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非遗文化

红草莓🍓

老北京的传承 <p class="ql-block">螺钿制作</p> <p class="ql-block">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陷蚌、钿螺、坎螺以及罗钿等,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p><p class="ql-block">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p> <p class="ql-block">毛猴</p> <p class="ql-block">毛猴非遗手工制作,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毛猴的制作在用料上虽然简单但极为讲究,蝉蜕组成毛猴的头和四肢;辛夷(玉兰花骨朵)用来做毛猴的身子;白芨原作为粘毛猴的胶水;木通切片后很像一顶草帽。</p> <p class="ql-block">兔爷</p> <p class="ql-block">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麒麟,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脸谱</p> <p class="ql-block">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喜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