳云层走快了走偏了导致拍摄失败,这些都是经验的积累,不是教科书上可以学的到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前期准备中,天气预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经验积累更重要。如果只是单纯看一个天气预报晴,或片面只看一张云图,其他撒也不看,那么很容易翻车。气象本身就是门玄学,要脚踏实地,我自学了将近七年的摄影气象,还只是略懂点皮毛。</p><p class="ql-block"> 此片被中国国家天文刊登过两期纸质月刊。</p> <p class="ql-block"> 2022年,进入疫情管控最严的一年,外出更不方便了,所以我们小团队计划拍摄杭州淳安地区的星空,大家各司其职。淳安那边星空暗空等级不错的地方不少,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也挺多,可惜大多数古建筑不是方位不行,就是和现代民居混在一起,不好构图。</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就想找个宗祠的古建筑做为地景,苦于很多地方的宗祠方位不匹配,或者场景比较杂乱不易构图,最终在淳安找到了,据当地人介绍,这是目前淳安现存的最大宗祠,名为汪氏宗祠(图14),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文革期间差点被拆毁,保存下来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此场景也是采用了上下手动接片的方式,宗祠用LED灯照亮,其他不重要的元素都沉寂在黑暗之中,突出特色地景宗祠与星空。我们去的时候宗祠外围正在维修,所以宗祠前的旗杆还没有装好,现在如果去拍,就会受到这个现代化的旗杆分割画面并破坏了整体画面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淳安第二个场景呢,就是半亩方塘(图15),坐落在瀛山书院山脚下,朱熹曾在这教学过,半亩方塘对面的亭子名为得源亭,均是北宋遗留下来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当初我们计划这个场景时,方位没问题,构图也不错。但到了现场后,发现此场景有点荒凉,无人问津,方塘里的水早已干涸,周边很杂乱,可以说这个景点几乎看不到人。那么普通的一个场景,怎么去发现它最美的一面呢?很有挑战!这时候就需要摄影师的预见能力,这是一种进阶能力,就是脑海里可以浮现出此场景特色星空的最终成像图(图16),要不要采取上下接片?银河什么位置最佳?得源亭内外怎么补光以及补光后光比如何看过去更自然?荷塘荷叶是否需要微微补点光?补光期间造成的陪体杂光,后期如何去除?怎么把画面中短板处进行修补或隐藏在黑暗中等等,从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没想到上天更眷念我们,在银心和建筑处于最佳位置时,突然出现一颗火流星,半亩方塘处也出现了时隐时现的萤火虫,让原本预想的画面更加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这可比在美的地方拍出美照更能考验摄影师是否用心去发现美。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挖掘到一个普通场景最美的一面,那么90%会是原创,如果你去拍了一个本来就很美的地方,那90%是模仿,是翻拍。</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极端天气频发,我们这整个银河季只有二三天可以拍摄星空,是有史以来天气最差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这年呢,只拍到了两次家门口的星空,其中一次是去拍了穿岩十九峰银河拱桥(图17),十九峰位于绍兴新昌镜岭,虽然此地暗空等级只有4级,银河质量不高,但横跨的地景还是挺有我们这地貌特征的。本来这个场景2018年就开始计划了,这几年来陆陆续续踩了几个机位点,均避不开高速上的光污染导致无法拍摄。直到2023年,才发现有条僻静的小路穿过一小片树林后,才出现一大片空旷之地,机位是相当隐蔽,问当地人,也是一问三不知。之所以这里可以拍到十九峰银拱,主要是机位与高速公路之间有大树和小山坡挡光,不过银心处,必须升到60度以上才可以避开光污染,因为那角落正好是高速公路,一排路灯光污染巨大,银身处影响不大,银尾处有村庄光污染影响。不过做为特色地景为主的环境星空,星空质量好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质量一般还是以侧重表达特色地景为主。</p><p class="ql-block"> 此片是每组竖拍6张分两组,一组地面,一组天空,地面这组水平拍摄,天空这组镜头往上仰才能拍完整以银心为60度的银拱接片,后期呢天空和地景的横向接片均自动接片完成,至于天空与地景的上下接片采用手动,手动接片相对比较灵活,还可以遮挡住低空的光污染区域。</p> <p class="ql-block"> 2024年,会一直延续拍下去,不过家门口特色星空主题已经拍的差不多了,接下去拍的话也只是个情怀。现阶段应该多考虑下怎么跳出现有的圈圈,去寻找全新的题材,灌入新鲜的血液。 </p><p class="ql-block"> 回望十年来,磕磕绊绊,为了实现想法,不断学习,纠错,碰到越不过的坎,也是急中生智,最终举一反三。也可以说,从2017年开始到2024年,我拍摄的家门口特色星空已经在华东这里自成一脉。弥补了我们这星空拍摄场景单一同质化的弊端。</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这十年来拍摄特色星空的经历和经验,满满的干货,感谢大家的聆听。更多的照片可以关注我的500PX。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摄影有了新的想法,就会瞬间激发你的兴趣,但要付出行动,不要三分钟热度,一定要坚持下去,一路上查漏补缺,方方面面改进方式方法,多反省自身的不足,少责怪外界的因素,直到将前期准备,前期拍摄和后期都理顺了,彼此间融会贯通了,那么离实现你的想法也就不远了,虽然很艰辛,但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还会为你下一阶段全新的拍摄带来灵感并奠定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王光音SHion,尼康中国kol合作摄影师,(视觉中国,图虫)签约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供稿摄影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作品参展国家重点美术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