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明节期间,我们又去山腰坪拜扫阿祖,因为山岭有点陡峭,所以走得很慢,当能望到山腰坪的房屋时,就差不多到达目的地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腰坪的房屋,跟我们老家的一样,都是泥砖屋,看到这些泥砖屋,一下下就感到无比的亲切。泥砖屋是两广地区的特有建筑;可以</span>从唐朝追朔起,其制式经历了千年历史。据载,在岭南地区,百越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就是以这种泥砖屋建筑为主。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中说: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四壁不加涂泥。这就是泥砖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一个山卡拉里面,那里现在还有很多泥砖屋,但基本都不住人了,家家户户都在周边建了小楼房,这些泥砖屋也逐渐因崩烂而逝去。泥砖屋是中国古建筑独具特色的建筑,是中国古民居建筑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地域性建筑。我自小住泥砖屋长大,对泥砖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喜欢它的质朴和纯真,它散发着乡土的味道,离开家乡之后,泥砖屋就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泥砖屋是用一块块厚实的泥砖砌成的,建筑泥砖屋的土砖,一般都是自家打造的。泥砖屋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居住在泥砖屋里冬暖夏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有谁家要建新屋了,就要打泥砖。打泥砖的第一步是先选一块田,这块田的泥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哪一块田地都行的,这些泥土要有一定的粘性,这样做出来的泥砖才够结实。选好田后,第二步就进行深翻土,把土翻上来后,就放水浸泡,然后拉牛过来对泥土进行练踏,这是一项技术活,人牵着牛一直在泥土里走来走去,随着泥土练得越来越粘,人和牛都是很累的,当觉得这泥土的粘度够好了才会停下来;练好泥土后,就到了第三步……打砖,先拿几块木块做成一个长方形的模具,模具两边装一个抽耳,方便提拉模具,这个模具我们叫作“砖格”;打泥砖时,选一块平整的土地,铺上稻草做垫底,拿一把小扫把先把砖格用水扫湿,然后挑来练好的泥土倒入砖格里,再用脚把泥土踩踏实,利用抽耳往上提拉抽出砖格,继续打下一个泥砖,这不单单是技术活,还是一个体力活,一直打到预算的数量为止,这也是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刚做好的泥砖是湿的,要过一段时间凉到半干不会散架之后,就要把泥砖一块块磊起来再凉干透才可以用,一般一块泥砖就有十几二十斤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备够做屋的泥砖和其他材料以后,就挑一个好日子准备起屋,起屋先起墙脚,最先的泥砖屋的墙脚都是由石头砌成,后来时代发展了,有了烧制的青砖才用青砖砌成,这样砌的作用是防水浸淹,因为泥砖如果经长时间的浸泡会软烂,那房屋就会有倒塌的危险。有的地方的泥砖屋只建一层,怕建得太高不稳固;我们老家的泥砖屋大部分都有两层,建到一定高度时,就加木方上去,做好屋之后,再在这些木方上钉上木板,我们把这一层叫作“棚”,平时上去叫上棚;地下与棚之间架个梯子,大而固定的叫“斗梯”,小一点能经常移动的叫木梯,这些原始的泥砖屋十分简朴大方。泥砖屋砌好墙之后,直接在墙头上架梁,正梁要特别大,也是分水梁,架好屋梁后,直接在梁上竖钉“角子”,“角子”是用长长的杉木条做成的,杉木一个材质比较轻,可以减少屋顶的重量,而且可以经历很长时间都不会腐朽;钉完“角子”就开始铺瓦,瓦是用烧制的小青瓦片,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正梁上面是横向覆盖瓦片加泥浆做固定,防止刮风时吹翻吹走,一间泥砖屋就基本完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泥砖屋还有一个好处,若干年以后,如果这些泥砖屋崩烂了,这些泥砖拆下来,还是很好的肥料呢,退砖还田,既不会制造垃圾,又可以适用农作物生长,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泥砖屋是历史的沉淀,它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泥砖屋是历史和时代的见证,每一座(间)泥砖屋,都凝聚了祖辈的汗水和心血,也蕴含着特有的文化色彩。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乡村出生或成长的人们,心中对它总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就我们村来说,泥砖屋基本全部已丢空荒废,有的因年久失修而破烂倒塌,它在逐渐的消失,时代进步了,住泥砖屋已成为历史,看着这些旧泥砖屋,真的令人唏嘘感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腰坪上的泥砖屋,就地取材,墙脚都是山上的石头砌成的。</p> <p class="ql-block">泥砖屋虽然不住人了,但过年了,也不忘贴上对联,让萧条的老屋增加一点喜气。</p> <p class="ql-block">我老家的泥砖屋,建于六十年代初,所以有了青砖做墙角,这样的泥砖屋又比以前的坚固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屋内左边放着的长木条,就是杉木做的“角子”,准备修屋用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日常用具还挂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在邻居家的楼顶看村里的旧泥砖屋,那里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乐,屋还在,却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棚的斗梯,斗梯两边是厚厚的木板,中间做上踏板,这样上下都方便,斗梯是固定的,装好了就不会搬动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木梯,哪里需要就搬去那里。</p> <p class="ql-block">打泥砖用的“砖格”</p> <p class="ql-block">打好的泥砖要凉干凉透才能用来砌屋的</p> <p class="ql-block">棚上面的老物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