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大桥,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城区 ,是该省境内千里赣江的第二桥 , 1970年5月1日建成通车 ,至今已有54年的历史 。听说此桥将于2024年下半年拆掉重建 ,2024年4月3日 ,我特地来到桥上 ,看到桥头堡和桥栏杆上的那些红色印记,不由得让我想起此桥的历史, 以及我与该桥的交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井冈山大桥是赣江第二桥 ,因为当时已有南昌赣江铁路大桥,该铁路桥是1963年1月10日开始营运的。但在赣江吉安段,它称得上是千古第一桥。1969年2月 ,毛泽东 、林彪批准兴建井冈山大桥 ,地点位于吉安老城白鹭洲与梅林渡之间, 3月27日破土动工 ,次年5月1日 ,即建成通车。 桥长1090.26米 ,宽9米 ,总投资782.2万元。 建一座跨江大桥, 而且是国家领袖人物批准 ,从一开始 ,井冈山大桥就有一个神秘的说法,有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在新中国桥梁建筑史上还从来没听过,算是一个特例吧 。 当年是如何一级级申报,最后又是怎么批示的 ?没有资料显示有关细节 ,至今不得而知 。但毛泽东当年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在吉安地区的井冈山 ,他曾组织指挥红军和赤卫队九打吉安,就是他在诗词中所说的“十万工农下吉安 ”。而在第九次终于打下吉安城后 ,他还在城区住过一段日子 ,对吉安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在解放后,他仍然十分关注吉安的建设,当得知吉安多年来赣江上没有桥而造成交通不便时, 亲自批准井冈山大桥的建设 。而当年那句“井冈山道路通天下 ,毛泽东思想照全球 ”的政治口号 ,也许还说明了一些问题 :当年建井冈山大桥,不仅是为了解决吉安乃自江西省的交通问题 ,还是为了支援世界革命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古以来,吉安市境内赣江上似乎就没有真正建过桥 ,只是在民国时期 ,建过几座浮(木)桥 ,但使用时间都很短 。1924年军阀混战时,曾有某个军阀在吉安老城上新码头至河东浮头村的河面上,架起过一座浮桥 , 供部队往来通行, 随着战事的发展 ,此桥使用没多久就被拆除了 。 1932年,国民政府修建南昌至吉安的公路 ,是在吉水县朱山桥设公路渡口来渡运车辆。 1938年 ,因抗战需要 ,国民党军曾在朱山桥渡口架设军用浮桥,后来也被拆掉。1939年3月,迁居泰和县的江西省国民政府,曾在泰和县南门赣江上修建了一座木桥 ,后来被洪水冲毁 ,没有再修复。 赣江上没有桥 ,既影响吉安两岸人民的交往 ,又影响吉安与外地的交通 ,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解放以后的若干年内 ,与周围地区相比,吉安地区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刚过完春节 ,吉安城区的群众就相互传递着一个好消息 :经毛主席和林副主席批准 ,将在吉安城的赣江上建一座公路大桥 ,中央政府计划拨款1100万 。人们涌上街头 ,敲锣打鼓以示庆祝 。而在3月27日大桥破土动工那天,吉安更是全城空巷,人们纷纷涌往体育场, 全市人民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该桥被命名为“井冈山大桥 ”。 1970年5月1日 ,大桥建成通车 ,庆祝大会更是红旗飘荡 ,人山人海, 鞭炮震天, 鼓乐喧鸣。全城所有的汽车都集中起来, 先后开过井冈山大桥 ,还有许多市民步行走过井冈山大桥 ,特地来体验一下徒步过赣江的感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特殊的历史年代 ,井冈山大桥的建设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上世纪70年代 ,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很落后 ,既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 也没有大型的施工机械 ,而且物质材料也比较短缺, 同时还面临着很大的自然挑战 :桥墩要插入到坚硬的岩石中 ,施工过程会受到洪水的影响。大桥的建设者凭着高超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 ,发扬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克服种种困难, 完成了大桥的建设 。据资料记载 ,当年井冈山地区革委会和军分区联合成立施工指挥部 ,征调以民兵为主的12000名民工 ,参与建桥 。有当年参加大桥施工的民工回忆,他们为有资格参加大桥的建设感到骄傲自豪,日夜奋战在建桥工地上 ,吃住条件比较差 ,但干的活却蛮重 ,堆围堰,扛木料,驮钢筋, 拌水泥,大多是用手工作业完成 。