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打开视野的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 中专三年的求学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收获是三次校外实习,对于之前从未出过省的我来说,那可是打开视野的有趣之旅、收获满满的意外惊喜。现在回想以来,爱好旅游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校外实习是第四个学期的1983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间,我们两个机务班一起去的,实习内容是蒸汽机车厂修,实习工厂是太源机车车辆工厂。铁路学校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全国各地选择实习工厂。在这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大城市就是南昌,而这次却要到西部遥远的山西太原,要跨越好几个省,回程的途中还要经过北京,那种期待之情,让我倍感兴奋,用心潮澎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学校对我们这次远行做了精心的安排,特地在南昌到北京的列车K147次列车后挂了一节车厢,供我们两个班和带队老师约80来个人专用。那时南昌到北京的列车,要从浙赣弯到株洲走京广线北上,整个行程达36个小时,我们坐那趟列车到石家庄转车去太原。</p> <p class="ql-block">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发的,一路上经过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再到山西。进入湖南境界,顿时时觉得湖南的山水比江西的美,山上植被保护得很好,绿油油的苍翠欲滴,映入你的眼帘顿觉神清气爽,非常舒服。而江西这边的山上,灌木丛参差不齐,不时还有裸露的山石显现,对比之下让人觉得有萧条之感。经过多年后的封山育林,江西山水已经和当年不一样,同样是绿水青山,美艳如画。进入湖北,已是晚上,夜幕覆盖了一切,已经看不清窗外的风景。由于为我们专门车厢,没有旅客的进入。夜晚同学们各显神通找地方睡觉,有横卧在三人座椅上,有铺上报纸钻进座椅下的地板上,有曲卷着歪斜在两人座椅上,更有离奇的爬到行李架上。那睡姿有点恣意妄为,肆无忌惮,那呼噜声也是此起彼伏,好不嚣张。</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大约5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看窗外,顿时被窗外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地震撼了。此时正是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苍黄的平原如此平坦宽广,让你心胸顿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在鄱阳湖丘陵长大的我,哪见过如此广阔的大地,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原大地的豪爽和大气。也是第一次看见了黄河,没见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只见到河床裸露、流水断断续续的苍老黄河,和书中画中读到的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更与我所在的长江无法比拟,中华民族的母亲炣让我有点失望,我想也许这是枯水季节的缘故。这就是河南河北!我久久地注视着窗外,心随着飞驰的火车在广袤的土地上飞扬,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记得大概早上8点钟左右,火车到达了石家庄站,我们要在石家庄转车,大家趁此时间出站吃早餐。我一直难忘在石家庄车站那次吃羊肉包子的经历。那时候年轻,饭量大,经常听单田芳的评书,说胡大海一顿能吃几十个羊肉包子,我想吃四个应该没问题。哪知道,那羊肉包子的膻味让我无法忍受,更是难以下咽,一个都吃不下。那以后的很多年我都不再碰羊肉,直到1993年在北京,同学请我吃涮羊肉,我才品味到羊肉的鲜味,又开始吃羊肉了。</p> <p class="ql-block"> 在石家庄转车去太原,沿途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那时文革结束不久,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中,山西就是大寨,大寨就是山西,总想看看虎头山的景象。一进入山西境内,那辽阔的平原不见了,铁路两边是陡峭的山崖,山上只是零乱地长些杂草,没有什么树木,基本上可以用光秃秃形容,与江南的山清水秀无法相比。