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人物志】郑士良:拔剑首义洒热血

国际洪门南华山QIANKUNHUI(乾坤汇)

<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 29日,中国台湾发行了全套只有1枚的邮票,发行量高达400万枚。邮票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1900年领导三洲田起义,被认为是孙中山先生 “革命同志第一人”的郑士良</p> <p class="ql-block">鄭士良(1863-1901)</p> <p class="ql-block">郑士良卒于1901年,年仅38岁。他的死,史学界大多认同清廷派间谍投毒暗杀一说。时隔百年,这桩历史疑案仍未水落石出,但郑士良身后的革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且不论郑士良在三洲田起义时的突出功勋,单就他与孙中山精诚无间的莫逆之交,就足以让世人感慨和铭记。</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力量反清的计划彻底落空。为此,孙中山审时度势,乃派日本志士山田良政传信郑士良,令其自决行止。郑士良在外无援军、内乏弹药的情况下,被迫解散队伍,仅率少数骨干先后避往香港。</p><p class="ql-block">1901年3月,因惠州起义失败而寓居日本横滨的孙中山接受了纽约《展望》周刊记者林奇(George Lynch)的专访,在谈到三洲田起义经过时,孙中山不无自豪地说:“战斗仅仅持续了20天,从不到600人开始,这些人只有300支来福枪(又称“来复枪”),每支枪30发子弹。10天之内,他们从清军手中夺取了1000支来福枪。到20天结束时,他们的人数也由600增加2万……起义者一共只牺牲了5人,而清军有500人被击毙,100人被俘。他们严禁任何劫掠和纵火行为,人民很快转而拥护他们。”此外,黄兴对三洲田起义的评价更高:“堂堂正正可称为革命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p><p class="ql-block">让孙中山引以为豪的郑士良却意外地不能继续协助孙中山革命了。1901年7月,郑士良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香港执行任务,与同志陈和等饮宴于琼林酒楼,宴毕后竟然暴毙,时人皆认为是清吏使下落毒食品中,郑士良不知其诈而中毒身亡。郑士良死后葬于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坟场,为避清廷鹰犬破坏,碑文署名郑弼臣。</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流亡日本期間與陳少白(右一)、鄭士良(左一)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追念郑士良功勋,从优抚恤其家属,其中保送其长子郑松云赴英国留学。对于郑士良的历史评价,《清史》所述颇为中肯:“兴中会为革命草创时期,风气未开,时能知民族大义而为之死者,大多洪门中人。故广州、惠州二次起义,皆以会党毕事,而主之者,郑士良也。士良初与孙文交,即愿以会党从,其后卒践之,亦卒以此慑清吏。盖广东多会党,士良能左右之。士良不去,清吏一日不安。是则士良之暴卒,岂无因哉。”</p><p class="ql-block">1911年12月17日,时人冯绪承在《追挽郑弼臣》中称:“君真大汉万世师,不顾身心,拔剑首倡流热血;我亦中华一分子,无甚面目,填词空挽吊英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