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乡村沃土 太极国学喜开幸福花——靛庄村太极馆李元刚学长随访

山下听泉

<p class="ql-block">在漷县吴式太极拳教学团队迎来十岁生日之际,我和教学团队的老师一行来到了靛庄村太极馆,对靛庄村太极馆的领队李元刚学长做了一个专访,下面就给大家分享李元刚学长的几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学国学练太极开启人生的第二春天</b></p> <p class="ql-block">李元刚学长是吴图南太极艺术馆第一批师资班的学员,2015年靛庄村成立太极馆,李学长担任太极馆领队,2017年担任师资一班班长。</p><p class="ql-block">李元刚学长说:2009年我做了四个支架,后来有人和我人说做完支架最多活六年,我就想着活一天算一天吧。从那以后就开始破罐破摔了,成宿的玩儿牌、成天的喝酒,心想反正也活不了几年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身体也越来越糟。</p><p class="ql-block">2014练太极拳以后,我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心态也好了,也脱离了酒桌牌桌。以前一起玩牌的人看见我就问怎么不玩儿牌了?我就和他们说没时间了,其实是我明白了那么糟践自个儿的身子不仅受罪的是自己,而且对老伴和儿女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没练太极以前,我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和老伴经常闹别扭。在练太极学国学以后首先对家庭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逐渐的知道反思自己。《了凡四训》里说:“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无论是在社会与人相处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不够,感动别人的程度不够深,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要深刻的反省自己担没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现在家里的氛围特别好,孩子也很孝顺,家里的活老伴儿什么都不让我干,非常支持我把村里的太极馆带好。</p><p class="ql-block">我特别感恩漷县政府、党委给我们老百姓搭建的这个平台,感恩吴式太极拳教师团队。现在无论是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家庭关系,我都从太极和国学中找到了极大的自信,练太极、学国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善行的力量是无穷的</b></p> <p class="ql-block">2023年的9月份,李学长在运河西街公园练太极,忽然听见河堤的铁丝网处一个老太太一边喊一边哭,李学长扭头一看是位老太太迷路了。这时正好遇到一个好心的男士路过,正问老太太是哪儿的家,老太太一着急竟然忘了自己是哪个村的。只听老太太一会儿说吴营、一会儿说靛庄,那位男士说:“我不知道什么是靛庄,你知道你儿子电话吗?”</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我知道就我儿子叫池宝晶”。老太太说。李学长一听说他儿子叫池宝晶,就从小树儿底下钻过去了,到了铁篱笆那里就和那位男士说:“师傅这老太太我认识,是许各庄的,麻烦您帮忙给送到运河闸那里的拐弯处,我回去开车,谢谢您了。”</p><p class="ql-block">“没事儿,没事儿,您放心我保证给她送到。”男士热心的说。</p><p class="ql-block">李学长开着车从公园出来,那位好心男士已把老太太送到了地方。李学长下了车就拉住了老太太的三轮儿车,老太太这会儿又把李学长给忘了,一看有人拉她的车便问:“干嘛拽我三轮儿车呀?”李学长说:“我把你送家去。”</p><p class="ql-block">“”不用,不用,你哪儿的,你谁呀?”</p><p class="ql-block">“你不认得李元刚了?”</p><p class="ql-block">“哦,我知道了,你是李元刚呀。”老太太哭了。</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老太太不会骑三轮儿车,她是推着三轮儿车到南阳村去买东西的,从南阳村回来上了103国道就迷路了。</p><p class="ql-block">李学长把老太太的三轮车放在了路边的草地上,告诉老太太:“您的三轮车先放这,我先给您送家去。”</p><p class="ql-block">“那车丢了咋办呀?”</p><p class="ql-block">“您人都丢了,还要这三轮儿车有什么用呢?”李学长开玩笑说:“没事先把您送到家再说”李学长把老太太买的东西都放在了自己的车上,开车给老太太送回去了。</p><p class="ql-block">李学长提着老太太买的东西,给老太太送到了家,刚进门老太太好像太累了,腿一软摔倒了。李学长连忙把老太太扶起来,这时老太太儿媳妇儿正好从屋里出来,把老太太扶进了屋里。后来李学长又带着儿媳妇的叔叔把老太太的三轮车骑了回来。这时李学长想起来自己的水杯忘在公园了,又走回去拿水杯,当李学长从公园把水杯取回来时天已经黑了。</p><p class="ql-block">晚上叔叔带着侄子买了些礼物上来李学长家道谢,老太太儿子说:“大叔真是太谢谢您了,如果您不把我妈送回来我们去哪儿找呀,找不到我妈我们这一宿就别想睡了。”</p><p class="ql-block">李学长说那两天他心里总是显得美滋滋儿的,就连遛弯儿、练太极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显得那么兴奋,心里可舒服了。</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善行的力量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募捐行义举 告别也心安</b></p> <p class="ql-block">1992年李学长的发小得了肝癌,那时大家的经济条件还都不太好,得了大病很难支付的起医药费,发小的病也是一拖再拖,到了秋天便越发的严重了。李学长看着发小这个样子心里非常不舒服就和他说:“你这病不看不行了,去住院吧。无论什么时候咱都不能放弃,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生的机会。”发小点点头。李学长问他有多少钱,发小说只有700元钱,李学长知道700元钱是住不了院的,他没说话就回去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下午李学长从镇上开会回来(那时李学长是漷县镇个体协会会长)提了一个包就出去了。