线路沿着弯弯曲曲的沟壑地形延伸,地势比较复杂,河川也基本上干涸的,一派沧桑萧条的景象。在快近太原时,才看见比较开阔的平原。</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太原铁路机械学校的学生宿舍,与实习太原机车车辆工厂相距有十多公里,一个在城市的东南面,一个在城市的西北方面。学校为我们购买了公交车月票,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在城市穿行。太原留给我最深的第一印象是地下自来水。住下后第一次洗衣服,已经是5月的初夏了,只有4℃的地下自来水将我的手冻冻僵冻木,这在南方的夏天是不可能有此体验的。太原作为山西省会城市,既然没有地表水使用,可见北方缺水的严重,这对于从鱼米水乡而来的我来说,简单是不可思议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最不同的是饮食,山西以面食为主,那个年代定量供应,北方的粮食分粗粮细粮,细粮是小麦、大米,粗粮是玉米高粱等。我们学生用的是全国粮票,粗粮占百分之三十。一个月三十斤粮票,对年轻的我们来说只是刚刚够吃,因此粗粮不能浪费。记得第一次在太原铁路机械学校食堂用餐,看到黄铮铮的玉米发糕,食欲一下子提起来了,一口气就买了四个。洛阳的段同学问我,买这么多干啥?我理直气壮地说,吃啊。他说,你吃,我看你能吃几个?我一口咬下去,顿觉后悔,没想到看上去那么美的东西,却如此艰涩粗糙,毫无味觉的美感,实在难以咽下,我又是一个都吞不下去。现在的酒店,通过精细加工的窝窝头,远不是原来的味道,现在的人将玉米当作绿色食品吃。可那个年代的北方人,对玉米制成的窝窝头和发糕的记忆,可是和贫穷与苦难联想在一起。那一个月,消耗掉粗粮成为了一大难题,还好机车车辆工厂的食堂里,做的玉米发糕是加了红枣的,红枣的香甜味能改善玉米艰涩,我们啃噬红枣周边的发糕,勉勉强强能吃下一半。</p> <p class="ql-block"> 北方面条也与我们南方的挂面完全不同。有次在工厂的食堂里,我买了三两面条,只见食堂的师傅,拿上一团揉好的面团,往大铁锅上的一铁漏斗一按,接着摇着漏斗右侧下方的手柄,比筷子粗的面条从漏斗下方的多个小孔内流到铁锅内,铁锅内是滚烫的开水。到了三两,师傅从漏斗下方将面条剪断,面条在锅内煮熟后捞出,盛到我的饭盒内。我望着没有油盐、未加酱油等调料的素面条傻眼了,这怎么吃?又是段同学教我说,哪像你们南方的面条,那算面条吗?这面条要加菜拌着才能吃。原来北方吃面条和我们吃米饭一样,还要另买凉拌菜或炒菜,一起搅拌着吃。太原机车车辆工厂是个有几千人的大厂,食堂的食品菜肴品种繁多,以前我只知道黄瓜西红柿凉拌,这里南瓜葫子包菜等各种蔬菜都凉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奇的是太原市人民广场有家饮食店的刀削面表演,店门口摆上一口烧开水的大铁锅,一师傅站在台阶上,头上顶着一大圆盘,圆盘内有一大砣白面团,只见那师傅双手挥舞着小刀,削头顶圆盘内的面团,一片片面片像纸片似的,划着优美的弧线,轻灵地飘向铁锅内,看得我口瞪目呆,叹为观止。对太原餐饮的另一深刻印象是饭店的划拳。每个饭馆都是吵闹喧嚣的,让我特别不适应。只要有喝酒的,便手舞嘴喊,划拳声此起彼伏,一个个面红耳赤,用最大声音喊着、吼着,“哥俩好啊、三星照啊、四季财啊.......”,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能将整个屋顶给掀翻似的。这氛围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我只在太原看过。慢慢地觉得很是有趣,同学们也跟着学,回到学校后经常在课间休息时的教室走廊上,听到有人在“五魁首啊、六六顺啊、七巧梅啊”地对划着。</p> <p class="ql-block"> 到了太原一定要到晋祠去游玩。那可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那时南昌没什么经典的景点,只随学校组织的活动,到梅岭方志敏等革命烈士陵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接受革命教育过,滕王阁那时还没有重新修复。那时不知道晋祠的历史悠久,也不知道晋祠到底是如何建成的,只是随着大家一起,走马观花似的看着里面古老的屋宇、供奉的雕像、以及那些参天的树木。当时还以为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2017年到山西游平遥古城时特地重游了晋祠,三十多年之后的我,才真正懂得了晋祠原来是皇家祭祀园林,是春秋晋国的宗祠,承载着三晋历史的文脉,有着二千年的沧桑,是真正的国之瑰宝。游玩照相是必不可少的,可那时游玩哪像现在可以随手拍,那时照相可是奢侈的事情,几个同学一起,买一卷130的黑白胶卷,一卷胶卷36张照片,珍贵得很。可惜的是那些照片因时间久远,难以保存,基本上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 结束太原机车车辆工厂一个月的实习之后,老师特地带我们去大同参观了大同机车厂,那工厂是当时国内唯一还在生产蒸汽机车的工厂,也是亚洲最大的蒸汽机车生产基地。