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致我(们)70、80后逝去的青春

我家饭爷

<p class="ql-block">新安江移民史永远值得铭记!永不能被忘却!</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三十万优秀淳安人民,为国家水电建设,背井离乡,携儿带女,挥泪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与亲友,奔赴异地他乡,每当问起移民的艰苦,父辈老泪纵横,陷入深思,只能用艰苦卓绝,万苦千辛来形容,那时候库区移民是无条件,就如战争逃难一般,父辈们还在世间的人现在回忆起来心有余悸,苦不堪言,也可以堪称是我们国家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末那时候新安江水库移民,规模之宏大、条件之艰苦,迁移人口之多、迁徙地域面积之广,在新中国移民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请后人永远铭记:曾经为国家建设、强大、崛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淳朴的三十万淳安移民人!!!</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交通不便,汽车运人到达地至目的地需要很远的路,那时候没有路,都是翻山越岭,后来这路……变成了路,家具、牲畜、等则通过水路运到江边,然后就由家里的青壮年去十几公里外一点点抬搬运到祠堂,父辈说,那时候的路如沼泽,一脚下去满身满脸泥浆。那时候的日子生不如死……</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江西老表的淳朴成为移民们最大的慰藉。我们移民至吉安指阳乡,石坑村,父辈说那时候当地老表们自动他们把屋子、田地、山岭田地让出一部分给新来的我们淳安移民,但是那时候条件都很艰苦,住是几百人一个祠堂,不管男女吃、住一起,大锅饭菜,别提油、肉、米饭、别提床铺。后来熟悉情况下当地人认领移民的去自己家住,现在成了我们心中最敬重的房东……感谢有你们。</p><p class="ql-block">但要想吃饱饭,在当时条件下,父辈就得开荒辟地扩大耕地面积。山脚下的荒坪,茅屋后的旮旯能理出来一处都不会放过。就这样……刀砍锄挖,全村老少开出了几十亩、上百亩的新地。那些年,苦苦熬过十年饥肠辘辘日子的淳安人随着国家苦,我们就苦,国家好了,我们也好了的信念。慢慢减少、熬过了死亡的饥荒!</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便有了生产队,有劳力的出去搞副业赚工分,老幼妇女则留在生产队统一种粮食,统一分配劳务,按劳取酬。</p> <p class="ql-block">辛勤劳动付出总有收获,在70年代末移民的人相互帮衬有了自己土泥巴房子,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处。慢慢的由生产队分配到户,慢慢的按户分田地,那时候不敢提温饱,生活质量,只有一个信念,活着……活着……活着……尽管那时候自己温饱都难以解决,但是公粮移民的始终没有忘记还要交,舍小家为大家,为国使命,为国担当,敢说那时候的我们淳安移民人将给留下无限的时代精神财富。近些年,很多父辈回来家探亲,相望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慢慢的,所有事情都有了好的转机,有书读,70后的我们,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外读书,那时候路下雨就如稻田,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学校,坐在四面通风的教室,教室的课桌不敢用语言表达,老师也是一口土话上课,记忆中,普通话就是一个新鲜词,有时候上其他课,几个班连在一起,坐教室柴垛上,咿咿呀呀的完成课程,铅笔用到不能用,用刀削开插入小竹竿里继续用,橡皮没有用口水。教室经常漏水,每逢下雨也是这里挤挤,哪里避避,五年级开始寄宿没有宿舍,都是住教室后排,冷不用说,取暖靠下课大家排墙壁相互挤。那时候没有羽绒服,只有大喇叭裤、的确良那年代最流行的,身上的衣服大多数是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只要缝补可以穿,那衣服裤子就永远在,实在不能穿,洗干净以备缝补用,直至到纳鞋底,都舍不得扔。那时没有热水、没有自来水,水是小溪里的水,全校师生就一个水瓢,渴了就水缸里舀水喝,那时候,人际关系和谐,心灵纯真,都是以诚相待。学校虽破旧,但留下的是求学的痕迹,想念小时候快乐与喧嚣,只是因为长大以后的我们,慢慢失去了那份童真与快乐。</p><p class="ql-block">想起来自己小时候,再看看自己女儿带空调敞亮教室,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那年代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心态很好,心里只有温饱,纯真简单又美好,没有尔虞我诈,正因为有了这些,食品是安全的,没有防腐剂,没有钢筋水泥味道,空气弥漫甜甜的味道,唯一跟不上的就是医疗匮乏,打的针都是开水一煮便连续使用,以至于70.80年代的人乙肝,传染病特多。