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渝湘行三 <p class="ql-block">十号午饭后,乘车六个多小时,从宜昌来到湖南永顺芙蓉镇。</p><p class="ql-block">因为一部电影,记住一个小镇。</p><p class="ql-block">芙蓉镇,本名王村,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永顺县境内的酉水河畔,历史上曾是土司王行宫处,有土王坐寨,由此被称为“王村”。</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谢晋根据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古华的《芙蓉镇》拍摄了同名电影。因电影荣获了国内外各大奖项,而使其拍摄地王村也备受关注,《芙蓉镇》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早在八十年代,伴随着小说的出版和电影的上映,芙蓉镇特有的秀丽景观和民族风情,还有特殊年代里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记住了这个土家小镇。三十多年后,机缘巧合,我尽然来到了这里。恍惚间有一种重游故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我想看看胡玉音的米豆腐店是否还有?秦书田清扫的那条老街是否还在?如果有,如果在,我定要吃一碗米豆腐,在老街上走走,寻找一下小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足迹,感受他们在历史洪流起伏中相濡以沫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景区大门为古色古香的土家牌楼,门楣上的鎏金匾额“芙蓉镇”为导演谢晋的亲笔字。牌楼旁的巨石上,刻着醒目红色字“王村”。</p> <h3>进大门后,是一座古朴的土家转角楼结构的牌楼。</h3> <p class="ql-block">过牌楼,来到了溪州土司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是历代土司王接待各州宾客,跳摆手舞的地方。跳摆手舞的舞台被称为“摆手堂”,在重要接待活动和重大祭祀活动时,土家人都会聚集在此跳摆手舞。摆手舞是最能代表土家族古老民俗的民间舞蹈,也是最原始的祭祀舞蹈。摆手堂前整齐地摆放着许多长木凳子,供游客坐下欣赏独具土家族特色的摆手舞。</p> <h3>土王祠是土家族供奉先祖、祭拜祈祷的神圣殿堂。</h3> <p class="ql-block">土司广场上还有记载着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p><p class="ql-block">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溪州铜柱上镌刻着楚王对叛乱的政策原则:“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夺其财,不贪其土。前王典故,后代蓍龟。吾伐叛怀柔,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在溪州土司彭士愁表示一心归顺后,楚王当即决定:“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双方盟誓为约,立柱为信。自此,在中原大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元、明、清等九个朝代变更的社会剧烈动荡时,封闭自守的彭氏统治却始终偏安一隅,连续承袭28代,溪州人民得享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终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彭氏政权即告结束。溪州铜柱只是以民族历史文物而竖立在溪州,它的界标作用不复存在。溪州铜柱的树立,客观上起到了“无扰耕桑,无焚庐舍,无害樵牧,无阻川途”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出土司广场,进入老街,电影中的画面跃入眼帘。老街、牌坊、米豆腐店、青石板路……米豆腐还在传承,老街也还在,虽物是人非,但主人公那种真挚的情感永远在。</p> <p class="ql-block">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芙蓉镇不仅民族风情浓郁,而且景观秀丽。一条名为“营盘溪”的小溪贯穿芙蓉镇,因断层在河尾形成两级阶梯状瀑布后,注入酉水。芙蓉镇临溪依山而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脚楼鳞次栉比分布在河畔。湍急的水流从悬崖倾泻而下,水声涛涛,芙蓉镇也因此得名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并没有被过度商业化,古镇里处处都还保留着特有的文化气息。芙蓉镇的夜晚是很安静的,静的能让人浮躁的内心平和起来,除了大瀑布哗哗的水流冲击声,你听不到人为的噪声。</p><p class="ql-block">芙蓉镇就这么静静地呆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十一号,抵达凤凰古城。</p><p class="ql-block">一部谢晋的电影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命运;一本沈从文的书改变了闭塞的边城。</p><p class="ql-block">早些年看过一个纪录片,在凤凰古城,当船舶靠岸的时候,码头上会有一群拿着鲜花的可爱的小姑娘,她们会说:买束花吧,买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小姑娘口中的老先生是谁呢?他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这幅画面印在了我的脑中,我希望有一天能到凤凰古城,也去买一束花去看看老先生。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古城,但我没有看到卖鲜花的小姑娘,我只看到熙来攘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大巴,酒店和饭店招揽生意的吆喝声,还有洒满污水的街道。虽有些失望,但我还是要去看看老先生的,总想找到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镇入住后,我迫不及待就和同伴们一起前去找寻老先生故居。古镇景色很美,仍然是老先生笔下的那副湘西山水图,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沱江、翠绿的竹篁,还有江畔层层叠叠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顾不上细细观景,顺着江边的青石板小路我们直奔老先生故居。先生故居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里,这是古镇的中心地带,与外面江边和其它景点的热闹相比,有些落寞。或许这正是不善言辞、纯朴憨厚、喜欢清净自然的老先生想要的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晚期建筑,院门上是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沈从文故居”。</p><p class="ql-block">院子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房子。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故居陈列室里,是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留声机、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湘西,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纯朴的、自由的、溢满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p> <p class="ql-block">走出正屋,暖暖的春阳洒满了四合院的天井坪坝。沈从文故居,是古城凤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从故居出来,我的心静了。