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曦念叨过多次的济川之行终于成行了。</p><p class="ql-block"> 位于仙游县石苍乡东北部的传统古村落济川,古称“兴泰里漈坑”,又名济水,有两千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初识济川对它曾用旧名“漈坑”尤为感兴趣。这个“漈”字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啊。印象中似乎福建好多个藏之于深山的传统古村落和名胜都喜欢用这个“漈”字,一样藏匿于深山的福州闽清漈上村在两宋320年的历史中,先后考中进士的有18人,漈上陈氏更是留下了“一门七进士”的科举佳话。</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陈曦供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屏南漈下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座明代城楼上题写的“漈水安澜”形象概括了该地的地貌特征,溪陡成漈,地平水缓,缓流安澜。</p><p class="ql-block"> 漈者,水涯之水际或海底深陷处,在一些方言中人们把瀑布称为“漈”比如“百丈漈”“百漈沟”等,宁德周宁便有号称华东第一瀑的“九龙漈”,九级瀑布穿越幽深的山谷飞泻而下,似巨龙出山。济川古名为“漈坑”便是和当地的特色瀑布景点有关。济川拥有坑流54条,每条坑流都有自然景观,特色漈水瀑布景点多,其中有名的三奇漈为:宫尾漈,(古曰漈坑)又名济水,峡漈流深,景色幽美。鼓下三漈,声如战鼓,擂响石鼓岩。在高龙坑桥头下游二公里处的尾坑漈,漈奇景幽,水声轰响。</p> <p class="ql-block"> 而漈坑改名为济川,除了取济水为名之外,据传还和南宋乾道五年殿试状元郑侨有关。郑侨出生于兴化县(今仙游)兴泰里龟岭,溯及其少年读书地,济川所在的云顶峰便是其中一个。这位南宋名臣,求学为官期间留下不少佳话,无论是他状元高中依旧践约迎娶贫家女的专情,还是状元殿试时他以“滔滔白浪,万仞龙门我独登”一联巧对宋孝宗的“蕊蕊黄花,千秋丹桂谁能折?”的才气,抑或出使金国誓死捍卫大宋尊严的大节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据载绍兴三十年郑侨从福建远赴京城科举,途径温州文成县双桂村溪边候渡时,曾作诗一首:双桂溪头失却船,溪头波浪涨掀天。南山松柏无钱买,多少行人待济川。不知当年漈坑更名为济川,是否确切与郑侨有关,但郑侨待渡所占之诗,可以读出即便在未登朝堂之前,这位未来的状元郎胸中已是气量不凡。前人杜甫有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郑侨满腔的济世情怀便是和先学一脉相承。或许,济川先人便是被这位状元郎的济世情怀所感召,改漈坑为济川吧。漈坑一名取自山间奇景,而更名济川则希冀后人能像郑侨那样读书济世,上辅朝堂下安黎民。</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样的一种期待,济川人不负厚望,这个被后人称之为学霸村的传统古村落和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村落一样,耕读传家、读书济世成为流淌在血脉深处的理想根基。宋朝进士林迪在济川云顶开学,七年内便培育了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位状元,轰动朝野。据统计济川村有进士5名,任官或敕封官职的10名。后学也不甘示弱,村子里12人考上清北,博士16人,硕士52人</p> <p class="ql-block"> 走进济川,便被散落满村的旗杆石所震惊。除了林于茂故居前的三对旗杆石像模像样地立于旧居广场上之外,我们在一处晾晒竹笋的空地上看见一对选料精良雕刻精美的旗杆石,然后又在一处用以捣米的踏碓处发现一对躺卧在地,被人用来踩脚的旗杆石。方形青石,顶上雕饰云纹,石上两个菱形小孔,边上浅雕出两个略大的菱形边框,框内饰以线条流畅的如意纹。近边还有一对年代久远的石狮子,天真可爱。蹲在踏碓处研究了半天,一直不能理解济川的踏碓何以这么有身份,必得用旗杆石为踏板?等到我们逛过大半个村庄,才发现济川人用旗杆石围在菜地的蓄水池边上,垫在家门口的小沟处,铺在村口的小溪上当桥板,斜搁在自家院子的某个角落里垫放柴垛。突然之间觉得济川满村随意搁置的旗杆石大有拿着奖状当草稿纸的豪横。</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村里像这样的旗杆石有十五对之多。旗杆石俗称“旗杆夹”,通常选用质地精良的花岗岩凿成,石上雕刻有祥云如意、松鹤林鹿等图案,这种用来夹辅旗杆的记功石,实际上是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族中学子高中举人进士等功名,宗族之人便请石匠雕刻旗杆石立于宗祠祖厝门口,竖起大旗,以彰荣耀。能够在家门前立石挂旗,是多么值得骄傲啊,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这个家族便繁荣兴盛,荣耀故里。</p> <p class="ql-block"> 除了旗杆石,济川能拿得出手的名片太多了,始建于宋代的云山书院“会三氏精英涤通道统,开莆阳光例远播德音”;既有南洋风格又有当地特色的林氏古厝“拾德堂”,门前留存的对联“西河忠孝无两姓,南渡衣冠第一家”告诉后人此地或许是西晋八姓入闽遗址;明万历年间官居户部侍郎的林拓,其故居历经数百年依旧完好,成了济川古民居的特色代表。</p> <p class="ql-block"> 村中尚有一奇景,一墓道碑立于村中天堂宫旁,一块青石高丈余,上勒刻“奉天敕命”正文勒铭内容为“明敕征士郎府军卫经历司经历爱云林先生既孺人黄氏墓道”,该石碑与当地爱云古墓相隔400米左右。此地名儒爱云公,林姓,名文,字学周,号爱云,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爱云公饱读诗书,终身未仕,执教济川,曾教读供养家道中落的安溪李先著,并结为义子。后李考中进士,官至云南布政司。因感念爱云公教读供养之恩,李先著上表朝廷,请求追授爱云公功绩。万历皇帝为之动容,下旨追授其功绩并树碑铭记。</p> <p class="ql-block"> 在济川,前人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上述的文物遗存,更有一些千年之后还能够荫泽后人古井古桥古树。村中的宋代古井至今仍可饮用。这口位于济川村子大厝基点由济川村民林泽筹资兴建于宋冶平二年的古井,深约四米,水质清澈。鼓型井栏为整石穿凿而成,石上刻有“林泽及 舍金造义井一口,冶平二年”等字样。在村文化广场的状元井边上,还看见一块石头,镌刻有“济世林子泽千秋,川人思源衍万世”应是后人感念林泽舍金造井的义举而写的嵌字联吧。</p> <p class="ql-block"> 济川科举鼎盛,人才辈出,除了像许多传统村落一样,村民们秉承耕读传家,向善向学的乡村文化基因之外,也少不了像爱云公林泽这样结缘行善恩泽乡邻的义人吧,他们播撒的传统乡村教化种子,在济川长成了那棵前年古樟吧。</p> <p class="ql-block"> 时值周末,村子里不见村童嬉闹喧哗,但见三两老者晾晒笋干。天堂宫里的阿嫲们仍在制作当地的传统米糕,村里的学校已改为村委会,云山书院前晾晒几排圆白菜,若干游人在村子里穿梭,寻找文物拍照留影。一天的行程结束,济川在我们身后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河于2024.4.19于岚</p> <p class="ql-block">陈曦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