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南京灵谷景区

时迟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295535</p> <p class="ql-block">3月30日,南京阳光明媚,绿意盎然,我俩前往钟山东麓的灵谷景区沐浴春光,踏青赏景。灵谷景区因灵谷寺所在而得名。灵谷寺原名蒋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 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因太祖朱元璋在独龙埠建孝陵,迁蒋山寺至现址重建,并赐名灵谷寺。太平天国时期灵谷寺毁于战火。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遗址修建北伐牺牲的烈士陵园,故现在灵谷景区中轴景点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来到景区,只见万斛松涛,郁郁苍苍,古今名胜,荟萃于此。在公墓正门红山门南面,有一方圆数亩的池塘,名曰万工池,明朝初年灵谷寺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前来巡视,觉得寺前空旷单调,缺少景致,便调集万名军工一日掘成此池,故名万工池。现万工池畔,绿树环绕,我们去时正值樱花盛开,垂柳摇曳,紫红色的海棠花点缀其间,更显妖娆妩媚。</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入葬的主要是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公墓的正门红山门,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束腰须弥座的拱形门洞,两边配以红色围墙,与绿色的琉璃瓦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红山门显得既庄重大方又典雅秀丽。</p> <p class="ql-block">穿过红山门,拾级而上,是阵亡将士公墓牌坊。牌坊建于石阶之上,共五间,钢筋水泥构筑,绿色琉璃瓦覆顶,十分壮观。前后门额上横镌“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八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穿过牌坊,前方是无梁殿,在无梁殿前东南角,有一只比明孝陵四方城内更大</span>的石龟趺伸颈昂首,显得威风凛凛,但奇怪的是龟趺背上并无驮着石碑,这座石龟趺因何建造?为何在此?目前尚无定论。据专家研究,可能与明代灵谷寺有关。</p> <p class="ql-block">2012年在灵谷景区的小溪边曾发现一块巨型石构件,经专家比对,疑为是这个石龟趺的碑额。现这个碑额已被移至志公殿前。</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殿顶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因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不施寸木,所以俗称无梁殿。1931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修建阵亡将士公墓,将无梁殿改建为公墓祭堂。</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内公祭大堂前后两排均为这样的砖石卷拱结构,砖壁上一块块黑色水泥板上镌刻着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姓名、在部队中的职级及所属部队的番号等。</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公祭大堂,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边是“总理遗嘱”,右边是“中华民国国歌”。大堂庄严静穆,令人敛容屏气,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穿过无梁殿,后面是一片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大广场,民国时期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广场正中是一株约两层楼高、生机盎然、树势茂盛的金桂巨树,俗称“金陵桂树王”,每年9月中下旬桂花盛开,花色金黄,浓香甜润,沁人肺腑。</p> <p class="ql-block">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淞沪抗战结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代表葬入了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纪念。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意。</p> <p class="ql-block">第一公墓北面是松风阁,原是明代灵谷寺律堂旧址。当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建造“革命纪念馆”,1933年完工,原陈列有阵亡将士遗物。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松风阁。</p> <p class="ql-block">位于松风阁后的这一石鼎为当年安徽省主席刘镇华所赠。</p> <p class="ql-block">松风阁后面,就是整座公墓最高建筑灵谷塔,原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31-1933年。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塔第一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四字为蒋介石题书。照片中一层门洞左右两边可见“精”、“忠”两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琵琶街,是一条碎石路,位于前往谭延闿墓途经的灵谷古刹说法台前。传说在琵琶街上行走山谷皆有回声,在此拍掌尤如奏弦之音,山谷皆有音相应。明成祖朱棣驾临,取其踏步奏乐之意,得名琵琶街。</p> <p class="ql-block">这座“灵谷深松”碑,原是谭延闿的墓碑,碑上原有国民党党微及蒋中正敬献等刻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当时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大书“灵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谭延闿,湖南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龟趺背上驮着无字碑,位于前往谭延闿墓的石台阶前,不知因何而建,何故立此。</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纪念牌坊,建成于1932年底,四楹三间,汉白玉石建筑,相传为北京昌平原清朝咸丰皇帝的重臣肃顺墓前的石料改制。</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待祭堂,始建于1937年5月,由湖南省政府捐资建造。工程开工一个多月后抗日战争爆发,工程就此被迫中止,仅完成了房屋钢筋水泥框架,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祭堂。祭堂仿清宫式建筑做法,正面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柱枋均作油漆彩画,门窗亦按传统旧制作菱花格子。主要梁柱骨架为钢筋混凝士结构,外表则仿木构架形式。祭堂正中原立有汉白玉石屏,有谭延闿遗像一幅。</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在谭延闿墓正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汉白玉雕制、纹饰精美的</span>华表、石狮、花盆等,据称都是圆明园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雕刻精美的汉白玉花盆。</p> <p class="ql-block">威武霸气的汉白玉石狮。</p> <p class="ql-block">庄重尊贵的汉白玉华表。</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临瀑阁,位于谭延闿墓附近一条山溪边,由民国浙江省政府捐建。临瀑阁沿曲折跌落的小溪砌筑,周围亭、台、坊、阁层层叠叠,布局精巧,相映成趣。此阁迎溪建台,阁后壁正中开设圆门,两侧壁上分别刻谭延闾生平和民国浙江省政府修建墓园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墓,位于灵谷寺东南方,相距不远。邓演达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1931年在南京麒麟门外被秘密杀害,就地草葬。1957年冬,中国农工民主党将其尸骨迁葬于此,以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作为墓址。邓演达墓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灵谷寺为原两江总督曾国藩为祈雨而重建的龙神殿,1928年,国民政府为修建北伐战士陵园,迁灵谷寺于龙神殿,即今灵谷寺,寺额为于右任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现供奉着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是1973年根据周总理特批,从南京博物院请出,交由灵谷寺供奉的。</p> <p class="ql-block">游览过灵谷景区,心里少了些许踏青赏春后的愉悦,多了几分参谒先烈墓后的沉重。葬于灵谷景区内的革命先烈,无论是为打倒北洋军伐而牺牲的北伐军将士,还是在淞沪抗战中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都应受到所有中国人的敬重。返回的路上,见到几位姑娘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身上穿着漂亮的汉服,正前往景区拍照,不禁感慨:若无昔日先烈前仆后继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我们阳光灿烂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