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与往事(上)

四方

<p class="ql-block">歌曲是人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是体验和表达情感、体验和表现生活、传承历史和文化、教育启发民众、提高生话质量、激励人们斗志的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在我60多年的人生中尤其是我的青少年时代,歌曲对于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歌曲让我印象深刻,一些歌曲对我产生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一些歌曲对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这里叙述几个印象非常深刻的歌曲,每当我听到这些歌曲,就会想起与之有关的场景、人物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远飞的大雁》</p><p class="ql-block">远飞的大雁,</p><p class="ql-block">请你快快飞,</p><p class="ql-block">捎个信儿到北京啊,</p><p class="ql-block">翻身的农奴</p><p class="ql-block">想念恩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这首歌曲是上世纪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中的一首著名歌曲,反映西藏翻身农奴对于领袖的崇敬和热爱,后来在“W G”运动前后传遍全国。</p><p class="ql-block">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东方红》组曲,不是青藏高原和翻身农奴,而是“W G” 运动和其中的武斗岁月。</p><p class="ql-block">1967年,是W G的第二年,也是运动高潮的一年。这年我九岁,生活在河南郑州,上小学三年级,不过这个学期学校包括我们小学都已经“停课闹革命”了。这时的郑州,大字报贴满重要的街头墙面,不仅学生、红卫兵还在搞运动,而且城市里的工人、店员、市民甚至军队都卷入了运动,然后形成或分裂为几大派群众组织。在“文攻武卫”等口号的加持下,不同派别的武斗不断升级,动用了木棍、铁棒、弹弓、石块等等。在我们郑州纺织机械厂,仅1967年7月16日一天的激烈武斗,就有10多名派性组织的青年工人不幸殒命,受伤的人更多。我家在郑纺机住宅区南七楼,楼外马路上就是武斗战场,我看到了双方的武斗,看到许多头破血流的伤员,空中飞着双方投掷的砖头石块,把我家的窗户玻璃都砸坏了几块,吓得我与我姐姐躲在了床下面不敢出来。</p><p class="ql-block">此次武斗之后又经过了几次战斗,我厂一个造反派组织“二七公社”的实力大为削弱,剩余的约几十人骨干分子带着自制的武器,全都撤到了我们子弟学校的教学主楼楼顶天台上,他们在上面搭起了临时帐篷,在最上层楼道里安装、电焊上厚厚的钢板,上面只开了一个小门洞、安装了一个铁门作为进出口,这样便于他们严密的防守。其他组织包围此处并进攻了十多天,损兵折将还是没能攻上去。</p><p class="ql-block">“二七公社”在坚守几天之后,缺衣少食,饥渴交加,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们在盲目激情的支配下斗志仍存。每天晚上都会从教学主楼天台上传出他们的歌声,其中每晚上必唱、而且重复唱的歌曲就是“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稍个信儿到北京,红卫兵战士(或者二七公社战士)想念恩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我家距离子弟学校主楼仅有100多米,所以晚上只要出了家门,就可以听到他们缓慢、凄凉、富有感情的歌声。说实话,这首歌我就是跟着他们学会的,后来才知道他们自己新改了部分歌词。以后再唱时歌词自然被恢复原状。</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到此运动中经常游行、武斗盛行的日子,想到所谓的“停课闹革命”,想到缺衣少食、面色憔悴但情绪激昂的的造反骨干,也想到半个月后他们被另一派缴械、被押解下楼的狼狈样子。</p><p class="ql-block">我由衷地赞同1981年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此运动的定论:“W G”是一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的大灾难,造成了国民经济、人民财产、道德文化和人民和睦关系的巨大损失。“前事不忘、后人之师”,但愿这种灾难这种愚昧永远不要再次上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初中文艺宣传队的“白毛女”林同学</p> <p class="ql-block">二、《北风吹》</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北风吹》是著名歌剧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主题曲,随着《白毛女》成为十年运动中的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北风吹》以其优美的旋律成为我国大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歌曲,当年的人们几乎都会唱:</p><p class="ql-block">北方那个吹,</p><p class="ql-block">雪花那个飘,</p><p class="ql-block">年来到。</p><p class="ql-block">风卷那个雪花,</p><p class="ql-block">在门那个外,</p><p class="ql-block">风打着门儿门自开。</p><p class="ql-block">我盼爹爹快回家,</p><p class="ql-block">欢欢喜喜过个年</p><p class="ql-block">欢欢喜喜过个年</p><p class="ql-block">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我们初中时的学校文艺宣传队,想到宣传队排练舞剧《白毛女》的日子,想到扮演“白毛女”等主要角色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随支援湖南三线建设的父母到了湖南邵阳落户,1971年在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子弟学校初中一年级上学。年初学校的共青团总支筹组文艺宣传队,负责人是比我们高一届的团总支部负责人魏大姐。某一天下课之后,魏大姐和高年级另一位团员两人将我留了下来找我谈话,说是要成立文艺宣传队,要我参加宣传队并接受重要任务。什么重要任务呢?原来是要排练舞剧《白毛女》,要我扮演其中的反派人物恶霸地主黄世仁。我一是觉得自己没有文艺细胞,二是当时有较强的阶级意识,只愿意当正面人物,不愿意演人人痛恨的阶级敌人。魏大姐说:“你是你们班的班长,又是我们团组织在你们班的重点培养对象,所以你必须带个好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如此一来,我不得不接受,就这样我就出演了《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从好学生摇身一变,变成了戏里的恶霸。</p><p class="ql-block">扮演主角白毛女的女同学是我们班的班花林同学,她来自北京,长相甜美,娇小玲珑,清纯秀丽,自幼喜欢跳舞,小学时就接受过芭蕾舞的培训,跳的很出色,她优美的舞姿至今令人难忘。