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近靠内蒙古,工厂的师傅介绍时对我们说,飞机起飞十多分钟就能飞出国境。大同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黑,大街上到处都是煤炭留下的黑色灰尘和泥水,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中国煤都的特色。在大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对大同的印象并不深,但对云岗石窟至今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并不发达,旅游更处于萌芽之中,所以游览云岗石窟时人不多。游览时没有任何阻碍,你可以到任何一个石窟内游览,可以近距离观看佛像。可惜那时不知道大同曾经是多个少数民族王朝的京城,也不知道云岗石窟建造的历史背景,更不了解每座佛像、每面壁画背后的佛教经典故事,只是觉得石窟群的宏大奇伟,佛像的高大庄重,在石窟群中行走,会让你的心灵肃穆而安静。近年来,看了不少关于南北朝的史书,也读了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古代艺术史方面的书籍,才逐渐了解了云岗石窟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但四十年过去了,没有再次游览云岗石窟的机会,此生是否还会去云岗石窟也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 从大同返回,途经北京转车。坐了一整晚的火车早晨七点多到达了北京站,成了那次实习之旅的高潮。我们先将行李存放到是北京车辆段,再到伟大的首都北京自由活动游玩,晚上9点多再坐火车返回南昌学校。同学们强烈要求老师在北京多停留一天,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好好看看北京。但老师说这是学校安排的,行程不可更改。老师安慰我们说,我们这次是实习,不是游玩。你们以后在铁路工作,还怕没机会再来北京。那时年轻啊,虽然坐了一晚的火车,但游北京还是劲头十足。也许是兴奋的原因,没有人感到疲惫。北京,那是小时候梦想之地,似乎与天上的星月一般遥远,不可触及。想不到自己这么快就要看到天安门了,当乘坐的公交车经过天安门时,心中的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天安门广场,第一件事自然是瞻仰毛主席遗容,那可是孩提时心中的神。走进纪念堂,首先见到毛主席汉白玉座像,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庄严的氛围让你必须屏住呼吸慢慢地往前走。终于见到他老人家了,那熟悉的面容现在就静静地、安详地躺在那里,听不到他高昂的声音,也看不到亲切的笑容。面前的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但到了他的面前、见到他的那一刻起,情不自禁地会心生敬畏,内心依然会无比激动。想驻目多停留一会,工作人员会提示你不能停留,慢慢往前走。那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抹去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 因为只有一天的时间,只能游天安门广场和故宫。1987年、1996年又去过故宫,但1983年时游故宫的印象是最深刻的。5角钱的门票,任何地方都能进去,什么太和殿、珍宝馆、钟表馆等都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游览。后来为了保护文物,很多地方都不让进,只能远远地观看。终于见到皇上的龙椅和卧塌,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地,等级森严的威权之所,天下子民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可以深入宫中自由漫步,可以窥视他们居住的内室,可以观赏他们曾经使用的器物。甚至可以站在天安门城楼,瞭望宽广的天安门广场,喊一声“人民万岁。”此时,掀开故宫神秘的面纱,也觉得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 返校的火车上,没有去的时候那么潇洒了。北京火车站不可能为我们这些学生专门挂一节车厢。我们和旅客混坐在一起,拥挤不堪。由于先一晚没休息好,又逛了一天的北京城,晚上九点多上火车后,大家已经疲惫不堪,纷纷或扒着、或头仰着、或靠在同学肩上,东倒西歪地睡着了。第二天醒后,又恢复了活力,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欢快地说笑着。这时大部分同学已经囊中羞涩,本来就不富裕,经过这漫长一月在外消费,哪个口袋还有钱哦?