这下可以从从容容地观赏古镇,顺着老先生的笔触,找寻那个“人与自然相契合”的湘西世界,赏古镇夜景,体验苗寨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城依然很美,但已经过度商业化了,沈从文笔下那个“人与自然相契合”的湘西世界,早已不复存在。现代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人们可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但人情美、人性美却在退化。在维实维利的现代商业社会,老先生笔下憨厚纯朴、重义轻利的湘西人只能渐行渐远。那个在渡口守着渡船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翠翠,成为了田园牧歌里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十二号,抵达全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冲,开启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纪念地--毛泽东铜像广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米。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重点献礼工程。</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p><p class="ql-block">广场总面积102800平方米。其中,瞻仰区1500平方米,纪念区1700平方米,集会区6300平方米,休闲区93300平方米(含瞻仰大道面积:长183m(寓意主席身高1.83米)×宽12.26m(寓意12月26日是主席的生日)=2244平方米,农田面积20亩)。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1993年12月20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专程赴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p> <p class="ql-block">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从小心心念念的就是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今天来到这里,万分激动,我们给主席敬献了大花篮,向主席三鞠躬,深切缅怀他老人家。站在铜像前,我默默地端详着主席的颜容,不由自主地心头一热,热泪盈眶。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纪念地--毛泽东故居</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每一个中国人此生都应该来一次的地方,它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我们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故居。1893年12月26日,主席就诞生在这几间简约的土坯房中,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今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到这里,去感受主席曾经的生活。来怀念主席的人络绎不绝,导游说主席的家门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我们排队近两个小时才走到故居的门前。这个小院落一边是茅草屋,一边是瓦片房,西边这一侧的茅草屋住的主席家的邻居,东边的瓦片房才是主席家以前住的房子,中间的堂屋是属于两家共用的,一般是办一些婚事、满月等开放性的活动。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约的农舍,却孕育出了一代伟人,为我们缔造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故居上方是一块黑底金字“毛泽东故居”匾额,简约、庄重。为邓小平1983年4月2日题写。</p> <p class="ql-block">进门之后,首先看见的是厨房,穿过厨房是餐厅。1925年,主席回到家乡,经常在这里召集父老乡亲们,宣扬革命精神,开展农民运动。</p> <h3>这一间是主席父母的卧室,墙上挂着主席父母的遗像,主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所具备的劳动人民艰苦、勤奋的优良品德,对主席一生影响非常大。</h3> <h3>这是主席的卧室,墙上的照片一张是主席的母亲还有两个弟弟在长沙的合影,旁边一张是主席夫人杨开慧和两个孩子的合影。我相信看到这两张照片的时候,你也会和我一样激动,并且眼中可能会含着泪水。</h3> <p class="ql-block">主席一生不仅喜欢看书,还非常喜欢游泳。据说最早的时候,主席就是在门前这个池塘里学会了游泳。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过,主席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越游越宽广。池塘旁边有一块田地,早些年是一块稻田,那里曾撒下少年主席劳动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站在故居对面,回头看看这座普通的用泥土和木头搭建的房子,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像看亲人一样来到这里缅怀主席,我感慨万千。因为这里是一代伟人成长的摇篮,是新中国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毛主席满门忠烈,一家六位亲人为国捐躯,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永远牢记的。</p> <p class="ql-block">1925年,毛主席凭借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念,在这里点燃了顽强的革命火种。如今这里的星星火种早已融入到了红色的沃土,见证了一个古老的华夏,从历经磨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纪念地--滴水洞</p><p class="ql-block">韶山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峡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1966年,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一号楼住了11天。1986年秋,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因而蜚声海内外。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前往。被人们喻为湖南“山水明珠”的“西方山洞”。著名党史专家冯文彬这样赞誉滴水洞风光:“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p> <p class="ql-block">在韶山听到最多的,就是“韶山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韶山精神”不是地域精神,而是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缅怀革命领袖,牢记韶山精神!</p> <p class="ql-block">十三号上午,花明楼景区--红色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花明楼景区位于长沙宁乡县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小镇,作为长沙的一张红色文化名片,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景区内不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是,还有许多其它的文化景点:刘少奇同志的铜像;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故居。