另一位身材修长、笑脸盈盈、热情温润的班花徐同学,扮演女二号张二婶。比我们低一年级的Z同学扮演男一号大春,C同学扮演男二号杨白劳,S同学扮演长工等。</p><p class="ql-block">宣传队成立后,经过几个月早晨的基本功训练和辛苦枯燥的课后排练,学校在南门岭礼堂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出,演出了《白毛女》序曲。在我们上场前半个多小时,学校物理老师叶老师发现我还穿着平时的衣服,她着急地跑回家中,三下五除二地拆下了家中的绿色丝绸被面,赶快裹在我的身上充作地主黄世仁的黄袍马褂,我就身着被面、手提“文明棍”上场了。</p><p class="ql-block">演出很成功,反响热烈,那段时间成了学校的流行话题。后来几个月,在魏大姐的带领下,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宣传队又排练了《白毛女》第一幕。</p><p class="ql-block">魏大姐是我们宣传队的队长,她尽管年纪不大(才十五岁左右),但是组织领导能力很强,敢说敢干,做事认真、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大家对她都有敬畏感。队员们基本上都是各班的骨干,上进心强,比较团结,大家在一起心情也很愉快,在学习、排练中加深了互相了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而且这种友情保持了五十多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初,我加入了共青团,魏大姐做了我的入团介绍人。后来我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并在北京工作。我们宣传队的许多骨干人员先后回到北京(我们同学中有近一半家长都是北京的国家纺织部的下放干部,“运动”后期他们带全家都回到了北京)。我们宣传队的“白毛女”林同学成为中学老师,“大春”成为中央乐团骨干,“杨白劳”成为北京知名的民营企业家,“长工”成为美国知名的环保专家,我也成为大型房地产企业领导。在北京,我和扮演白毛女、杨白劳、大春、国外回来的“长工”等同学以及天津赶来的魏队长、深圳赶来的“张二婶”等老同学每一两年就会见面聚会,回忆50年前的青春少年、一起排练的日子,畅谈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50多年过去了。令人十分难过的是,前年我们的“白毛女”林同学不幸因病香消玉殒,她一贯尊敬师长、真诚待人,为人热情,在北京经常是中学同学聚会活动的主要召集人之一,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好评,我们都很怀念她。在北京的中学同学们都参加了她的追悼会,为她送行了人生最后一程。她的优美舞姿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笔者手抄的《青春颂》歌词</p> <p class="ql-block">三、《青春颂》</p><p class="ql-block">名为《青春颂》的歌曲有许多种,歌词不同曲调也不同。我这里谈到的《青春颂》是上世纪1980年总政话剧团的话剧《原子与爱情》话剧中的主题曲。它的歌词很短很正能量,代表和描述了60年代从事我国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科学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其歌词为:</p><p class="ql-block">青春,青春,朝霞般闪亮,</p><p class="ql-block">爱情,爱情,花朵般芳香。</p><p class="ql-block">宝贵的生命宛如彩虹,</p><p class="ql-block">生活的道路洒满阳光。</p><p class="ql-block">我愿献出这一切,</p><p class="ql-block">志在祖国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1980年我在湖南大学上大三时,一天与一位好友到一位同班女同学家玩。在这位女同学家里我们听新唱片,其中就有这首歌。它由著名老歌手李双江演唱,歌声浑厚、曲调缓慢、歌词简洁、激励人心。我们听了几遍就学会了。那时我们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热血沸腾之时,欲在毕业后为国为民、大展身手之际,所以这首歌尤其是歌词代表了我们的心情,符合我们的心愿,深得我们的喜爱。在当时和之后多年里,都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激励我们拼搏努力,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p><p class="ql-block">我当时就将歌词抄了下来,以后长期作为我的座右铭。我的好友同学嗓子好,他在我班毕业晚会上为大家演唱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年轻时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在比较清闲的时刻或者在比较郁闷的时刻,我都会自己轻轻唱起这首歌。这首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我的理想》一文就是我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座右铭,对我青春期思想影响很大,伴随着我的青春时光、伴随我的成长进步,不断激励和鞭策我,不忘为祖国发愤图强、造福社会的初心,也在不断提醒我,要不断努力,不要懈怠、不要偷懒和虚度人生。</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学毕业后40多年过去了,虽然客观环境、工作地点甚至工作行业都有很大变化,社会思潮已经多元化,自己走南闯北,经历了顺境逆境,经历了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职位地位不断变化,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一些应有的贡献(例如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汽车铝轮毂公司,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合金车轮集团;在上海、北京等地领导或者合作开发了一些标志性建筑和20多个楼盘,改善了市容市貌和居民居住条件;为母校捐献了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近20年等等),我对社会的了解和世界的认知也逐渐丰富逐渐深化,也见识了社会上的种种歪风邪气和丑恶现象。回想起来自己这一生,认为基本上做到了几十年初心未改,志向犹在。一贯在努力拼搏,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一贯想给社会、给母校和周围多做些事,在我领导下的几个公司,宗旨之一就是“造福四方、服务社会”。</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变,人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国家初步繁荣富强。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现在我本职工作上已经退休了,社会工作也已退居二线,回忆过去,对自己努力奋发、拼搏奋斗的青春乃至一生,无怨无悔,问心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