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同年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并无行政隶属关系),独立办学,独立建制,业务划归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仍由熊佛西任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8月,因学校规模日渐扩大,原有校址已不敷应用,遂迁至华山路。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改校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戏剧学院圆形标志的含义主要围绕会徽中的“戏”字展开,这个字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大篆体,其结构经过变形,由四个难以区分的人物组成。这四个人物表演着不同的动作,既独立又相互支撑,体现了东方色彩和动感美感。这个设计不仅散发着中国艺术精神,还含蓄地表现了学院的优良传统和育人理念。会徽中的“戏”字被置于一个中间有圆圈的弧形框架之中,这个圆形框架象征着团结和包容,强调了学院艺术教育的核心和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有一座正对着校门的小洋楼,宽宽的前门回廊,是上晨课的学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这就是熊佛西楼,清晨的朝阳,落日的余晖,古朴的木质结构,陪伴着一代代上戏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优秀历史建筑华山路630号熊佛西楼砖木结构,约1936年建。清红砖清水外墙,平缓的四坡屋顶,开敞的列柱围廊和建筑基座体现出近代早期外廊式建筑特征。上海市人民改府2005年10月31日公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熊佛西(1900-1965)</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豐城人,著名戏剧家、戏剧教育家,一九二O年考入燕京大学,一九二二年出版第一本剧本集,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一九二六年回国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一九四七年起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长。一九四九年后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直至逝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熊佛西楼的左手边,当时作为台尔蒙俱乐部的侧楼,承担着舞厅和电影放映厅的功能,中央电影公司进驻后被辟为录音棚。上海很多早期电影的录音制作、大乐队配乐、声音混录等都在这里完成,这里曾是许多导演和影人出入的地方,导演费穆、沈浮、蔡楚生、汤晓丹、顾而已,电影明星赵丹、谢添、蓝马、周璇,音乐家陈歌辛、严华等都经常出入期间。这幢楼后来和熊佛西楼一起修缮,成为上戏的新实验空间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处原为旅沪德人乡村俱乐部的舞厅和小电影放映间,始建于1920年代。30年由法国人收购,改名为台尔蒙俱乐部。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影制片厂二厂迁来此地后改成电影录音厅,40年代上海一些重要电影的后期录音、乐队配乐、插曲演唱都在这里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迦梨陀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约活动于4、5世纪。是印度国内外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印度古代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迦梨陀娑是首屈一指的大诗人。另一首流行的梵语诗歌称颂戏剧《沙恭达罗》是最美的戏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迦梨陀娑的作品在古代就已传入亚洲一些国家。大约在13世纪,《云使》被译成中国藏文,收在藏文佛典《丹珠》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近代,英国梵文学者琼斯率先在1789年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随即这个英译本被转译为德文。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出现过多种从英译本或法译本转译的《沙恭达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端钧(1907~1978)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1926年入圣约翰大学,次年转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 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秋,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教务主任。1956年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改为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任教授、教务长。1962年任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善德(1911年~1995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昆山。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1934年首演贺绿汀的获奖作品。为中国首位灌制唱片的钢琴家。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并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余秋雨先生是中國當代享譽海内外的學者和作家。为了發揮文化坐標人物的领導作用,二00八年九月十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受静安區委、區政府的委托,静安置业集團精心建造大師工作室用楼,歷時九十八天,于二00九年一月廿二日正式落成。此建築在英倫風格中融入中國元素,既是一個優美的工作場所,又为藝術家們的交流和休憩提供了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静安置业(集图)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00九年一月廿二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市静安區人民政府赠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健吾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上海戏剧学院为纪念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李健吾先生,以其名字命名的优秀历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仲彝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上海戏剧学院为纪念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顾仲彝先生,以其名字命名的优秀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顾仲彝(1903.10-1965.2)浙江余姚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1920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英文科,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27年任暨南大﹣外国文学系、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1945年参与创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担任首任校长。1948年任香港永华影业公司编剧。1957年重返上海戏剧学院,任戏剧文学系教授、外国戏剧教研组组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亨利克·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挪威戏剧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洛·哥尔多尼(1707年2月25日—1793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剧作家,现代喜剧创始人。早年参加流浪剧团。曾就学于帕维亚大学,后获帕度亚大学法律学位。1731年毕业后开始剧本创作。1734年成为职业剧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电影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生于德国奥格斯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维克多·雨果(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果戈里</b><b>(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b></p><p class="ql-block">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以及“自然派”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尤金·奥尼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一位爱尔兰裔美国剧作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和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琼斯皇》《毛猿》《天边外》和《悲悼》等,这些作品共同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1936年,尤金·奥尼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6年12月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苏省川沙县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1999年4月27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音协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中国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span></p> 国际戏剧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表演艺术高等院校联盟创始成员院校一上海戏剧学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毓绣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顾毓琇(1902.12-2002.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字一樵,江苏无锡人,杰出的科学家、剧作家、诗人、音乐家。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9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32年创建清华大学电机系。抗战时作为无党派人士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后任国立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5年,在上海市教育局批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建立。</span></p> <p class="ql-block">李健吾</p><p class="ql-block">(1906.8-1982.11)</p><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人,剧作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研究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回国后定居上海,任暨南大学法国文学教授。1945年倡议创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并任研修班教授、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科主任。1954年离开上海赴北京,在中国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和领导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