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时的记忆~玉米的味道

稳心颗粒

<p class="ql-block">步入老年的我们,忘不掉插队时玉米的味道,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总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忽然涌出……</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我们插队在吉林延吉三道湾,由于它处在山沟沟,无霜期短,队.里又是人多地少,所以大部分农田种植的是成熟期较短、产量较高且收成相对稳定的黄玉米,这样的玉米肯定是太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在插队的那些年,每年年底生产队分粮,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知青一年的口粮都是650斤。分粮时,粮口袋里装得最多的就是玉米,而大米、白面、黄豆、小米都算细粮,每人一共才能分到100斤左右,那时队里家家户户都这样,不管你是队长还是社员。</p> <p class="ql-block">白面、大米不经吃,不计划着吃,一个多月就光了,剩下的日子就只能吃玉米了。于是大饼子、玉米糊、苞米碴子,便成了我们集体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p> <p class="ql-block">为了增加粮食产量,70年代初生产队在东头搞了一块科学实验田,试行玉米一畘三株,我们知青成了科学实验员。眼看九月底就能获得丰收,没想到九月初的一场大雪,让我们四个月的努力白费了。遇到灾害年,口粮就要靠国家救济返销,返销来的粮食只有玉米大马牙,皮厚仁少,做出来的东西更不好吃,所以我讨厌玉米。</p> <p class="ql-block">再讨厌它也不能饿肚子,为了解决天天吃大饼子、玉米糊、苞米碴子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来改善我们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那时吃的大饼子,我们总是先吃饼子的底,因为它脆脆的、香香的。但总不能光吃底吧,我们把吃剩下的饼子切成片,面上撒上点细盐,放在火里(或锅里)烤,它也成了嘎巴,吃着也香脆。</p> <p class="ql-block">最简单的就是在和面时掺入一点上海带来的糖精,那就成了甜味饼子;往里掺入一点上海带来的胡椒粉和精盐,那就成了五香饼子;这样的饼子相对以前的大饼子来说,味觉上要好些。</p> <p class="ql-block">玉米面发糕是玉米的另一种吃法,它是用玉米粉和白面粉按一定的比例和匀后加入适量的白糖,加上15°左右的温水,发酵后打成糊状,放入蒸笼里摊平,用大火蒸上20分钟,再退火焖五分钟就可以吃了。集体户女生吴琦琳和许道成做的玉米面发糕,松软可口不粘牙,我们大家都喜欢吃。喜欢吃不等于想吃就能吃,因为那时每人一年才能分十多斤小麦,9毛钱一斤的白糖还要凭票,所以玉米面发糕只有我们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p> <p class="ql-block">相对大饼子、苞米碴子,我还是比较喜欢玉米糊,但它不抗饿,只能晚上喝。那时刚下乡,知青集体户的伙食点在社员王秀东家,由王嫂为我们做饭。第一次见到玉米糊,橙黄的颜色,那么娇嫩诱人,我赶紧喝了一口,刚入口的时候有些咯涩,但细细品尝,却越喝越香,那股玉米的天然甜味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王嫂告诉我们,要做出好吃的玉米糊就要讲究细节。首先要选那种不太细的玉米面,要把它们放入盆中加水搅拌一下,再泡一会儿。锅里的水开后,才能将玉米面放入锅内,同时要用勺子沿着锅边滑动。开锅后,改中小火熬制,每隔一会就要用勺子滑动一下锅,这样煮15分钟左右,玉米糊就做好了。晚上收工回来,坐在炕上,如能喝着一大碗细腻浓香的玉米糊,吃上两个用玉米白面做的馒头,啃着一块自家腌的咸菜疙瘩,那一天的劳累就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自从村西面通了电后,生产队买了一架饸饹机,由队里保管员赵云福负责管理。那时只要饸饹机开动之时,就是队里的热闹之日。那天我们集体户和村里的大人会端着玉米面去压饸饹,小孩子们也会跟着去围观凑热闹。刚压出来的饸饹热气腾腾、香软弹牙、嚼劲十足,忍不住的我和孩子一样,趁周围的人不注意在饸饹机上抽出一两根,放在嘴里咀嚼。</p> <p class="ql-block">机器做出的饸饹冷却后干硬如粉条,方便储存。虽然饸烙像面条,但由于玉米面的韧性较差,不能像面条那样用开水煮。只能像蒸馒头一样蒸熟后再食用,浇汤吃,炒着吃,它十分耐饱,比大饼子、苞米碴子好吃。</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夏末、秋初,是玉米最诱人的时候,也是我们享用美食的时刻,这时玉米粒已灌浆饱满,玉米衣还“青春靓丽”,摘下几穗的青玉米烀着吃、烤着吃,鲜嫩润口贼好吃!</p> <p class="ql-block">烀玉米就是煮玉米,队里的贫下中农户长单永祥告诉了我们煮玉米的方法。