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考察“舜葬九疑”后,认定九疑山在湖南永州宁远县

永州记忆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舜帝崩葬之地九疑山在湖南永州的宁远县,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今年以来,广西全州人蒋咸喜依据民国《全县志·地理》中的一句话“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相继在《纵横》《文史春秋》《今日头条》上撰文,认为舜帝葬地九疑山不在湖南永州的宁远县,而在广西全州县。笔者认为,县史在国史之下无权威可言,司马迁考察“舜葬九疑”后,在《史记》中十分肯定九疑山在宁远县。舜帝葬地九疑山在湖南永州的宁远县毋庸置疑。</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前145一?),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从而实现了自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于是,人们称其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继任父职前,游遍全国各地,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以后撰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此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史料不足,而且比较混乱,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莫衷一是。司马迁通过到各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在写《史记》过程中、他肯定了前人在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修正了前人在史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乃至错误。</p> <p class="ql-block">  就司马迁对湖南永州宁远县的影响而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史记》中做出了“舜葬九疑”的千古定论。春秋战国以来,舜帝崩葬于九疑山,为舜帝崩靠地点的主流认识。特别是《礼记》《山海经》等典籍,楚国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等历史名人,都认同“舜葬九疑”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如《孟子》认为舜帝“卒于鸣条”,《墨子》则认为舜帝“道死西成”。这两种说法,均由于是孤证,没有为后人所认同。针对上述不同说法,司马迁没有轻易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考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论断。</p> <p class="ql-block">  元朔三年(前126),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漫游。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他这次漫游,历时两年多。他到达宁远九疑山的时间是第二年,即元朔四年(前125)。这时,离长沙国丞相利仓之子利稀去世,还只有43年,宁远九疑山玉琯岩前的舜帝陵庙尚在。司马迁到宁远九疑山,肯定到玉琯岩拜谒过舜帝陵。正因为司马迁到九疑山考察过,加上《礼记》《山海经》等典籍的记载,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先后望祀舜帝于九疑山,于是他做出了千古定论:</p><p class="ql-block">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这个论断,并非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对舜葬九疑这一历史事实的肯定。自从司马迁做出这个论断后,舜葬宁远县九疑山即为全国所认同。</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的“是为零陵”有两重含义:其一,零陵是舜帝陵的别称,或者说舜帝陵的别称为零陵;其二,舜帝陵在零陵郡境内。这与《山海经》的“零陵界中”是一个意思。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辖7县4侯国。7县为:零陵、营浦(治今道县)、始安(治今广西桂林、泠道(治今宁远冷水镇)、营道(治今宁远天堂镇大阳洞)、洮阳(县治今全州黄沙河)、钟武(治今衡阳市);4侯国为:泉陵(治今永州市零陵区)、春陵(治今宁远县柏家坪镇)、夫夷(治今邵阳县西)、都梁(治今邵阳武冈市)。司马迁于元丰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太史公书》)。这时,零陵郡已经设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零陵”当然是指零陵郡,包括零陵县,也包括其他6县4侯国,绝不仅仅是指零陵县。如果认为这里的“零陵”只能是零陵县,并以此作为舜帝葬地九嶷山在全州的依据,显然是对《史记》“是为零陵”的曲解。</p> <p class="ql-block">  全州人蒋咸喜仅仅依据民国《全县志·地理》中的一句话“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就歪曲历史,断章取义,造谣说“九疑山在全州”。人们不禁要问:全州“九疑山”在哪里?全州“九疑山”史上有何祭舜的历史墨迹?拿不出真凭实据,成天在网上唧唧歪歪说“九疑山”在全州谁信?历史是最好的照妖镜。不尊重历史者,终将遭历史反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