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世界痛风日☞中医说:来去如风,痛不欲生,浅谈痛风【痹证】

中医传承传播者

<p class="ql-block">早在《黄帝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作了详细论述。《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又有五痹之分,即骨、筋、脉、肌、皮痹。宋《圣济总录》补充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历代医家还根据其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痛风的治疗手段</p><p class="ql-block">西医:急性发作时以抗炎止痛为主,通常采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缓解期以控制尿酸水平为主,通常使用非布司他、别嘌醇等帮助降低尿酸水平。</p> <p class="ql-block">中医:痛风归于“痹证”范畴,认为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致。</p><p class="ql-block">一、内治法:1.湿热痹阻型:常用中药有土茯苓、威灵仙、粉萆薢、黄柏、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牡丹皮、当归、莪术等;2.痰瘀痹阻型:常用中药有当归、桃仁、川芎、半夏、白芍、白芥子、白茯苓、陈皮等;3.肝肾不足型:常用中药有生地、枸杞子、菊花、山药、白茯苓等;4.风寒湿痹型:麻黄、肉桂、当归、巴戟天、制乌头等。</p> <p class="ql-block">二、外治法:1.中药外敷:可迅速缓解关节红肿热痛(湿热痹阻型),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对于不宜服药患者尤为适宜;2.针刺、点刺放血: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选穴:太冲、公孙、行间、关元、气海、足三里、阿是穴等。</p> <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发作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p><p class="ql-block">2.饮食:保持饮水量,每日2000ml以上;禁烟、限酒,特别是啤酒;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猪牛羊肉、贝类、海鲜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如黄瓜、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选择低嘌呤食物,如土豆、大米、木薯等;做饭建议选择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p><p class="ql-block">3.定期复诊,监测疾病进展。</p> <p class="ql-block">痛风管理</p><p class="ql-block">痛风是一种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管理的疾病,大多数人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好病情。如果您认为自己有痛风或有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并预防并发症。</p> <p class="ql-block">1、肥胖,痛风患者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7.8%,肥胖者减轻体重后,血尿酸水平可以下降。</p><p class="ql-block">2、高血压,痛风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20%,大约25%-50%的痛风患者伴有高血压。</p><p class="ql-block">3、高血脂,痛风患者中23%-4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少数有高胆固醇血症。</p><p class="ql-block">4、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中约有0.1%-0.9%伴有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者则占2%-50%。</p> <p class="ql-block">痛风与肥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及时的调理身体,尽早的预防痛风带来的危害。</p><p class="ql-block">请您到正规医院就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