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黄氏认祖联亲密码——认祖诗

黄雄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遣子分居“五安”时,作了一首“示儿诗”(俗称《认祖诗》,又称铙钹诗):“</p><p class="ql-block">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p><p class="ql-block">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p><p class="ql-block">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p><p class="ql-block"> 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诗便于黄姓后人日后相认,并互相关照,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欧美等地,瓜瓞绵长。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管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每当回来寻根认祖,他们见面时总要念出这首“认祖诗”。以此诗作为认祖联亲的凭据,成为一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骏马登程往异方 任从随处立纲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迁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动物一旦周遭环境发生不利的改变,就要迁徙到适宜居住的地方,正所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具体到人类,四处迁徙更是扩大族群、维持生存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本纪》用“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来描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对于一个部族,因时而迁则是强胜的保障。周天子的祖先就因为善于迁徙,故而日益强大,最终博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美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迁也尤为重要。昔孟母三迁,方成亚圣之名;张仪适秦,乃为纵横之业。可见“迁徙”有史以来就是人类求生的本性,是个人和族群发展的需要。葛剑雄等人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中提及,人口的迁徙移居对于国土疆域的扩大、中华民族的形成、区域地区的开发、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多元以及中国人口的均衡发展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界将移民的类型分为两种:“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生存型移民是指:原居地无法生存,不得不迁徙他处求生。发展型移民则是为了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善而迁徙他乡。前者为了求生存,后者为了谋发展。前者是“推”,后者是“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宗族成员合理适度迁徙带来的好处,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也是深谙其道,唐垂拱二年(686),守恭公献地建寺后分遣五子居五安,临别时吟以示儿诗,他将身心健壮的紫云二世祖们比喻在神州大地上驰骋的骏马,因此用“骏马登程往异方”来形容族群的迁徙。守恭公知道由于宗族发展的需要,聚居在一起的黄氏儿女必须像骏马奔腾一般踏上征程,离开故乡,将黄氏的血脉和文化基因播撒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守恭公看来,为了宗族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紫云二世祖们必须走出故乡,在他乡生存下来,血脉也要在他乡繁衍开来。正是由于守恭公的高瞻远瞩,至今紫云黄氏族人在“五安”各地生息繁衍,蔚为当地望族。故紫云黄氏先贤传有会亲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五安五子炳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p><p class="ql-block"> 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汝居外境犹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乡”与“故乡”是中国传统诗词经常借用的意象。“他乡”往往是寂寞、孤苦、悲凉的,因为“他乡无旧识”,何处诉衷肠?独自遇见伤心事,只好“又落他乡泪”。就连他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安慰不了游子的乡愁,只能是“他乡花柳带愁看,不知不觉感到“他乡处处堪悲事”。最可怜那闯荡一生,最后“魂飞却作他乡鬼”的游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故乡”,则是思念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见证;“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美好的向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亲情的象征;“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更是一生拼博奔波在外之人的最后归宿;“我久倦行役,万里归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分别对待“他乡”与“故乡”,是因为故乡是祖辈父母生活过的地方,是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世界,是见证自己成长的空间伴侣,代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尽管“故乡”可能物质贫穷,但精神一定富有。既然生于斯、养于斯;那么最好铭于斯,终于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乡则是相对陌生的场所,是远离亲情宗族的所在。他乡遇见一个好友,还被古人当成可以与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相提并论的大喜事。尽管他乡的物质吸引了你,但在精神世界中,总会为亲情与童真一一“故乡”留一个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先贤们是如何看待“他乡”与“故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豁达开朗,认为只要有主人的盛情款待,那便不必区分“他乡”与“故乡”,“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清代曹雪芹惆怅满腹,认为“反认他乡是故乡”是荒唐的。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自己不能回归故乡,那就只好“且认他乡作故乡”了,充满了无奈。而紫云黄氏祖先认为待得时间久了,他乡自然变成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云黄氏祖先对待“他乡”与“故乡”的态度,非常朴实,但却充满了生存的智慧,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李白、曹雪芹、陈寅恪立意高远,但均是就自己个人而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紫云黄氏祖先却着眼于整个家族的发展,故乡未必要死守,他乡何尝不是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外地待得久了,“他乡”自然变“故乡”。每一个紫云黄姓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故乡,而一个世系绵延的宗族却不能死守自己的故乡。就紫云黄氏的迁徙而论,第一代黄氏移民为了宗族的延续和自身之发展来到“五安”,即使天长日久、功成身就也不会忘怀故乡泉州。但由于长期居住,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子孙不正是以出生地“五安”为故乡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紫云黄氏二世祖们看来,如何做到“他乡即故乡”,如何才能在“五安”生活长久,定居繁衍呢?开创一番事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必须做到的。为了长久生活在“五安”,紫云二世祖们必须做出努力,而这些努力其实也在悄悄改变着“五安”,开发着“五安”的各种资源和潜能,促进着当地农业、商业、教育、医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朝夕勿忘亲命语 晨昏须荐祖宗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骏马登程往异方”表现的是紫云黄氏儿女奋勇向前的姿态,那么“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则永远提示紫云黄氏后代,虽然在新的地方,父母不在你们身边,但你们始终不要忘记父母的教导,不能数典忘祖,而是要时常回顾历史,顾念自己的根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身在他乡即故乡”透露出守恭公对整个宗族发展的高瞻远瞩,那么“晨昏须荐祖宗香”则彰显出紫云黄氏儿女移民成功后,宗族血脉远离故地,对祖宗的感恩与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紫云黄氏后裔而言,自己的根脉既是父祖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紫云黄氏的祖地与故地。但无论是何地何时,都在泉州、都在中国。紫云黄氏后裔通过对祖先的记忆与怀念,实质是对家庭、家族的眷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仁人志士舍家为国。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慷慨高歌:“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诗句唱出了多少英雄豪杰舍生取义、抛家弃子、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当然显示了英雄为国奋战的决绝之情,但是紫云黄氏祖先告诉我们,“家”与“国”有时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是不分彼此的共同体。紫云黄氏后人祭拜祖先的同时,其实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紫云黄氏宗亲凝聚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壮大,这又是守恭公留给后世子孙的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苍天有眼长垂佑 俾我儿孙总炽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恭公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发生大灾年头,募米赈粥,救济饥民;倡设育婴堂,养活数以万计的婴孩;开设药局、修缮学堂,服务民众;建造桥梁、渡口,铺设街道公路。凡是有益于地方的一切公益善事无不尽力而为,因此泉郡百姓有口皆碑都称他为“活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恭公相信只要善心虔诚,积德深厚,有多少德,子弟就会绵延多少代。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后世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云黄氏历代英才辈出、人文兴盛、簪缨继世,公卿显宦、博士名贤、工商富豪、人才辈出、瓜瓞绵长,这是守恭公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积累来的福报。许多紫云后裔秉承先祖书礼传家、勤奋好学、清廉操守、乐善好施、济困扶危的优良传统,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从事公益事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恭公的示儿诗和先贤的会亲诗,宗族中代代相传,家喻户晓;长辈口传面授,后生琅琅上口。一千多年来已成为族人会亲认祖的凭据,发挥着强大的宗族凝聚力。他倡导的不断进取、开拓奉献思想,历代族人相继相承,相习相效,形成为宗族的文化传统。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久而转化为潜在意识,它催人自强,促人开拓,勖人艰苦奋斗,形成宗族的普遍风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进至21世纪,海内外紫云黄氏子孙,当更能继承发扬守恭公勤奋博学、开拓进取、创办实业、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精神与祖德,而勤奋好学有所作为、奉献社会,并为实现祖国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