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

何璞瑜

<p class="ql-block">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初识敦煌,源于课本;向往敦煌,源于古诗;初见敦煌,颇为震撼。敦煌威名,不仅是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是延续近2000年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外来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东方世界的历史博物馆,是文献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仅壁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建筑、艺术、农业等广泛领域。</p> <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诸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公元前6至前5世纪,佛教于古印度创建,后于汉明帝时期经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敦煌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华夏文明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敦煌文化,并诞生了以敦煌石窟为主要载体的佛教艺术。敦煌壁画即绘制在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作品,其规模大,内容丰富,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宝库。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展现着文化和风俗的碰撞交流,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敦煌壁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巨大的艺术宝库,不论规模、数量或是内容都是巨大而丰富多彩的。从本质上来说,敦煌的壁画和寺院、墓室、宫廷的壁画有所不同,因为敦煌壁画吸收了外来的艺术思想,可以说敦煌壁画艺术是本土和外来艺术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东方古国文化的开放性特点。</p> <p class="ql-block">每个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敦煌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和文化殿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控扼着中原地区与西域的往来交通。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镇,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中国与欧洲、西亚、南亚、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交汇处。佛教传入中国后,敦煌因地接西域,佛教氛围浓厚,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经过1000多年连续不断营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敦煌文化遗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敦煌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汉代长城、汉简、各时代的出土文物等;二是以莫高窟为代表,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处的石窟;三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数万件文物。在莫高窟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至今还保存着公元4—14世纪开凿的700多个洞窟,保存有45000多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既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又吸收了来自域外艺术的养分,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彰显了恢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敦煌壁画展现了丰富细致的内容和复杂宏大的场面。按主题内容,敦煌壁画可分为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仙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7类,从艺术方面则涵盖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装饰画等,系统保留了公元4—14世纪中国绘画的真迹。十六国和北朝前期,敦煌壁画受西域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较大,进入北朝后期,出现了浓郁的中原风格,唐代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绘画的长处,人物画有极大发展。比如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画家以遒劲挺拔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出维摩诘居士衣袂飘举、善于辩论的精神风貌,正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一派“吴带当风”的特色。敦煌壁画中还反映了许多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的场景,农业如榆林窟第25窟表现农业耕作、播种、收割、扬场的壁画;手工业和商业如榆林窟第3窟表现打铁、酿酒的壁画;风情民俗如莫高窟第156窟中描绘的母亲手推四轮婴儿车图;等等,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壁画。</p><p class="ql-block">敦煌彩塑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敦煌各种彩塑中,既有佛的造像,也有菩萨和弟子的造像,还有各种天王、力士等的造像。各时期不同风格的彩塑,既可以看到源自古代印度和中亚,乃至古希腊的雕塑风格,也可以看到中原风格,反映了中国雕塑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具有中国风格艺术的历程。比如,敦煌石窟早期造像的题材、坐式与形象、衣纹等仍保留了西域样式,但人物的容颜、体型、服装已渐渐展现出魏晋优雅、敦厚的风韵。莫高窟第259窟的北魏禅定佛像,面部神态恬静安详,目光温和亲切,深凹的嘴角刻画使面部充满了善意的微笑,既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敦煌早期彩塑的经典之作。敦煌彩塑精品众多,历经千余年依旧绚丽精致,生动体现了古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不间断的交流交融,彰显出我国古代雕塑家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这也正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所在。敦煌藏经洞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宝藏。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洞中出土了数万件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和少量印本,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一是宗教典籍,其中占敦煌文献90%的是佛教典籍,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讲的《六祖坛经》。二是儒家经典,如《周易》、《论语》(述而篇)等。三是历史地理文献,如《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了敦煌县河流、水渠、道路、学校、祠庙、名胜古迹等,是研究唐代敦煌地理的重要资料。四是科技文献,如天文有唐代的《全天星图》,医学有唐代针灸治疗的专著《灸法图》,还有唐代雕版刻本。五是文学典籍,既有传统文学作品,还有许多通俗文学写本。六是官私文书,如《张君义勋告》,是唐代官府授予张君义等263名立功战士勋官的任命书等。七是非汉文文献,如粟特文《善恶因果经》、回鹘文写的佛经祈祷文、吐蕃文《吐蕃赞普世系谱》,还有于阗文、突厥文文献等。八是绢、纸、麻布画和刺绣等艺术品,如绢画引路菩萨、刺绣凉州瑞像,等等。