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以前叫照相。我对照相机的喜爱源于儿时的一个梦想。那还是在孩童时期,我居住在向阳区,在我家后趟房的房头(明白这句话意思的人也老喽)住着一个儿时的玩伴叫小宝,小宝的爸爸,我称“卢叔”的人,是一个有才华、有趣的安徽大汉,整天的“可管、可管”不离口。在我的眼里他什么都大,大个子、大背头、大眼睛、大鼻子,厚厚的嘴唇。我去他家玩耍的时候,时常地能看到,他不是在画画,就是在整理照片。特别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给一张放大(像作业本子一样大小)的照片上色。端着一个里面有很多小格子,有各种颜色的盘子,用黑笔画眉毛,红笔画嘴唇画脸蛋,画成一个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的带色照片,非常漂亮。他有一台据说是苏联产的照相机,黑色的机身还带有一个皮套,像宝贝似的,从来不让我们摸一下。那些照片就是用这台照相机照出来的。我羡慕极了,暗暗地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有一个这样的照相机。</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哈哈,特别是我女儿出生以后,为了记录下孩子逐渐成长的画面,拥有一台照相机的想法,愈发强烈(也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那时候的工资比较少,每个月也就四十几元钱,勒紧裤带、攒钱。机缘巧合,偶然我在中国青年报的报缝上看到了一个卖照相机的广告,是一家上海照相器材公司发布的,30元,邮购。我按照报上刊登的邮购地址,去邮局寄去了30元钱(那个时候没有想可能有骗子,也没有图片介绍,盲购。哈哈)。翘首以盼,半个月。相机收到了,是江苏常州照相机厂生产的红梅牌120折叠相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相机有了,得会用啊,怎么用?学呗,跟谁学?哈哈,目及之处,没有一个会照相的人。怎么办?自己学。反复翻看说明书,熟悉相机,学习、掌握光圈、速度、焦距的原理。多次去新华书店搜寻有关照相的书籍、资料,但是每次都是收获不大。只能从实践中去摸索,但是也不敢投入太多呀,当时买一卷公元牌120黑白胶卷需要一元多钱,相当于一天的工资啊,只能照出12张,还要冲洗底片,洗印照片。为了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我就采取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用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指数组合来拍照,记录好先后顺序,等待拍摄结果出来,逐一比对来积累经验。这个相机的对焦方式是手动调焦,稍有不对,照片就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在地上划线,目测2米、3米.4米等等实物大小,能正确的调整焦距。</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基本的拍照方法,以后我就开始琢磨自己怎么冲洗胶卷、照片(当时冲洗一个胶卷是两毛钱,洗一张大方6*6的照片是一毛钱)。去文化用品商店购买了显影粉和定影粉,用家里做菜用的盘子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比例用水溶解化开(温度要求不是太严格)。没有暗房,就用结婚时用的红色的盖头布把灯泡蒙上。一次冲洗胶卷成功。</p><p class="ql-block"> 为了洗印照片,我就自己制作了一个曝光箱。用木板钉成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底下安装上灯泡,上面盖上一层玻璃,用一个家用的灯泡开关来控制时间。把底片放在玻璃上,上面压上一本书。没有计时器,就自己数数来计时:“开始!一、二、三、四”好!黑白照片必须要有一个光面。没有上光机,我就在冲洗完照片以后,把家里的窗户玻璃擦干净,贴到玻璃上,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照片干透就霹雳啪啦的掉了下来,上光成功!一次只顾忙着冲印照片了,忽然闻着一糊味,有些烟呛嗓子,抬头一看,坏了,红灯冒烟了(忘了,是红布包着灯泡呢)赶紧解了下来,这一下损失了不少相纸(相纸不能见光)。还有一个问题,这种120的胶卷没有暗盒,只是用一张衬纸包着胶卷,在上胶卷和拆卸胶卷的时候必须要在暗箱里操作。没有暗箱,只能把大被一蒙,藏在里面上胶卷、拆胶卷,哈哈!事后算了一下,自己冲洗胶卷、冲印照片,每张大方6*6的照片的成本只有1.5分钱。以下的照片大部分都是用以前的老黑白底片,用数码相机翻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煤海公园的孔雀</p> <p class="ql-block">我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松鹤公园原大门</p> <p class="ql-block">松鹤公园飞来峰</p> <p class="ql-block">松鹤公园</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冰灯</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去养老院送货服务</p> <p class="ql-block">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难免也有一些失误的时候,比如有时候曝光过度,俗称照薄了(冲印出的照片漆黑一片),有时曝光不足,俗称拍厚了(冲印出的照片发白)。当时也有补救的办法,就是在照片的底片上下功夫。用减薄剂和增厚剂来处理。以下两张照片就是在室内拍摄的,把地灯和台灯放在附近,用200度的灯泡。没有三脚架,把相机放到桌子上,用自拍模式拍的。严重的曝光不足,后期几次用增厚剂处理。</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在室内照相曝光不足的问题,我在出差去哈尔滨的时候,买了一个闪光指数只有16的小闪光灯和闪光灯支架,用连接线把闪光灯和相机连接上(后来小闪光灯遗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