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画《莲鹡鸰图》

<p class="ql-block">  本周郑老师将带领我们学习元代画家王渊的《笔耕园--莲鹡鸰图》。老师告诉我们:每临摹一幅古画之前,要先读画。读画读的就是常理、规律,以及这幅画到底美在哪里?解读古画,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师承脉络,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绘制时代。不同情感下,画的气质是不同的,要深度的去分析、解析古人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人,生卒年不详,是墨花墨禽风格的代表画家之一。以五色墨代替五彩色,创造了一种新的画风,将墨花墨禽推向一个新的时期。就整个绘画史而言,不同于五代两宋的着色辉煌艳丽与明清写意花鸟的水墨淋漓,元朝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作用,王渊即是一位由南宋工笔设色向元尚“逸”之风转变的参与者。《图绘宝鉴》卷五载:“幼习丹青,赵文敏公多指教之,故所画皆师古人.…山水诗郭熙,花鸟师黄筌,人物师唐人…",王渊师古人,受赵孟頫教授,所学均颇有成就,并且善于总结,融会贯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从而他的风格特征也逐渐地演变。从此图不难看出画者技法上受到“黄家富贵”风格的影响,但色彩淡雅,在画风上糅进了一些文人花鸟画的气息。此图尚未表现出元墨花墨禽的典型风格,应是处于宋元风格转变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读画要从立意,构图,造型,技法,色彩五个方面读起。 </p><p class="ql-block">首先立意:鹡鸰寓意兄弟,两只鹡鸰一横一斜、一仰一俯、一动一静之间,生动有趣。荷叶干枯残破,充满野逸的感觉,枯叶后隐逸几个即将凋谢却娇嫩通透的花瓣,造型饱满圆浑,与荷叶形成鲜明对比。 </p><p class="ql-block"> 其次构图:整个画面分为大中小三部分,上方大面积的留白,下面物体密集,造成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感觉。荷叶用笔以丁头鼠尾描为主,荷花线条柔韧有力。空白块面的处理丰富多彩,极富变化。开合关系处理也很丰富,物体间相互呼应。 </p><p class="ql-block"> 在造型方面:鸟的眼睛非常大,夸张有趣,鸟的形体结实、抱团。整个画面的线条以抛物线相切的感觉,所有的线条都有顺势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技法方面:以双勾着色为主,整个画面,花和莲蓬特别精致,花瓣背面托白粉,正面粉红色。枯叶以渍染为主,鸟眼用立粉法。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老师开始示范整理画稿。其实,这是另一种更为精细的读画方式。每条线的起笔、运笔、收笔,每条线的发力点位置、曲直变化及虚实处理,都要精确到毫厘之间。每个线条乃至物体形态,要细细的体会其微妙变化。比如,花瓣起笔的地方,两条衔接的线条起笔有一方一圆、一虚一实、一藏一漏之别,左右凹凸角度具有细微变化,要特别关注这些精微的差别,一毫米一毫米的去推敲,花瓣的韵味即由此体现。另外,花瓣凹进去的地方线条略重一点产生厚度,凸出来的地方线条略轻,到根部线条要虚,慢慢延伸进去。花瓣后部的线条比前面的线条虚,体现前后的空间感。每笔线条不论是虚起实起,都有发力点,由虚到实再由实到虚。枝干两边的花丝,要有多、少之别,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凡是有三个同样的物体,必有大中小的不同,长短、粗细、虚实、形状的变化,画画就是营造各种对比形成一种节奏。花蕊的处理,要注重规律性、趣味性、统一性、变化性。 </p><p class="ql-block"> 老师强调:我们临古画的目的是学习古画的优点,比如线条、上色技法或是构图造型等,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对其进行某一方面的重点学习吸收,深入分析解读,做到读(临)少量的画,学到大量的知识,并且要善于总结、归纳、分析,读画的时候一定要记笔记。永远记住:读画比临摹更重要,动脑比动手重要。</p><p class="ql-block"> 以上为第九周课堂笔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