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与往事(下)

四方

<p class="ql-block">四、《千千阙歌》</p><p class="ql-block">1989年下半年至1990年10月,我被公派到英国海滨城市Bournmouth 留学进修工商企业管理(MBA课程)。1990年春季开始,为了在欧洲旅游和回国买东西时有些余钱,我业余时间在该市的一家中餐馆打工,具体工作是帮着洗菜洗盘子,每周五、周六工作两个晚上,每天晚上的工资20英镑(约等于当时我在国内一个月的工资)。那时由于国内的收入水平与国外相比非常低,大家经济状况拮据,出国人员大多数都打工,公派人员一般是在业余时间,而自费留学人员全职打工的都很多。</p><p class="ql-block">我所工作的中餐馆英文名叫“Ocean Palace”,中文名叫“梅林阁”,是本市最大的一家中餐馆,位于市中心,距离海滨只有三百多米。餐馆主要做粤菜,有员工十五、六人,老板姓王,他和大多数员工都来自香港,都属于97年香港回归前移民潮中的一员。除了两三位文化程度较高的员工外,大多数员工只会说粤语,基本上都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讲英语。我不会粤语,与老板沟通只能用英语,与多数普通员工沟通只能通过那两三位能讲普通话的员工。</p><p class="ql-block">每周五、周六来中餐馆吃中餐、过周末的老外是很多的。我周五、周六傍晚5:30骑车过来吃晚饭,晚饭后马上干活至晚11点左右,然后与员工们一起收工吃夜宵,骑车回到宿舍一般接近午夜12点。我在实际工作的5个多小时里一直要站着,洗盘子洗碗一批又一批,手脚匆忙地忙个不停,回到家里往往不仅手臂被带有洗洁精的温水泡的发白,而且腰酸背疼,要睡到次日8、9点钟。幸亏我是劳动人民出身,下过乡、进过厂、受过苦、身体好,所以也不觉得很苦,休息后也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在厨房工作时间,后厨录音机总是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放着一盘广东话的音乐磁带,其中一首是陈慧娴演唱的《千千阙歌》:“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上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啊,因你今晚共我唱……”这首歌经常唱使我耳熟能详,伴随着我洗碗洗盘子。回国后每逢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在英国打工的日子,想起一起工作、对我不错的同事们。也因为这首歌,知道了香港歌手陈慧娴。</p><p class="ql-block">《千千阙歌》这首歌是1989年陈慧娴演唱的。讲述歌者出国临别在即,一切要讲的话也不知从哪里开始,唯有凭歌寄意,把几年以来所想所讲,以歌词表达出来。这首歌当时在香港极为流行,使得陈慧娴的歌唱事业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颠峰。</p><p class="ql-block">《千千阙歌》歌词:</p><p class="ql-block">徐徐回望,曾属于彼此的晚上</p><p class="ql-block">红红仍是你,赠我的心中艳阳</p><p class="ql-block">如流傻泪,祈望可体恤兼见谅</p><p class="ql-block">明晨离别你,路也许孤单得漫长</p><p class="ql-block">一瞬间,太多东西要讲</p><p class="ql-block">可惜即将在各一方</p><p class="ql-block">只好深深把这刻尽凝望</p><p class="ql-block">来日纵是千千阙歌</p><p class="ql-block">飘于远方我路上</p><p class="ql-block">来日纵是千千晚星</p><p class="ql-block">亮过今晚月亮</p><p class="ql-block">都比不起这宵美丽</p><p class="ql-block">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p><p class="ql-block">AH……因你今晚共我唱</p><p class="ql-block">临行临别,才顿感哀伤的漂亮</p><p class="ql-block">原来全是你,令我的思忆漫长</p><p class="ql-block">何年何月,才又可今宵一样</p><p class="ql-block">停留凝望里,让眼睛讲彼此立场</p><p class="ql-block">当某天,雨点轻敲你窗</p><p class="ql-block">当风声吹乱你构想</p><p class="ql-block">可否抽空想这张旧模样</p><p class="ql-block">来日纵是千千阙歌</p><p class="ql-block">飘于远方我路上</p><p class="ql-block">来日纵是千千晚星</p><p class="ql-block">亮过今晚月亮</p><p class="ql-block">都比不起这宵美丽</p><p class="ql-block">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p><p class="ql-block">AH……因你今晚共我唱</p><p class="ql-block">AH……怎都比不起这宵美丽</p><p class="ql-block">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p><p class="ql-block">因今晚的我可共你唱</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我在留学回国26年后重游英国。我又一次专程去Bournemouth重游故地、寻访旧友。一天晚上,我专门去市中心寻找我曾经打工的“梅林阁”中餐馆。时过境迁,到了该餐馆所处的老街道怎么也找不到。问了几位附近的老居民,才知道原来两层楼的中餐馆多年前已经被拆掉,在原址上矗立起一座6层楼的高级别宾馆。所以我寻找原中餐馆老板和同事们的愿望落空了,但《千千阙歌》的歌曲仿佛又出现在我耳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10月中信集团王军副总经理(前排左7)接见戴卡建厂时的干部和骨干员工,后排右1为中信兴业公司秘总,后排左1为笔者</p> <p class="ql-block">五、《驼铃(送战友)》</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我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按本人意愿分配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集团),中信又分配我到总部的直属公司中信兴业公司冶金处工作。1988年1月,担任中信集团汽车铝轮毂项目的项目经理。中信与外资合资,在秦皇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铝轮毂生产制造企业: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公司成立的各种手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进口、员工的出国培训手续等都是我经手办理的。1988年8月,我被任命为戴卡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助理,到秦皇岛建厂现场参与指挥和协调工作,当年年底,工厂及其生产线基本建成并开始试生产。由于我的出色表现,被评为集团十大优秀党员之一,并被推荐出国深造。</p><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至1990年9月,我被公派在英国学习工商企业管理。学成后回国,负责中信四川等地的有色冶金项目。</p><p class="ql-block">1992年初,中信戴卡公司已经投产3年了。