藏经洞出土文物不少是失传的写本,并且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真实面貌。敦煌,之所以令人向往,其魅力在于厚重的文化积淀。回望千年,汉、羌、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杂居生活,创造了灿烂辉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最终汇流到中华文化的海洋,敦煌文化因此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创新创造的重要体现。敦煌文化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多种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内涵。作为沟通东西方世界的中转站,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敦煌石窟中的古代印度、中亚、波斯、希腊艺术异彩纷呈,藏经洞文献中祆教、摩尼教、景教多元信仰兼有,都证明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注重写意,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刻意模拟,更不是再现某种景象,而是将内心不经意流露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自由流露的表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线性造型。早期的敦煌壁画与现代的工笔画有相似之处,开始是线描,之后再进行上色和复勾。这两种线的共同特点是有力而又行云流水。经历漫长的岁月,在敦煌壁画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两种不同的线一深一浅地显现。</p> <p class="ql-block">对称在敦煌壁画中常常出现,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表达手法,人们在欣赏任何一种事物时都有可能想到对称。洞窟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对称美学,在洞窟两边的墙上有大量的壁画图案,主要是西墙和南北两面墙上。正因如此,敦煌壁画看起来十分整洁,让人感到视觉平衡。敦煌壁画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一味遵循对称原则,在绘画时运用了不对称的绘画技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生动形象。煌壁画中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为了将宗教的神秘色彩体现出来,画师加入了更多的想象以此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的神奇世界。佛教思想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使用较多的手法是夸张变形。在人物形象上,男性突出的是阳刚美,女性突出的是阴柔美。</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等纺织品、纸、陶瓷、金属工艺品等流传到了西方,而西域的金银器、玻璃、毛织物以及珍奇的动植物等也大量进入了中国。交流促进了繁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兴盛,作为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唐代的长安也是引领时尚之都。在文学上,诗、赋流行,人才辈出。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创意无限,乃至服饰、工艺等设计都不断求新求异,可以说唐代就是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隋朝统一中国后,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来开通丝绸之路,目的就在于加强与西域的交往,以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经青海穿过祁连山而进入张掖,西域二十七国使节在张掖谒见炀帝,“皆令佩金玉,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諠)噪(譟)。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这次盛大的外交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隋末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战乱,到唐初再度恢复丝绸之路的交通。唐在河西设凉、甘、肃、瓜、沙五州,又于天山南北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轮台、伊吾、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镇,保证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太宗时,又遣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结盟,以保障青藏高原的稳定,使丝绸之路向南延伸。</p><p class="ql-block">其后,王玄策经青藏高原,由尼泊尔进入印度,打通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吐蕃—尼婆罗道。唐代后期,由东南沿海地区到西方的海上交通发展起来,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扬州等南方城市因此而繁荣。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还不完善,海上交通的危险性较大,因此,与国外的交流主要还是依靠陆路交通。</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形成了“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中国的丝绸绢帛等纺织品源源不断地传输到西方,西方的骏马大量进入中国,满足了西方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带来了东方马政的兴旺。良马的增加,加强了唐朝军队的实力,马在唐代政治中意义非凡,健壮的战马也成为那个时代男儿勇气与力量的象征,秦汉以来,丝绸之路的艺术往往与马有着密切的联系。武威出土的铜奔马,表现出剽悍的体态和优美的曲线,成为中国古代战马雕塑的代表。汉代以后,类似的奔马也出现在各地的壁画等艺术中。</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早期壁画的魅力出自色彩,通常是强烈的对比色陪衬着含蓄的各种灰色加上矿物质颜料群青、红土、松石绿的那种天然稳重的饱和色,呈现着浓郁的西域之美。人物着色也不同于唐代的凹凸晕染,而是更注重体现整体的体积感。与中世纪西方绘画语言很接近,是坦培拉和油画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飞天是佛教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飞天出自印度,随着佛教的东传,他们沿着丝绸之路,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p> <p class="ql-block">敦煌无论是对于文化爱好者还是自然探索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这座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县级市,不仅是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由酒泉市代管,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p><p class="ql-block">敦煌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闻名于世。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敦煌的标志性景点,其内部保存着大量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此外,敦煌还有玉门关、阳关等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以及汉长城、河仓城等历史遗迹,共同见证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这些壁画是古代艺术家们辛勤创作的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p><p class="ql-block">在题材内容上,敦煌壁画以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世俗生活为主,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具有安抚人心的作用。