</p><p class="ql-block">那时内心充满快乐与希望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放学回家第一任务就是放牛喂猪,割草,捡稻谷,豆子,做晚饭,……然后最忘却不了的小溪里深潭中游泳,在水里捉迷藏,那时候,那时小孩子在农村个个都是游泳能手,自我生存的能力、动手能力很强,很强。</p><p class="ql-block">每逢生产队有电影看的日子,早早吃好晚饭,几乎可以走的人全村出动,那时候是胶片机,只有黑白色,一个广场是密密麻麻的人,没有凳子席地而坐,有条件的打着手电,没有条件的点着火把,那火把是松树的根,有时候晚上捉泥鳅鱼也用这个,到了四五月份,稻田里都是火把,吃不起猪、牛肉,只能弄点水里的,山上的野味这些打打牙祭。</p> <p class="ql-block">爬树、上房顶、掏鸟窝、弹弹弓、踢毽子、丢沙包、丢手绢、跳房子、跳皮筋、抽地陀螺、弹玻璃球、活泥人、打雪仗、堆雪人,还有老鹰捉小鸡,还有柴火垛里藏猫猫,还有野地里打土仗……那时候童年是每个70后的记忆童话,经历过都是人生回忆,当我们渐渐地走过了那时候的童年、青春、直到而立之年后,甚至是不惑以后,是最值得回忆的美丽时光……70后童年,是向往又是一种不堪。</p><p class="ql-block">整个夏天,每天盼望卖冰柜冰棍的大爷吆喝声响起,即使1毛四根的冰棍也不是天天都能吃起的,有时候拿家里的鸡蛋、米、鸡毛,换冰棒,那时候没有哈根达斯,梦龙,但那时白糖冰棒吃的真的很开心!那时候感冒了也不需要打针,有个罐头吃,有白糖或糖精泡水,一吃就会好。</p> <p class="ql-block">70后不敢说最苦最累的,却历经了沧桑,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半生都在吃苦、受累。无奈、心酸无处倾诉,经历下岗潮、高房价,子女卷不死的读书之路,为让知识改变下一代命运,让自己曾经羡慕吃公粮的不要重演,各种补习、辅导让70后又多了一层压力,总想自己的一生苦难不在儿女身上重演。曾经年少轻狂,天真顽皮,被现实的时光磨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圆滑与世故。</p><p class="ql-block">虽尽沧桑,初心依旧,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的70后,也是如夹缝中的种子,没能力的成了家里顶梁柱的,护家周全,有知识的在单位改变命运,有技术的自谋生路,有能力的下海经商,敢说70后、80后经商、做企业白手起家最多。但是为了生计,70.80也成了最不称职的父母,就是:“留守儿童”,因为这年代的我们只想后一代更好,但是忽略孩子的心里,生活与学习,无法起一个标榜教育,只感觉能做的事就是:努力负担子女学费,辅导费,父母养育之恩,有时为了工作一年只能大包小包回家一次,因为他们奔五了,不敢雷厉风行,只有战战兢兢,总感觉像是城市边缘之人,怕一步不慎,全盘皆输,因70.80后没有逃避的空间,即使步入这繁华的都市,也是真正感觉穷怕了,所以忘我努力着……同时又掺杂很多无奈。</p><p class="ql-block">曾经以为青春年华还是昨天,直至突然发现自己头上有了白发,额头有数道皱纹,眼袋渐大,才突然发现时间好快,不知不觉青春年华已逝,与老年不远。</p> <p class="ql-block">70,80后童年渐行渐远,但记忆仿佛昨天,经典老歌响起的那刻,唱的不是歌,不是旋律,而是代入感告诉自己已渐渐老去,再也不是曾经的懵懂少年,用电池供电用灯珠照明,几十公里外抬回充满的蓄电池用直流电放黑白电视,边摆弄高高自制天线,大声的问电视出人没有,那时候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全村围着一个14寸黑白电视,看的津津有味,余味无穷。白日的辛劳随电视剧荡然无存,70.80后现在苦了,自己安慰一下自己,累了,随便靠一靠,歇口气跟自己说还行,因为背后的负担太大……</p> <p class="ql-block">70、80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雷,一个伟大的变革,成为了改革主力军,也成为了国家兴旺的动力支柱,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尽管学历有限,但是穷苦孩子早当家,敢拼敢吃苦勤俭节约,通过努力,国家政策日子慢慢的好起来了,学会懂得健康,养生就如马拉松参赛45-55岁居然达到40%.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曾经中流砥柱的70.80后,已经迈过人生风水岭,渐渐的步入自己想要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痕,现实无情,70.80后的我们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走了很多弯路,也看错过很多人,做错过很多事,明白了很多理,过去了的就过去了,不会复返,不会重来,要学会翻篇,只有翻过去了,才能轻轻松松去面对余生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愿70.80后的以后我们病少、烦恼少,痛苦少,我们经历的太多太多,慢慢老去,余生多珍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