不过肚子还是要基本保证不饿着,方便面还是有的。那时还没有康师傅、统一方便面,是国内简易包装的方便面。记得有一位同学,在途中经不起德州扒鸡的诱惑,将口袋仅有的钱买了一只扒鸡,美美地饱食一顿。但还有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再没钱买吃的了。也许是实在饿急了,他见到有同学吃剩的方便面汤,便问:你还吃吗?同学说,我吃完了。他说,那汤给我喝吧。说着就端起同学的饭盒便把汤喝掉,成为那段旅程的趣味佳话。</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实习是1983年下半年,大概十月份的样子。我们机务二班在班主任蔡老师的带领下,到湖南株洲机务段蒸汽机车架修实习。株洲机务段检修车间主任是蔡老师的同学。株洲的行程没有太原之行那么丰富,但也有值得回忆的地方。我们实习时,正好长沙分局到机务段检修车间检查。我们这些实习学生,劳保着装肯定没有车间正式职工那么正规,工作帽安全帽都不齐全。车间主任怕上级检查分不清我们是学生还是他们车间的职工,从而影响检查结果,便要求蔡老师,在检查组检查的三天之内,我们这些学生不能出现在机务段内,早上七点之前必须离开,晚上七点才能返回。蔡老师让我们出去玩,但必须注意安全,不能出事。这下可好了,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放羊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我们去了岳阳。车票是一道难题,我们的集体免票只是到株洲,岳阳离株洲好200多公里。这些难不到我们这些已经有些痞了的学生。列车上遇到车长查票,我们就说是铁路学校的实习学生。车长问,票呢?回答说,在班长那。接着问,班长在哪?回答说,在后面。随后用手往后一指,车长犹豫之间,便溜之大吉。如此反复,车长也只能摇头无可奈何。到岳阳,主要是想看岳阳楼,那时可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仅存的一座。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当时都没有重新修复。但我们去时,岳阳楼正在整修,不向游人开放,我们只能在外围看到被脚手架围起来的岳阳楼,无法站到岳阳楼上,畅怀“先天下之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岳阳楼面对着洞庭湖,对于在鄱阳湖长大的我来说,并没有觉得洞庭湖特别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去了韶山,那也是我至今唯一的一次去韶山。通往韶山的铁路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一条,为了一个人而修建的铁路,所以铁路钱并不繁忙,一天就一趟旅客列车。韶山还是给我留下了一深刻些印象,那里的风景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幽静而优美。本来这是个远离尘世的偏僻之所,却想不到走出了一位影响世界的伟大政治人物。韶山的一切都是深深地刻下了毛泽东印记,各种纪念馆、建筑物,都在叙说着他不平凡的故事,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有趣的事发生返程的列车上。列车上旅客不多,没有餐车,我们不知道这情况。没在车下吃饭,又没买吃的上车,问列车员有什么吃的卖,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去的时候这些列车员还查我们的票,返程的却躲着我们。因为我们看到他们自己端着饭盒吃饭,就对他们说,我们是来参观毛主席的故居的,是来怀念毛主席的,你们只顾自己吃饭,却不准备饭和食品卖给我们吃,让我们饿着肚子来参观毛主席故居。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了,尸骨未寒,你们这样对待崇敬他的革命群众。那些列车员对我们的话无言以对,惹不起赶紧躲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我们去了长沙,记得我们去了橘子洲头,去了爱晚亭,也在大街上逛过,但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后来虽然也到过长沙,但没有太多时间去游玩。长沙给我印象的食物的辣,就是面条都辣得不得了,我这个江西人还是能吃辣的,还是被辣得大汗淋漓。可苦了福建的同学,他们开始不知道面条都这么辣。后来在小饭馆吃面条,一定要叮嘱店家不要放辣椒。在株洲机务段的食堂,除了蒸肉蒸蛋等没放辣椒,其他什么都有辣椒,让福建的同学无法选择。</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校外实习是毕业前在向塘机务段的乘务实习。向塘离南昌只有20多公里的距离,那次实习其实并没什么有趣的事可说。但实习结束后,我们班在未经学校的同意下,擅自集体到跨省外出去厦门玩。那一年有四个毕业班,只有我们班被安排在江西实习,其他几个班都去了福建。