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展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通过欣赏这些壁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髓。</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还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敦煌壁画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蕴,又融入了西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发挥了极高的创造力和技艺水平。他们首先在洞窟的墙壁上涂抹石膏或黏土,作为壁画的基底。然后,用墨线勾勒出主题和轮廓,这些线条流畅而有力,构成了壁画的骨架。接着,艺术家们使用各种颜料填充细节,使得画面变得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最后,通过修饰和细化,使壁画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等。这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p> <p class="ql-block">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动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龙常常被视为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其形象不仅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广泛出现,而且在敦煌壁画中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神秘的寓意,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在众多的敦煌壁画作品中,龙常常是一个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形象以神秘而壮观的姿态出现在壁画之中。龙作为一种神话生物,被赋予了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在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通常是身躯修长、龙鳞森森、龙爪翻飞,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吉祥和权威,为壁画注入了神秘而庄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贵族妇女在正式场合多着袖口较宽的大袖襦,有披帛,下身则为曳地长裙。例如,第9窟的女供养人就是这样的服装,其服饰的质地十分讲究,花纹华丽,可见染缬的特点,从花纹图案上看,有单色、复色的“蜡缬”,还有“撮晕缬”,表现出唐代染缬技术的高度成就。第130窟的都督夫人供养图中,夫人头梳抛家髻,着碧罗花衫,外套绛地花半臂,穿红裙、云头履,披白罗花帔,一派雍容富贵的风度。跟随其后的女十三娘,头戴凤冠,斜插步摇,面饰花钿,着半臂衫裙,小头鞋履</p> <p class="ql-block">藻井也叫天井图案,是石窟建筑形式上不可缺失的部分, 每个洞窟都 有,从公元366年一直到公元1368年的一千零二年间,天井图案不断在变化。从早期的简洁式到唐代的华丽式,再到西夏的繁杂式,多的数不胜数。一千多年来,莫高窟虽历经劫掠、战火,但还是在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常书鸿等守护者们的精心呵护下,继续书写着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地理空间中,敦煌是甘肃戈壁沙漠中的一座绿洲小城,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敦煌是一颗璀璨明珠。历史地理的时空交错中,敦煌是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坐标点。  坐标的横轴,是始于2000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纵轴,则是绵延千年的东西方商旅驼队往来,文明交流互鉴。纵横交汇处,敦煌文化应运而生,在时间上持续千年长盛不衰,在空间上魅力独具吸引世界瞩目。  敦煌之美,美在集大成于一身的精深博远。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今天人们在敦煌看到的洞窟、壁画、彩塑、简牍、经卷,不仅是艺术遗存、珍贵史料,更是记录古代经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由此诞生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也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除了腰鼓舞外,还有琵琶舞也是舞者边奏乐、边舞蹈的形象。琵琶舞既有怀抱琵琶而舞的,也有反弹琵琶而舞的。反弹琵琶可能是当时舞蹈的绝技,舞者左手高举将琵琶反置于背后,右手反向在后弹拨。在第172窟、112窟、156窟等洞窟中都有反弹琵琶舞的形象,说明这一造型是当时舞蹈中较流行的。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舞尤为典型,舞者上身半裸,项饰璎珞,下着锦裙,左腿站立,右腿高高提起;左手举起琵琶置于头后部,右手向后扬起作弹奏之姿;身体随着重心向右倾斜,两侧翻卷的飘带更加强了舞者的曲线造型。这个反弹琵琶的造型今天已成为敦煌壁画中舞蹈形象的代表。在很多双人舞场面中,或者鼓舞与琵琶舞,或者巾舞与琵琶舞相配合而舞,展示了唐代舞蹈精彩而丰富的场面。这些不同的舞蹈形象对于今天的舞蹈艺术创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从而保证壁画千年以来不变色。</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是古敦煌那境内营建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干佛洞等石窟群的总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既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闪耀着世界多元文明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巨多,技艺精湛。手姿的内容丰富多彩,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敦煌,这座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莫高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敦煌佛石窟壁画,作为莫高窟的精髓所在,更是被誉为“千年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敦煌佛石窟壁画的兴建,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鲜卑族入侵,为了保护“佛文化”,许多人投身于莫高窟的兴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莫高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而壁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为了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敦煌佛石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这些壁画融合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的思想和信仰也在壁画中得到了体现,使得这些壁画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中菩萨画像数量庞大,以慈悲有情的形象为人熟知。隋唐以后,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形象出现了很多温婉柔美的女性特征,单就形象而言,可谓是气韵生动、风华绝代的敦煌“女神”,而其所代表的慈悲、智慧与勇敢、正义之美,更适合在今天这个温暖如春的冬日里一起分享。有一句话说: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所谓菩萨低眉我之理解是因菩萨见众生而生出的大慈悲心,低眉是一种姿态,见世间一切众生像,低眉是一种温暖,暖世间一切众生心。</p><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第322窟 托莲胁侍菩萨 ,这尊托莲胁侍菩萨绘于初唐时期,菩萨面如满月,静如处子,眼微闭而下视,一手托莲一手轻提飘带,静坐于莲花上,优美动人的形象展现出女性温婉沉静的风度神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