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歌曲,就像喜欢文学一样,一生与民歌结下了“不解的‘音’缘”。所以我对与音乐有关的人员历来都有一种深深的崇敬心理。在老家花柳曲、本子曲和朝山曲之乡的剑川,我崇拜《北京有个金太阳》的歌曲作者禾雨,来到了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的弥渡,我一样痴迷上了《小河淌水》收集整理填词和传播者尹宜公前辈。</p><p class="ql-block"> 1924年,尹宜公出生在弥渡县城一个教师家庭。他父亲尹域(字建莘),毕业于省立师范。尹宜公幼年时,他父亲在县城唯一的一所小学学堂任教,1930年,为弥渡中学校歌谱曲。 生长在民间艺术极其丰厚活跃环境中的尹宜公,纯真的童心常被民间“对调子”的氛围所缠绕。受父亲多才多艺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听人们唱山歌对调子、看人们演唱花灯。到了青少年期,他先后在县城和昆明读书,受中学国语老师冯素陶先生的启蒙和启迪,使他追求光明,向往革命,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尹宜公考入云南大学,投入了白色恐怖下的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44年尹宜公与同系、同级的廖必均相识,应邀参加了“海啸声乐队”(后更名为南风合唱团)。在“南风合唱团”指挥江鹜的帮助下,尹宜公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开始了他青年时期的革命音乐活动。1947年,各大城市的学生开展助学运动,助学运动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黑暗,云大的何丽芳和英专的何志远老师被特务抓捕。助学运动发展成为“人权保障运动”。随着运动的发展,尹宜公成为了反动当局的抓捕对象。为保存力量,党组织决定安排尹宜公、徐翔(化名牛坤)、张继骞(化名李德明)、杨远基(化名杨实)等四人夜过滇池赴峨山。到峨山后,他们找到县工委的董子健、董孝先等同志。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尹宜公改名赵定华,先是去边远的甸中小学教书隐蔽了几个月。1948年春天,又到巍山中学教语文和英语,之后,担任了县工委宣传委员。在峨山,他们通过教学在学生中传播民主和革命思想,建立了“民青”组织,并发展了一批学生入党。这批各民族的学生回到山区农村组织农会,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在农民运动中培养骨干,发展党员;并逐步掌握武装,开展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游击战争。40年代,中共峨山县工委以峨山中学为据点,教育学生,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进行革命思想宣传教育、唤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深入组织群众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中共滇西工委派尹宜公返回家乡弥渡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党的组织,他首先找到自己在昆明介绍入党,已回弥渡中学任教的史国泰老师,商量组建党组织的事情。按照发展党员的条件,尹宜公首先发展中学教师、民主青年同盟组织成员朱浴入党,经过较长时间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948年10月,尹宜公、史国泰、朱浴三人组成了弥渡第一个党小组,并在弥渡陆家营村朱浴东耳楼上召开了第一次党小组会议。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弥川大地点燃。</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尹宜公及时转换角色,成了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探索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担任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经常深入边疆、深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为这些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过渡搜集并提供了大量的依据,为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为全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而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作为副主编、编委编写了《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两本专著。”(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尹宜公同志生平》)。</p><p class="ql-block"> 1986年尹宜公退休。1987年秋战友重聚,追忆当年星夜过滇赴峨山的情景,尹宜公作了《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再见》一诗,其诗云:</p><p class="ql-block"><i> 站上船头,扬手说声:</i></p><p class="ql-block"><i> “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再见!”</i></p><p class="ql-block"><i> 飘过月白风清的滇池,</i></p><p class="ql-block"><i> 我们走向火红的斗争!</i></p><p class="ql-block"><i><br></i></p><p class="ql-block"><i> 我们再见了,</i></p><p class="ql-block"><i> 在新中国的土地上!</i></p><p class="ql-block"><i> 我们多次再见,</i></p><p class="ql-block"><i> 在新的征途和风雨中。</i></p><p class="ql-block"><i><br></i></p><p class="ql-block"><i> 我们还将常相见。</i></p><p class="ql-block"><i> 因为,共同理想的伟大事业,</i></p><p class="ql-block"><i> 总将如江河奔腾不息,</i></p><p class="ql-block"><i> 向前!向前!!</i></p> <p class="ql-block"> 尹宜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的同时,喜爱家乡的民歌花灯。1947年,在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革命音乐活动中,他收集、整理、改编创作了多首弥渡民歌、歌曲。1947年春,他根据弥渡民歌《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整理改编填词创作了新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而今《小河淌水》已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殿堂的珍品并享誉世界;耄耋之年编著了《《小河淌水〉纪事》(2005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小河淌水》放歌奥运,成了全世界人民心中不朽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2005年12月13日在昆明病逝,却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如今,他的家乡把他的故居开辟成了陈列馆。故居内布展有尹宜公家世、生平、《小河満水》产生发展历程、花灯民歌之乡密祉等相关资料图片,陈列有包括尹宜公及其家人留下的物品、照片、资料等,其中照片60余幅,书画10余幅,报刊文献3件,尹宜公先生遗物9件,基本形成了以介绍尹宜公生平及歌曲《小河淌水》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艺术性的立体多元陈列展览体系。</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进尹宜公故居陈列馆时,被他的革命情怀和人文情怀深深地打动和折服了。在尹老心中,一方面甘愿为人民的翻身作主得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一方面是对民间艺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身体立行的蕙质兰心。一条小溪,只有奔向江河,汇人汪洋大海,才能成就伟业,获得永生,尹宜公生前撰写过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i> 此生如小河淌水;</i></p><p class="ql-block"><i> 一世归大江奔流。</i></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不正是尹宜公平凡而又丰富多彩一生的真实写照吗?不作文明始,恐为野蛮荒。特别是在人心浮躁乃至于充满戾气的背景下,就凭尹宜公对革命的一腔热血,同时,他不仅没有把对音乐的痴迷与爱好当成“不务正业”,而是对民歌艺术的一世情怀,凭着从他出自于灵魂深处的那一泓“小河淌水”,作为一个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涵养的人民公仆,尹宜公永远活在后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