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旅第五站:行色匆匆武侯祠

太上老君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2月13日,游览完杜甫草堂后,吃过午饭,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到了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提到武侯祠,我们就会想到杜甫那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p class="ql-block">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它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被誉为"三国圣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里实际上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遇一代明君,做千古良相。正如杜甫诗中所说的愿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当时李杜二人的仕途实际上并不顺利,甚至可说是一事无成。处处碰壁、招白眼,所谓十扣朱门九不开,“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到了武侯祠,自然是既羡慕诸葛亮得遇明君,又惋惜其“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五出祁山,无功而返。同时也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除了武侯祠,一些与成都本地关系不大,但与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与蜀汉政权的建立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放到了这里,例如桃园结义、三义庙。在这里我看到了张飞怒鞭督邮、关羽延津诛文丑以及刘备进位汉中王的石刻画像。</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博物馆的塑像,其中后期的作品,对刘备、诸葛亮等的塑造比较符合我们后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早期作品不知是否限于当时的水平,感觉比较粗糙,“不像”,刘备倒是有着一双极富特征的大耳朵( “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与我们心目中的刘玄德形象差不多,但至于诸葛亮,联想到小说中描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再看着眼前这位面如满月婴儿肥的千古良相,感觉好萌哦。</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认真读过《三国志》,关于那段历史的印象几乎全部出自那本《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 在熙熙攘攘的三义庙前,我在想,对于刘关张“三人团”,假如不是刘备年纪最大被推举为大哥,而是由关、张中的任一位话事,还会不会有后面的蜀汉政权?先不说刘备的刘皇叔身份,那两位是否具有刘备那样的政治家头脑,会不会三顾茅庐、还有没有隆中对都很难说。从小说里看,三顾茅庐过程中,关张很不以为然:前面两次拜访不遇,张飞已经说过许多的风凉话。等到刘备要第三次拜访时,“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及至隆中,得知诸葛亮仍在酣睡,张飞大怒,要一把火烧了那房子,“看他起不起!”即使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刚开始时关张对诸葛亮仍然不是很敬重的,“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结果当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而来,刘备召关羽、张飞商量如何迎敌时,张飞居然对刘备说,您既然把得到诸葛亮比作犹鱼之得水,干嘛不叫那位“水”去迎敌?(“哥哥何不使水去?”),即使刘备当面向这两位弟兄明确“智赖孔明,勇须二弟”,在诸葛亮逐一安排了破敌任务后,两位老兄仍然带着不服、等着看笑话的心态(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云长曰:“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p><p class="ql-block"> 等到诸葛亮博望坡初战告捷,关张才开始服气(“关、张二人相谓曰:“孔明真英杰也!”行不数里,见糜竺、糜芳引军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关、张下马拜伏于车前。”)自此之后,诸葛亮再未遭遇内部对其地位及威信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以前每当通过手机或电视看到节假日期间景区里的那种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我总会有一种不在其中的庆幸感。但想到自己一年到头,也就那几天才有空出去,内心便又充满着纠结。于是,这次春节,我们两口子也加入到了添堵大军。</p><p class="ql-block">既然选择了节假日出游,便只能承受那种拥挤不堪、吃住行费用的大幅上涨。时间不多,更缺银子,每次都匆匆忙忙,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次到武侯祠,因为是下午从杜甫草堂赶过来,已错过了最佳时机。虽不至于像前一天在都江堰时因时间紧迫而丢三落四,但这里汹涌的人潮,同样使我们失去了细看的兴致,只求快快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