按照他说的,我们先从自留地里掰了几穗鲜玉米,切断它的根,剥下头部的叶子,留下最内层的两层薄皮和玉米须,把它们在清水中浸洗后放入锅内。水盖过玉米,合上锅盖,大火烧开后再小火煮30分钟,玉米就能出锅了。煮熟后的玉米不仅金黄耀眼、甜香扑鼻,而且锅里的水清甜可口,啃着香喷喷的玉米棒子,喝着浓郁的玉米汤,好吃又营养。</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烤玉米,因为它的口感比水煮的更紧致更香甜。将几穗青玉米丢进尚有余火的灶膛里,用木棍扒拉着翻转,一会儿带着特有清香的烤玉米就新鲜出炉啦。虽然玉米棒子黑乎乎的、烫烫的,但迫不及待的我顾不上这些,上去就咬一口,顿时玉米的焦香味和鲜甜味满嘴迸发,我尽情地享受着烤玉米带来的美味。青玉米虽然好吃,但过了这个时机,再吃就要等一年啦。</p> <p class="ql-block">在玉米快要成熟还有一丁点水分时,用来煮或烤已经太老了,于是我就把玉米一粒一粒的扣下来,然后放铁锅里用筷子或者玉米棒子不断搅动,等到玉米快要炒熟的时候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糖精水,慢慢炒干,玉米粒含有糖精的甜味,成了标配的高端零食,装满上衣口袋,带在出工地路上吃,田头休息吃,磨牙占嘴、嘎巴脆香,太享受了。</p> <p class="ql-block">73年我在三道林场苗圃干活,经常去场部。一次在林场院内看到几位山东妇女在家的院子里摊玉米煎饼,手脚麻利的山东大婶先用油布涂了一下烧热的鏊子,后用勺子盛适量的玉米面糊倒在鏊子上,再快速地用刮板摊平,然后用薄铁片将四周铲松动起来,把松动的大薄饼对折几下放入盘中,一份煎饼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婶,这煎饼能卖吗?”我轻声的、恳求地问,得到她们同意后,我立马回家拿粮票和人民币来换煎饼了,从此玉米煎饼成了我常吃的膳食。在刚做好的玉米煎饼里,放上一根大葱,再涂上一些大酱,卷起来吃,可太嘚劲了,真是越吃越香,如能再打上一个鸡蛋,那就更完美了。换回来的玉米煎饼一般可以保存几天,但凉了后吃起来比较硬,那就就着汤吃,煮上一碗滚烫的土豆豆角汤或白菜豆腐汤,那么这顿玉米煎饼饭就吃得太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清甜可口的玉米羹,是集体户并户后北庄子知青房惠安同学教我们做的,先将玉米粒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在锅里煮开花,再将皮壳滤掉,加上清水、白糖和上海带来的蜜饯,煮开后再用粘米粉勾芡就可以食用了。这是我们集体户招待客人时的一道点心,再加上在供销社里买来的鸡蛋糕,在那个时代算是十分奢侈的款待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玉米疙瘩也是房惠安同学的拿手杰作。以玉米面为主,加上适量小米面和黄豆面,把它们和成面团,后用手把面团扒成小块放入开水的锅内,煮熟后放点咸盐,滴上几滴上海带来的麻油,再撒上一点鲜辣粉,就可以吃了。小米面的细腻、黄豆面的喷香,加上麻油的独特香味,这样的鲜辣玉米疙瘩当然好吃。</p> <p class="ql-block">75年我在三道公社邮电局做临时乡邮员,跑的是北面梨树沟的那条路线。梨树林场的工人和梨树大队的老乡对我很热情、很客气,中午的那顿饭常常是免单了。一次在老左家吃了顿粗粮细作——糊饼,它绵软酥脆,醇香可口,让我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利用星期天,我在邮局宿舍里模仿了老左家的做法,先在玉米面里加入盐、葱花,用温水拌匀;再将韭菜伴鸡蛋作为菜馅;然后在烧热的平底锅放上一层薄薄的油,把和好的面放入锅内摊平,放入菜馅,加盖焖15分钟左右,糊饼就做好了。打开锅盖,豆油香、韭菜香和鸡蛋香顿时扑鼻而来,糊饼好好吃哦,我和邮局职工小李、宝财,小余子一人两口就把它消灭光了。糊饼虽然美味,但我只能偶而地做一次,因为那时候我们每人每年只有一斤多豆油。</p> <p class="ql-block">在插队时,窝窝头也是三道人的主粮。它是用玉米面做的,窝头的底部有个窝洞,吃的时候往洞里面加点菜,吃起来就算有饭有菜了,但我总感觉窝窝头不好吃,它太干太粗糙,再说也没有什么好菜。</p> <p class="ql-block">七六年春天,三道小学六年级班的杨老师要生孩子了,校长李太浩叫我代她的课,那时做乡村教师不仅要任教所有的学科,还要担任班主任。在我上任的第一天,班里有位捣蛋鬼张海波同学,绰号二赖子就在学校闯了祸,晚上我去家访,他家正好在吃饭,吃的是我讨厌的窝窝头。孩子的父亲张友很客气,硬让我吃饭,我无法推卸,便吃了个窝窝头,没想到他家的窝窝头还挺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原来张嫂把窝窝头也细作了,把过去的死面改为了发面,另外面里除了玉米面外,还加了少许黄豆面,玉米面选择的是精磨的细玉米面,而且这两种面粉都过过筛,所以做出的窝窝头蓬松、细腻、香软。回集体户后,我和胡小宝按照张嫂的方法也做过几次,虽然没有张嫂做的好,但比以前做的要好吃多了,看来难吃的棒子面,只要我们平时合理安排、粗细搭配,花时间用心去做,照样好吃。</p> <p class="ql-block">苞米大馇子饭,是将一粒苞米轧成几瓣颗粒后烧煮的干饭,它又干又硬,嚼起来费劲,又很难下口,在四队集体户时我就不愿意吃。