今天我们将在此开展一次红色文化之旅,感受英雄气概,领略革命历史,重温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铜像</p><p class="ql-block">刘少奇铜像于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落成,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揭幕。铜像栩栩如生,威严矗立。像高7.1米(含底座),有两层含义:刘少奇同志享年71岁,以此纪念;“七一”是党的生日,以此缅怀刘少奇对党的事业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刘少奇纪念馆是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是一座集办公及文物资料收藏、展览、研究于一体的古典建筑。开馆于1988年11月24日,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其主体是自由分散型园林式建筑。正门上悬挂着“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是邓小平同志1987年亲笔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农村民居,为对称形的土木结构、两进两横四合大院,坐东朝西,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周围树木参天,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5间。刘少奇故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地再现了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正门上悬挂“刘少奇故居”匾额,是邓小平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坐过的飞机</p><p class="ql-block">是前苏联制造的伊尔18型涡轮螺旋浆中程客机,是我国1959年购买的第一批(共5架)伊尔-18型飞机中仅存的一架。该机作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人都曾乘坐过。它曾伴随刘少奇参加过许多外事活动,在巩固和发展新中国外交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机于2003年落户花明楼,同年11月24日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花明楼景区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景区内有大片的绿地和湖泊,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游览,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p> <p class="ql-block">十三号下午--橘子洲。</p><p class="ql-block">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由南至北,横贯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凌袅袅碧波上,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的重要名胜之一。因洲上遍种柑桔而得名,被誉为“中国第一洲”。</p><p class="ql-block">对橘子洲的认知,最早源自课本上学习的毛主席词作《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水,青年毛泽东挥笔写就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p><p class="ql-block">今日登上洲头,遥想当年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景,感慨万千!江水依旧,但人间已是天翻地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已然知晓。</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目光所及皆为华夏</p><p class="ql-block">2009年,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之际,在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之处,一座标志性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宣告落成。展现的是1925年32岁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这是全国最大、最经典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雕塑总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八千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巨石拼接而成。雕塑自2009年落成以来,成为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成为展示长沙新形象的地标性景点。</p><p class="ql-block">雕塑的头部通过表情刻画来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的“心忧天下”。雕塑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整个肩膀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体,用来表现毛泽东的“胸怀大志”。32米的高度,则象征着毛泽东32岁时在这里挥写出了《沁园春·长沙》的不朽诗篇。雕像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以及与橘子洲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向后人展示出一代伟人的风采。</p> <h3>漫步江边步道,看湘江北去。</h3> <p class="ql-block">橘子洲上植被茂密,翠竹亭亭,绿草茵茵,尤其是一片片的橘树林遍布洲头,正是花开时节,橘花的香味在空中弥漫。橘子洲免费对市民开放,今天正逢周末,公园绿草地上是一群群一对对的游人,或闲坐,或漫步,空中有风筝飘飞,四面有湘江流淌。正如洲上所示,它即是生态之洲,又是人文之洲。</p> <p class="ql-block">晚上逛夜市,体会长沙的夜生活。</p><p class="ql-block">长沙人“昼伏夜出”的夜游模式早已全国闻名,长沙的夜生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夜生活,肯定是从吃开始。傍晚,我们来到酒店附近的德思勤广场小吃街,准备一饱口福。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街上早已香味四溢,烟火气十足。烧烤、臭豆腐、小龙虾、奶茶、小甜点应有尽有。黑色经典、茶颜悦色等小吃店铺排起了长队,手拿奶茶、臭豆腐边吃边逛的人们络绎不绝。年过半百的我们在人头攒动中,打卡了满口流汁的臭豆腐、软糯香甜的红糖粑粑、皮脆肉嫩的牛肉饼、还有茶味浓郁的茶颜悦色……最后来到一家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推荐的米粉店,一人嗦了一份味道鲜美的牛肉卤粉,着实过意。</p> <p class="ql-block">漫步街头,看霓虹闪烁,人流如织。我想,来到这里,人们品味的不仅仅是一杯奶茶的口感,味蕾对臭豆腐的感应,也有长沙夜景带来的闲适。这里只是长沙夜生活的一个小小角落,还有知名的五一广场、太平老街……长沙的夜生活,氤氲着独有的韵味,很惬意,很长沙。</p><p class="ql-block">历史,让一个城市厚重,文学让一个城市浪漫,但只有美食才能让一个城市变得“可爱”。</p> <p class="ql-block">十四号,登岳麓山,观爱晚亭,游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上植物繁多,有很多古树古木,林木覆盖茂密。岳麓山还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它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可以俯瞰长沙全景,湘江水穿城而过,缓缓流淌,橘子洲静卧其间。