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回忆录》——田间农活初体验

<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世珍 (88周岁)</p><p class="ql-block"> (女儿霞帮助整理编辑发表)</p><p class="ql-block"> 插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和姐姐天性不同,姐姐不喜欢到山上走,成天在家学做家务事。长大点了,就跟祖婆学纺线、绩麻丝(把麻树皮经过加工变成麻丝线),我生性喜欢户外活动,从小就喜欢在山坡上跑,有点野。</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到山坡做活,我就跟着去。我虽小,只要看见轻巧的,我就学做。如:丢种子、盖灰粪、栽高粱、割苕藤,捡红苕等。我特别喜欢种菜,父亲给我买了一把锄头。让我学䒵菜、挖土、打窝、栽菜等一些土地里的活。常常到地里去进行种、栽、䒵、盖管理。看见有自己参与劳动的作物成长、结果、收获,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无比舒畅、快乐!我做农活时,不怕刮风下雨,不怕太阳晒,每每在地里做活时淋了雨,或在烈日下劳作,都没有因此生过病。大人们都亲切地叫我“跑山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垇口上种庄稼时,每年栽种、䒵秧、打谷了等大季农活,父母都与邻近的魏保保、杨幺爷家“换工”(即互相帮助,轮流为对方做农活)。换工时,父母亲都参与。男的栽秧打谷,女的帮着挑秧、挑谷、晒谷等。每家还会带个“小跟班”。魏宝宝家带的是男孩子,杨家带的是女孩子,我们家当然就是带我出马哟。我们三个小孩子都是同年生的,我比他俩大月份。到哪里做活,我们三个都能遇到,我们这小跟班并不是跟着去玩的,都是跟在大人后面跑山。无论扯秧、栽秧、割谷等,我们都跟着大人下田学做田间农活。长辈们都愿意教我们,不嫌弃我们做不好,他们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们。</p><p class="ql-block"> 魏保保教我们扯秧子时,腰要弯着,上身向前,双腿下蹲,距秧苗远近适中才省力。双手的手掌边缘往下插向秧头,双手四指分拨秧苗,抓住秧头,拇指合力往“怀面”(胸部)一拔,两只手都扯下一扎秧苗。两手灵活配合,扯多次合拢成一大把,将秧苗根部的泥在水里淘掉。左手控秧苗,右手将根上的水挤掉些。然后用一根干谷草夹在左手的中指和二指缝中,一插一绕一拉,就拴好了秧头。</p><p class="ql-block"> 可在我们手上,手把手教,都拴不紧,始终要散。吃中午饭后,我拿了一把谷草,反复练习,反复摸索无数次,终于成功了,可以将秧苗拴得紧。下午扯秧时,拴秧就很熟练且不再散了。而且这样拴的秧苗,栽秧时只要提着秧把,将上端谷草一拉,秧把就散开了,很省时。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栽秧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每窝种四、五根秧苗。左手拿着秧苗,右手拇指和食指头别着秧苗一分,概数都准确,迅速端正地插进泥里,深浅一致。蜷着身从前往后一步一步退着走,窝距、行距都一致,栽出的秧苗端正、整齐,疏密均匀。一排从左路至右栽五窝,快极了。只见栽秧人手点,身形动,水还在嘟嘟嘟地冒泡,已经栽好了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丢秧头也有技巧。把秧头挑到田埂上,再一把把往田里丢。如果是行家,丢得很均匀,栽秧的人就省时省力,不用到处去捡秧把子。丢密了,栽秧的就要再重新丢过,也会浪费时间,影响插秧的速度。如果秧把子丢少了,栽秧的人又要往远边去捡,也会耽误时间,甚至会影响栽秧的行距和位置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个小伙伴学栽秧时,前后左右对不端正,栽的秧不在一条直线上。长辈们栽五窝一排,我们栽两窝一排都掉队,远远被落在后面。且每一窝栽的棵数还不一致,秧插得还不稳,一会儿水田里就浮起了不少秧苗.....长辈们并没有指责我们,又耐心地纠正我们,还鼓励我们:“只要你们肯学,就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  打谷子时,我们就去稻田里学割稻谷。割稻子看似简单,似乎和平时割草无异,其实它也是有技巧的。割稻子是专用的锯镰齿刀。这种刀是弯型的,一寸左右宽,一尺左右长,有木柄把。刃口是锯齿型。割稻谷时,左手四指合并拢住一大把稻谷中下部,再用拇指管住,右手持刀,从外向左钩着平勒。若刀口向上或向下都容易割伤自己,割下一把放在谷桩上,要放整齐,将谷杆朝向打谷人方向 ,把谷时才方便快捷。成人割时两把放在一起为一个谷把子。我们手小,要割四把才成一个谷把子。割时每把长短要一致,四把放在一起谷穗要整齐,这样打谷人才打得干净,不会在稻杆上残留太多。</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家人的栽秧、打谷,都有我们三个小家伙参加。长辈们在田间做活,我们都去学。这些农活,是看者容易做则难。小小年纪的我们学得很吃力。第一年学习时,不但难,还出很多破绽和“洋相”。如扯秧时把秧苗扯断了;秧把子没拴紧,提着就散了;栽秧时分苗不均匀,秧苗插不稳,一会便浮在水面;䒵秧时将秧窝踩歪等等,洋相层出,给长辈们添了不少乱。但长辈们都很宽容,不仅不责怪,不追责,还总是耐心地给我们分析出错的原因,并给予纠正。有时还因我们出错的窘态让他们开心大笑......</p><p class="ql-block"> 魏保保说:“你们几岁的娃儿就喜欢学,爱劳动,不怕苦,就是我们的好后代,不管是男孩女孩 ,只要肯学就是对的。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看到你们的认真劲儿,我们就不怕后继无人啰!”</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我比他俩学得快。拴秧子,我当天就学会了,杨四妹是那一季几家的秧子都栽好了,也没学会。只能套死结,给栽秧的带来了麻烦。</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仨都不偷懒,学得都很认真 。长辈们不休息,我们也不停手。经常都是满头大汗,搞得“花眉妙脸”(就是脸被泥和汗糊得很脏的意思),大家相顾而视,相互取笑,结果在水里一照,才知道彼此彼此,不禁开怀大笑。尽管劳动一天腰酸背痛,但我们仨人小有志气,咬牙坚持,不退缩,不叫苦。 </p><p class="ql-block"> 从换工第一年开始后,每年我们三个小伙伴都参加这些田间农活,一年比一年熟练。虽然和长辈们还有一定差距,但技术和速度每一年都有提高,到第二年,之前出的“纰漏”和“洋相”基本杜绝了。我们三个小人儿干活儿,基本可顶一个成人的劳动量。直到1945年秋,我们家“弃农经商”搬到坪上,才结束了我这段难忘的种田生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1952年土地改革,我们分得了田地,自己耕种。我又有条件参加田间农活了,那时我大了几岁,什么都做得较熟练,虽然才15岁,完全可以顶一个成年劳力,邻居和长辈看我做田地活,都夸奖我厉害!</p><p class="ql-block"> 我通过学做农活,深刻地体会到,农活中蕴含着深厚且丰富的科学和复杂精细的技能、技巧。书本上难找到的知识 ,老农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而且一直传承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这是农民们对农村各项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代代相传,成为农业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农民们耕种粮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换来一粒粮,非常辛苦劳累,才能换来粮食的丰收。面对我们碗里白花花的米饭,我们要敬重农民的辛勤劳动。时刻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