他从自己家门口儿开始,挨家挨户的叫门,每到一家就把发小的病情和人家叙述一遍,让大家帮帮忙给发小捐些钱。有人说我们也没那么多钱呀。李学长知道大家都不富裕就说:“您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您给5毛钱不嫌少,给5块、50也不嫌多,有富裕您就多给点,您也别指望他还。他的情况摆在这里,咱都乡里乡亲的大家行行好心眼儿吧,您给多少钱我都记在本上子,以后他儿子长大了让他记住咱父老乡亲的这份恩情。”</p><p class="ql-block">李学长从下午四点多钟出去的,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才从村子转回来。那天正赶上村里停电,李学长家也没回提着包直接就去了发小的家。进门后李学长就说:“你那700块钱住院是不够的,我想帮你但是拿不出钱来,这是我给你上各家要来的。”李学长说着就把包里的钱拿了出来:“也不多才750多块钱,大家有给五块的,也有给几毛的、有给三块两块的,最高的给100,我全记在本子上了,你看看。”发小一看当时就哭了。李学长说:“你别哭,我还没吃饭呢,你这一哭一会儿我可吃不下饭了。我今天说话说多了胸口有些疼,你别难过我知道这些钱不够,我再想办法。</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村里花丝厂的两位领导听说李学长在给发小捐钱的消息后,在市场上找到了李学长,每人给捐了50元钱。李学长说:“你们俩把50块钱拿回去,帮着发动一下你们厂里的职工吧,他们要是一人拿出五块钱来,十个人就50,你们厂里那么多人呢。”俩人听李学长这么说,立刻回厂召集大家捐款去了。</p><p class="ql-block">李学长捐款那天遇到开关厂厂长的老母亲在玩牌,老太太听李学长说完情况后马上说:“我现在就五块钱了,先给你五块吧。”老太太到家把事情跟她儿子说了,老太太儿子立即组织厂里的工人给捐了款,自己还捐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发小的一些朋友听说李学长在为他捐钱,也都托人送来了捐款。发小的姥姥家是本村儿的,李学长又到他本村的亲戚家里,告诉亲戚能帮的就帮一把,帮不了的去看看也行。在李学长的努力下连亲戚、朋友再加上靛庄村的村民和工厂的职工,大家一共捐了5000多元钱(李学长说记得不是太清楚了)李学长连钱和账本儿一并交给了发小,两天后发小就去住院了。</p><p class="ql-block">发小病的实在太重了,住院几没天医生就说这个人够呛了,通知亲属见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太好,村里只有工厂才有汽车,开关厂的厂长就让司机开着面包车把大家送去潞河医院看望发小。到了医院李学长一看发小已经认不得人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在痛苦的喊叫着。李学长看了难受极了,问他家的亲属都看过了没,大家都说看过了。李学长就和医生说既然大家都看过了就把氧气和输的液拔了吧,别让他受罪了。医生说你们谁能做这个主,李学长说我做主。</p><p class="ql-block">拔掉了氧气和输液管不到一分钟发小就咽气了。李学长带着大家把发小的后事料理完,又把剩下的2000多元钱存到了他儿子的这名下,目的是等孩子长大后要让他记住,银行里的这笔存款是靛庄村的父老乡亲和他爸生前的亲朋好友给捐的,让他一定不要忘了大家的这份恩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不离不弃危难之时见真情</b></p> <p class="ql-block">李学长帮忙捐款的这个发小是个复员军人,服役时在部队入了党,复员以后先是在村里当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在生产队当队长。</p><p class="ql-block">在农村有了生产队长的身份,身边溜须拍马的人就会多起来。李学长再去发小家串门时也就没了坐的地方,李学长见状就主动和发小保持了距离,每次去发小家遛个弯就回去,要是发小主动找他办点儿事他还会积极配合,但绝不给发小找事。后来发小发现他去的少了就问怎么回事,李学长说:“你这一当官儿不要紧,我上你家串门连我坐的位置都没有了。”发小说:“没事儿你该来还来。”其实李学长是看不惯那些溜须拍马的人。</p><p class="ql-block">几年后发小得了肝病,也不当干部儿了,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全都疏远他了,只有李学长对他不离不弃。每当家里有了好吃的李学长都亲自给他送过去,还嘱咐他不要喝酒。发小也不听话总是偷着喝,身体也越来越糟糕。</p><p class="ql-block">后来发小的肚子因积水越来越大,再去李学长家串门就不进屋儿了。李学长说:“你进来坐吧,我不怕。”发小说什么也不进屋儿,难过地和李学长说:“到现在我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李学长说:“你也别难过,你比我大一岁,谁让咱们俩是从小撒尿和泥一起长大了的‘抹泥’之交呢,到什么时候咱们都是最好的朋友。你当兵的那会家里有什么困难,或者你往家来信都是你小弟弟把信拿给我,我在去你家读给你的父母听,然后在给二老说说大北京发生的事儿,咱这是什么关系?这叫发小。”发小听了流泪了。</p><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我被感动了,觉得好像在听李学长讲电视剧一样,其实电视剧故事也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正是拥有了一些像李学长这样传递正能量的人,才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更充满了爱。</p> <p class="ql-block">李学长说:《太上感应篇》里说“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我以前没学过国学,更没读过《太上感应篇》做事只求对得起良心。以前我做过一些好事,就是出于本心,只知道见谁有困难就帮一把是行好心眼。学了太极拳和国学以后才知道那叫积德行善,也知道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也更明确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十年太极拳和国学的学习不仅让练习者在松柔中放下我执找到了安舒的状态;在有无转换中体验修己安人,更完美的把祖先的智慧融入到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拳友们在身体与心灵的不断修复中重拾真我,再现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感恩:漷县镇党委、政府</p><p class="ql-block">感恩:吴式太极拳教学团队</p><p class="ql-block">感恩:一切为传统文化复兴而付出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