长沙城区的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十分壮观。岳麓山默默矗立在这里,见证着长沙这座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风云变幻、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一首诗成就了一座亭--爱晚亭 </p><p class="ql-block">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朝诗人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的四大名亭。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该亭抗战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一眼千年</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岳麓山脚下,从北宋开始办学,直到现在还在招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王阳明、朱熹、张栻、杨昌济曾经在这里讲学,曾国藩、左宗棠曾经也在此学习,一座书院,承包了中国半部近代史。</p><p class="ql-block">书院距今有1000多年了,现在还保留着原址原貌。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后经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门牌上的四个字“岳麓书院”匾额是宋朝的皇帝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在1926年改为了湖南大学。书院门口,有一副很短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圣”,意思就是说,楚国人才济济,而书院尤为兴盛。这副对联简约有力,气势非凡,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早在南宋初期,书院形成了当时理学中较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p> <p class="ql-block">进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讲堂檐前悬挂的匾额,上面刻有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实事求是”。</p><p class="ql-block">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校长宾步程撰写,作为校训制匾悬挂于此。原匾战乱时散失。1985年集《石门颂》字重制。“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宾步程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务实务真。</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1916到1919年间曾三次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思想的形成应该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不断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内涵,使之最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在讲堂的正上方悬挂有“道南正脉”匾,为清隆八年(1743)御赐,旨在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意为岳麓书院是“道学”(理学)南传的正宗。</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求学。学成南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此即“道南”的典故。理学南传之后,形成了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学。“道南正脉”表明以岳麓书院和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讲堂正中是岳麓书院的一样宝贝,就是“道南正脉”匾下面讲坛上的两把椅子。</p><p class="ql-block">南宋时的岳麓书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基地,一般是由书院的学者或者聘请其他的学者来院讲学,主打的就是开放、自由,不同观点的学者学派都可以在书院会讲、辩论,推崇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不但老师可以自由讲学,南宋时期甚至学生也可以自由的去选择老师,并且乐于接受不同观点的老师讲学。这种宽松自由的讲学方式是其它许多地方做不到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张会讲。当时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会讲高峰竟然三天三夜不下讲坛,这次精彩的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岳麓书院记》里,可以看到四个字“传道济民”。也就是说,书院办学不是培养获取功名利禄之人,而是成就传道济民之才。其目的是站在国家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这才是岳麓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宗旨,并且传承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一座规模大,建筑规格高的书院文庙。</p><p class="ql-block">书院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大成殿是文庙中主要建筑。书院祭祀孔子始于院初建时期。北宋时,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明正德二年(1507)迁于今址,1624年重建后,正式称为文庙。作为民办的岳麓书院却有皇家建筑等级的文庙,这在国内书院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文庙内悬挂“万世师表”匾,语出《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士人有云:“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原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此匾是根据原匾重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书院里绿树成荫,古瓦如诗,这里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悠悠古韵中,领略文化瑰宝的魅力。在古代,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p> <p class="ql-block">十四号晚,我们从长沙登车,开始返程。这十天里,我们去重庆,去三峡,去古镇,去长沙,在阳光下往返于春天,定格了沿途春天的味道,最后揣着一口袋开心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十五号,顺利返乡。</p><p class="ql-block">旅行已经结束,但深情难忘。这次出游自己脚有小恙,一路行来,大家嘘寒问暖,拉箱的,拎包的,上下台阶搀扶的,上坡下坡、雨天路滑拉着的,真是体贴入微,行李箱几乎全程没粘手。都说疾病靠的不是治愈,而是自愈,我想说在自愈的路上,爱能疗愈一切,出行时还一瘸一拐的我,回来时大步前行,是队友们的关爱治愈了我的脚伤。这份真挚的情感铭刻于心,永生难忘!在此道一声“谢谢”太苍白,我只期待我们继续一起在路上,春赏百花秋望月,夏享凉风冬观雪。我想多多感受这份爱意,也想多一点机会把我的爱传递给你们。路在脚下,我们继续携手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