一次傍晚路过林场好友黄克国家,吃了黄婶做的红豆玉米大馇子粥,却感觉不一样,它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三道中学当高中住宿生管理员,回到学校宿舍后的第二天,我对做饭的赵姐她们说了,准备也按黄婶的方法做回红豆玉米大碴子粥。我先通过熟人老李在粮站买了点红豆,又去供销社买了些红糖,回来后我跟着赵姐她们开始工作了。我们拿出少许红豆用水先泡发一夜,再把玉米渣淘洗干净后用水泡发两小时,然后把泡发的红豆、玉米渣放入煮锅里加入适量的水,水沸后改小火煮,粥煮到豆烂粥熟时,放点红糖,这样的红豆玉米碴子粥,香郁软滑有营养,我和学生都爱吃。由于那时住宿生交的粮食统一是玉米,伙食费每月每人只交3元,还要求人去粮站买红豆,所以一个月我们最多也就吃能两回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发现粗粮也可以变细粮。由于那时遇到灾年时,农民每人只有360斤毛量,这样很多人家粮食不够吃,他们主动提出了要与我们知青细粮换粗粮,即用他们的10斤大米换我们的20斤玉米。于是我们就用口粮的三分之一玉米换来六分之一的大米。有了大米我们就能吃大米饭,做二米饭,用大米和小米或者大米和高粱米做成的二米饭要比玉米好吃多了,这样我们的主食有了很大的改善,日子相对以前好过多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三道林场来了不少关外老乡,他们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于是就偷偷地用钱买粮买粮票。我和三道林场的人比较熟,就直接把队里分的玉米棒子拉到林场卖给他们,再把所得的钱去买大米,去龙井长新公社、朝阳川公社的上海知青那里去买。</p> <p class="ql-block">由于龙井、朝阳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稻历史以及高超的种稻技术,种出的大米要比三道湾的好多了,其颗粒饱满、色泽莹白、透明度强、软硬适中,做出的米饭油润可口、醇香绵长,吃这样的大米饭我们都不用吃菜。自从玉米换大米后,渐渐地我离玉米远去。</p> <p class="ql-block">七八年底,全国知青开始大返城。七九年春天,在延吉市陶瓷厂工作的我,也回到了三道湾,等待母亲单位发来的顶替调令。没想到我原来居住的中心二队上海集体户已经不存在了,非常感谢中心三队朝鲜族知青集体户的同学,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居住在他们的集体户,享受了朝鲜族男知青和上海知青特有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在和朝鲜族知青生活的日子里,我吃到了朝鲜族特色的玉米饮食。温柔质朴勤劳的朝鲜族女知青,她们粗粮细做的玉米饼子、玉米馒头、玉米面条、玉米面包菜特别好吃,让我尝到了与众不同的味道。特别是户长朴姑娘做的玉米温面,具有浓浓的朝鲜族风味特色,鲜香爽口,辛辣过瘾,让人齿颊留香;还有她做的裹着鲜族泡菜的黏玉米面饼,吃起来既香糯适口,又酸辣可口,让人胃口大开。</p> <p class="ql-block">上海来的顶替调令终于到了三道湾,我既是高兴又是不舍,在向三道湾告别的日子里,竟然遇到了童年时的“街头爆米花”。</p> <p class="ql-block">我向村口的小宋家要了一碗玉米,付上一毛钱的加工费,看着燃烧的炉火,旋转的铁罐,忽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浓烟伴着暖香扑鼻而来——三道湾的玉米开出了最美丽的花。</p> <p class="ql-block">如今离开三道湾已经四十四年了,三道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米、白面可以随时买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吃的玉米与插队时不一样,棒子的个子大颗粒饱满,而且都是糯的。将摘下来的青玉米棒子煮熟后冷冻,那么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玉米。我会去购物平台购订购俺第二故乡的鲜玉米,收到货后就迫不及待把它们放进锅里慢煮,不到20分钟,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咬一口,嫩嫩的,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賊好吃。</p> <p class="ql-block">一次路过上海的一家由知青二代开的东北饮食店,他们经营的是以玉米为主的各种饮食,老板说,上他们店的顾客,除了是怀旧当年的东北知青外,更多的是把玉米食品当作保健食品的时尚一族。店里的松仁玉米、玉米鱼丁、椒盐玉米、玉米排骨汤、玉米粥、玉米窝窝头、玉米棒和玉米水饺等已成了人们调剂口味、美容养颜的大众菜谱和主食。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对缓解便秘、降低胆固醇、促进新陈代谢有显著的作用。现在用玉米做的食品我喜欢,如今的玉米“换了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