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荷塘月色》

贝壳〈宝乾〉

<p class="ql-block">我读《荷塘月色》</p><p class="ql-block"> ●陈宝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读朱自清的散文有很多,过去是老师导读,独立地去读还是第一次。要跳开前人读感的框框套套,读出一点新意,恐怕唯吾所愿而难以圆满。独立思考与解析乃阅读之要义,实践一次未尝不可。</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先生一九二七年间写就的。该年多事之秋,国不能兴,民不能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发生在这一年。北阀战争和工农运动惨遭打击,革命大潮转向低谷。</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朴素的语言,叙述作者走近荷塘,观赏风景,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处的妙处”。</p><p class="ql-block">“心里不宁静”,是怀揣的家事,还是国事呢?去荷塘讨个清静,然而在一条幽僻的小路踱来踱去,看到了杨柳等许多树,看到了满月,看到了曲曲折折的路,看到了田田的叶子和花,还有薄薄青雾,灌木,光与影等。心境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似的,静而不静了。作者运用大量叠字,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创作手法写景。</p><p class="ql-block">两次写满月可谓别有深意,按常理,自然原因一般自然气象是可以朗照的,然而偏偏天空却有一片淡淡的云,故又不能朗照。这片淡淡的云姑且理解为社会的原因,这就具有一定象征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对应写杨柳和灌木,仿佛略有所指。“弯弯的杨柳如稀疏的倩影照在叶子上”,而“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尽管树一律都是阴阴的,像团烟雾,但始终掩不住杨柳的丰姿。灌木是不够协调,但不影响主流,总算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杨柳是春的气息和芬芳。</p><p class="ql-block">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p><p class="ql-block">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p><p class="ql-block">写蝉鸣和蛙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写青雾乳白色地笼罩着荷塘。</p><p class="ql-block">写小路幽静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p><p class="ql-block">写灯光昏暗,是渴睡人的眼。</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和描写,把所见景物一一刻画的维妙维肖。享受着这眼前静态的生活美景。而动态的生活美景又咋样呢?</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最独具匠心的是,在结尾处引用了南朝《采莲赋》和《西洲曲》,先前写荷塘的静态美,后写采莲时的动态美。引经据典,颇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看似借用《西洲曲》的过人头来形容荷花成熟之姿态,其实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采莲赋》表达了一场少男少女,生龙活虎,生动活泼,欢愉酣畅,热闹非凡的嬉游盛况;《西洲曲》则是表现一幅唯美圆满的夫唱妻随的爱情画面。都为采莲,是相通的。如果表现生活角度来看,后者比前者更成熟丰满。什么风流的季节么?最终修成正果。这分明是作者对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个引用起到了一个扩容和扩义的作用。散文形散神不散,增加采莲动态之美,丰富本文内涵。同时把具有内在联系采莲趣事作为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题得以升华。当作者回到家中看到妻儿熟睡样子,不由得顿生些许怜悯,愧疚,自责和担当。</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分析,是否可以回答本文表现的主题呢?回答前我们对朱先生有个大概的了解。</p><p class="ql-block">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今有朱自清不为美援面粉而折腰。陶先生归隐田园,悠然见南山,有种厌世逃避之绪。而朱先生则不同,生逢乱世,洁身自好,一生清贫,北大教授,却为小家生计捉襟见肘,苦不堪言。宁肯饿死,也不屈服于旧政府和外势力,表现出一种傲骨之气节。现实生活中朱先生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直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具有这样品格的爱国文人志士写出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某种上扬情绪来的,我们对本文主题理解就容易的了。</p><p class="ql-block">作者的心路是这样的:白天遇到烦心事,逛荷塘,寻求片刻的自由,徘徊,彷徨,苦闷也许都有,但作者一旦把注意力放在观景上,那些不快的东西统统跑掉,逃避就不是朱自清,当他在“不觉”之中不断地思索,或静夜思,或闹中静思,或一个人独立地思索。思索着采取何种斗争策略和方式,为理想,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恰逢满月,是大团圆机会,阴云蔽月是暂时的。憧憬的美好生活终会到来,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主动、科学的思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朱自清拿起笔来战斗,以文抒情,以文达意,以文呐喊!故作者独处的妙处也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另外,作者为了突出夜黑的浓度,用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与满月(既使带一片淡淡的云,仍是有光的)有自相矛盾之嫌。瑕不掩瑜,本文仍为一篇难得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朱自清作品的最大特点,诸如《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在平淡中惊现新奇,在平坦中突显峥嵘。为后人所称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