同学们对学校的安排很不满,认为学校偏心。车辆班结束实习的时间比较早,班长义同学便从车辆班班长那里借来了集体免票,暗地里商量好大家一起去厦门玩。厦门已经是经济特区,将来可能和深圳一样要边关证,去一趟就不那么容易了。带队的蔡老师和秦老师,采取睁眼亲眼态度,不同意也不阻止。就这样,我们全班三十多个人,瞒着学校集体行动去了厦门。</p><p class="ql-block"> 厦门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终于见到了传说的海,书中诗中描写的那浪漫的海、水天一色的海、咆哮翻滚的海,就在我的面前。虽然老家鄱阳湖的水面与海一样浩淼,但海风吹拂的感觉还是与湖风不一样,那特有海的咸味让人迷醉。厦门的整个建筑风格,与我之前见到的也不一样,特别是鼓浪屿,那红色的屋顶那么绚丽,仿佛置于童话世界。第一次下海游泳,海水的浮力的增加,让我更觉轻松自如。还有厦门那干净整洁的街面,是我在那个年代在其他城市不曾见过的。在此后的年月里,厦门是经常去的,但对厦门一直感觉良好。</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增长生命长度和厚度是有效的方式。旅行能让我们跳出自己的井底,见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风情,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人群。让我们在这不一样中,感知自己的渺小,自己的狭隘,自己的短浅、自己的局限。同时使我们在见识这不一样之后,有所成长,有所感悟,有所进步,从而让自己慢慢得以丰富和成长。我从此喜欢上了旅行,喜欢在路上的踏实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有个小插曲还是想回忆一下。我们那次厦门行让校领导非常恼火,严厉批评了我们班的两个带队老师。同时罚缴车辆班班长和我们班班长两人的南昌到厦门来回车票款,给予我们机务二班班长义同学留学察看处分。年轻的我们对校方处理不能接受,群情激奋与校方对抗。班主任蔡老师找到我,让我代全班起草一份公开检讨书,深刻反省全班的错误,给学校领导一个台阶下,缓和与校领导的对立情绪。我没有立即答应蔡老师,我认为我写不合适,一是我已经不是班干部,二是同学们会有意见。蔡老师说,不写这份检讨书,义同学的事就没回旋余地,不能不给学校领导下个台阶。我思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左思右想,如何两全其美,即能让同学们接受,又得到校方的认可,似乎觉得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最后,我决定以《我们的心声》来代替《检讨书》,在整篇文章中,我首先表达了对校方三年来对我们培养、教育、帮助的感谢,使“心声”更像感谢信。同时也对三年间由于我们年青、不成熟而给校方带来了麻烦表示深深的歉意,特意在内容上淡化了对此次集体擅自外出事件的检讨。</p><p class="ql-block"> 在同学们知道了蔡老师让我写检讨书,纷纷跑来质问我,为什么要写检讨书,谁让我代表全班写检讨书的。我让同学冷静下来,听听我的解释。我说,我开始并没接受蔡老师给我的任务,但蔡老师说,不写检讨书义同学的事没有转圜的余地,所以我勉强答应了。但没有写检讨书,我只是写了《我们的心声》,在文章中我通篇未写去厦门的事,只是泛泛地说了三年来我们年轻不成熟给学校的带来的麻烦。我认为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说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心声”。如果同学们不同意我的这篇文章,我可以不交给蔡老师,但大家要为义同学考虑。同学们最后默认了我的意思。我的文章用大红纸抄写下来,贴到教学大楼的公示栏内,让全校都能看到。义同学虽然没和我们同时拿到毕业证,但在我们离校不久,学校就准予毕业。我的文章肯定没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至少没有反作用,对缓和与校领导的关系还是有帮助的。</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经过去四十年,我们都已退休或即将,回首青春岁月的往事,有着许多的感慨。中专的三年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时段,有些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回忆的事和人,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再叙说,让我们珍惜以往,不负韶华,好好过好余生,开启人生的又一旅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中图片为网络下载,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