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记二:走进平遥署衙感受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韵

天地游侠

这时的光阴,已经掠到下午的14:50分,太阳直洒下来。因时间关系,我和老伴并没有在这条老街上多停留,而是经文庙街和东南门头街,返回到了南熏门广场的集合地点。人到齐后,导游引领我们大家沿着南大街,前往“平遥县署”游览。<br><br>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它北起东、西两条大街的衔接处,南到南熏门,并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传统的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满满都是平遥的记忆。 穿过跨街高耸的市楼“观风楼”,在街道的右则,就坐落着“平遥县署”。随着涌动的人流,我和老伴挤进了三开间的县衙正门,踏入了这座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衙之中。<br><br> 首先,我和老伴从则旁的青砖阶梯,登上了红墙灰瓦的“观风楼”,临高而望,平遥衙署坐北朝南,呈现对称布局。衙中的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其南北轴线长约200余米,东西宽约100余米,占地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br><br> 站在“观风楼”上俯视:南北大街如同一条青龙伏卧于地,向远方的蓝天奔腾而去;街面铺就的青砖,就像龙身上的鳞甲,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灰白色。听导游讲,平遥古城内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很是便利。 接着,我俩下了“观风楼”,越过前庭,走进了位于中轴线上的“亲民堂”,县太爷平常多在此堂内审理案子。从“亲民堂”穿出去,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树成荫,凹凸有致的开阔场地。在场地的中间部位,立有2座高约1.5米的七层小石塔,起到镇邪之功能。<br><br> 走过里面的一处“宅门”,就到了县衙两层高的后堂,室内的房间不大,供县太爷居住。据了解,平遥县府规定,县官在任职期间,不能带家眷同住,以免使其分心,影响工作效率和公平公正地处理事务。是否真有此规定,不得而知。<br><br> 走出内宅,经过一个幽深的通道,侧旁有扇木门紧闭。在门匾上,书着“常平仓”三个大字,顾名思义,里面应有堆放粮食的仓禀。再往前行,眼前出现了一座不大的戏楼。在二楼的房檐下,挂有一匾,刻有“清风远播”。楼下的券洞,不及人高,怪哉! 出了平遥县署,我和老伴跟着旅游团队,一块继续顺着南大街,前往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协同庆票号参观。那里还设有钱币博物馆。不宽的南大街上,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一座三层高琉璃瓦市楼,跨街而立,周边的商铺节枇鳞次,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