戴卡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使戴卡的生产规模、生产质量、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戴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部分生产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不稳定、成品率较低,另外因起步时销售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而当时轮毂外销价格偏低等原因,工厂投产后一直亏损。到1992年2月(当月亏损36万元),注册资本已经接近亏完。92年4月,戴卡公司净资产仅为29万元,再亏损30万元就将资不抵债了,戴卡公司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p><p class="ql-block">就在当时的总经理秘总采取种种措施扭转局面、经营有所起色的关键时期,中信在美国的全资企业——美国中信钢厂也面临着严重亏损、其总经理辞职,形势十分困难。当时中信钢厂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对于中信集团更为重要,中信公司王总紧急特派富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秘总前往美国紧急救火,就任美国中信钢厂总经理。</p><p class="ql-block">秘总在1992年2月下旬临走之前,向中信兴业公司领导推荐我,让我再次担任戴卡公司总经理助理(第二把手)。他发布书面通知:由生产经理老郭同志主持戴卡全局工作,分管生产、技术、供应三个部门,由我协助郭经理工作,分管销售、质量控制、人事、行政、财务等五个部门。我临危受命,尽管知道此行前程艰险,压力很大,但仍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决心不畏艰难、为了自己亲身所建的戴卡再次披挂上阵、奋力一搏。</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在1992年2月下旬,又回到秦皇岛戴卡公司第一线。当时戴卡公司已经有近六百名员工,由于长期亏损,气氛有些消沉,人心比较涣散,而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忙碌。我们经理班子分析把握全局,召开多次会议,并单独找干部们各个谈话,鼓励大家树立信心,不要沮丧,克服困难,扭亏为盈。我提出戴卡1992年的工作指导原则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以销售为龙头,生产为中心,经济效益第一,公司利益第一。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上产量、上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结构,积极扩大内销,使戴卡公司走出低谷,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我们根据上述工作原则积极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重点抓住扩大国内销售和提高成品率这两个主要矛盾。我们从各个部门调集多名能干人员充实内销力量,销售部内销专职人员从三名扩大到七八名,许多戴卡后来的销售明星就是这次被调到销售部的。我们克服阻力、真正落实内销促销政策,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全员内销工作。这些措施使产品内销工作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国内销量在短期内逐月迅速提高,1992年2月以前,公司每月月销售量不到两万只轮毂,到5月份已经超过了2.5万只,增量主要来源于内销。那些年国内市场上汽车轮毂的售价比外销市场售价高很多,盈利空间大。</p><p class="ql-block">在中信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经理班子的团结配合下,干部士气迅速扭转,各项工作步入正常。在工厂工作期间,我是工厂、集体宿舍两点一线,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工作、用于戴卡,为戴卡公司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冲锋陷阵、贡献了全部力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公司的经营亏损逐月降低,四月仅亏损约10万元。中信兴业公司贺争总经理给我们发来了贺电:“四月的情况简报看了,心中甚慰,感谢戴卡职工的努力。看来我们自己完全有能力比洋人在时管理更好,只要我们讲究科学又能吃苦耐劳,戴卡翻身之日不会太远了”。</p><p class="ql-block">到了92年5月末财务结算,我们戴卡公司终于实现了建厂四年、试生产三年以来第一次月度扭亏为盈,月度实现盈利41万元,来之不易啊。在六月举行的庆祝会上,我们领导们和许多老员工一起欢呼、一起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公司评出十名“扭亏增盈特等功”,其中第二名就是我。中信兴业公司领导和远在美国的秘总也很高兴、来电祝贺。从92年5月起,戴卡公司开始持续盈利,无论按月度和年度都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与25年前戴卡公司老战友们重逢于秦皇岛,左二为中信集团副总兼中信戴卡董事长徐总,左三为笔者)</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下旬,中信公司派来的王经理正式担任戴卡公司总负责人。由于秘总给我的临危受命、扭亏为盈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就主动向中信兴业公司领导要求调回北京总部工作,于9月初回到了中信总部。8月28日中信戴卡公司召开了庆功宴会,后转变为兼做欢送我回京的送行会,共有40余名干部和骨干员工参加。宴会上戴卡同事们对于我要回京充满不舍之情,一位年轻调度起身,调出KTV上的《驼铃》歌曲,指挥大家同声齐唱《驼铃(送战友)》的歌声来欢送我,全场自觉起立,一起合唱:</p><p class="ql-block">送战友、踏征程</p><p class="ql-block">默默无语两眼泪</p><p class="ql-block">耳边响起驼铃声</p><p class="ql-block">路漫漫雾蒙蒙</p><p class="ql-block">革命生涯常分手</p><p class="ql-block">一样分别两样情</p><p class="ql-block">战友啊战友</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弟兄</p><p class="ql-block">当心夜半北风寒</p><p class="ql-block">一路多保重</p><p class="ql-block">雄浑的歌声中不少同事们热泪盈眶,纷纷来到我身边与我握手道别。这个场面使我很感动并终生难忘。所以至今,听到《驼铃》歌曲声,我就会想起在中信戴卡公司工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战友们同事们的深厚友情。</p><p class="ql-block">现在中信戴卡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铝合金零件集团,2023年在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排名第50位,在美国、德国、摩洛哥、墨西哥等国都有子公司。我将永远为曾经是一名戴卡人、一名中信戴卡的开拓者而感到自豪,更为中信戴卡公司和老战友们如今取得的进步和巨大成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昭喜 2024年4月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