一个月下来人就会瘦一圈, 病了也不请假休息 。当年还组织了吉安市部分中学的学生搞义务劳动,为引桥公路挑土 ,或从船上挑鹅卵石到岸上,有些人至今还记着此事 ,他们均引以为傲。由于民工们日夜加班干活 ,只用一年零1个月的时间 ,就建成1000多米长的跨江大桥。这个建设速度 ,别说当年施工条件很落后 ,就是现在施工机械先进的情况下 ,也是惊人的 。全体建设者还勤俭节约 ,精打细算 ,比国家预算节省资金300多万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建成的井冈山大桥, 设计者为突出井冈山革命精神 ,可谓费尽心机 。4座桥头堡顶部饰以红旗、钢枪、红字浮雕, 侧面以井冈山五指峰图案做衬托 ,用红底金字刻着毛主席诗词 《西江月.井冈山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 ,大桥两侧有34根红缨枪形状的灯柱 ,桥面栏杆上的样式 ,也多以“十万工农下吉安”、“井冈红旗飘万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内涵创作 ,充分展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烽火岁月 ,颇为壮观。大桥刚建成时,东西两侧的桥头堡,还安排有解放军战士持枪站岗 ,这又为大桥增添了一道庄严肃穆的风景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大桥的建成 ,结束了吉安地区赣江上无桥的历史 ,为吉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而南昌到吉安的公路从东面直接进入吉安市区,再通往南边的赣州 , 还起着改善全省交通的重要作用 。当地两岸民众的往来,也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 。井冈山大桥,这座特殊年代里的特殊建造 ,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也见证了吉安地区人民的坚毅和顽强 。54年过去 ,它历经了多少风吹浪打 ,行驶过多少人员车辆 ,运输过多少物质财富 ,其产生的价值已无法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吉安城区已先后建起另外3座赣江大桥 ,而吉安地区(现称市)的新干 、峡江、吉水 、泰和县,也都先后建起赣江大桥 。这些大桥如彩虹飞架 ,宏伟漂亮 ,更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多次从桥上和桥下经过 ,与该桥有很多的交集 ,但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次 :一是小时候从吉水县金滩坐客轮前往吉安 ,在桥下经过时仰望桥墩、桥底面,感到大桥很壮观 ,很雄伟。 二是在2006年,我学开车 ,在小舅子的带领下, 从河西驾车经过大桥 。那时刚学车不久,还没有领驾照 ,我开的依维柯车体既高又宽,从两车道的桥上经过时,看着旁边的车辆、人群和河面, 心里可真是提心吊胆。三是在2014年 ,我当时在青原区一家房地产公司“井大阳光城”打工 ,常因事从大桥上开车经过 。有一次从河东往河西走 ,在行至大桥2/3处时,忽然看见前面载有一男一女的摩托车停下来,后座的女子迅速蹓下车,接着爬上桥边的围栏欲跳下桥去。前面的男子马上丢下摩托 ,紧跟着跑过去拉女子的衣服 ,可惜没拉住, 女子跳下去了 ,男子伏在围栏上大哭 。我停车跑过去一看 ,女子已落在水里 ,桥面离水面有20来米。这时我发现女子落水的位置并不深 ,她站在水里, 水刚淹到她的胸部, 而且此时女子边哭边往岸边移动 。我提醒男子马上打报警电话, 同时让他赶紧往岸边走 。这时我车子后面车越停越多 ,有的使劲按喇叭 。我开车靠近岸边时 ,又停车瞄了河里一眼,发现跳水女子一直在往岸边走, 水越来越浅,这时到她的腰部了。估计该女子经这次跳桥一惊吓,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这个结局还算好 ,要不,大桥可得无缘无故欠下一笔孽债了。 四是2023年7月11日,我来到井冈山大桥上游的白鹭洲书院,在该院的最北面眺望井冈山大桥,并拍下了几张照片。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这个位置,看井冈山大桥的侧影,感觉大桥虽然历经50多年的风霜雨雪 ,但还是雄姿依旧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大桥是吉安人心目中的一座地标 ,它见证了吉安的发展, 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但此大桥现在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的发展需求 ,尽管当地民众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 吉安市政府还是作出了在2024年下半年拆除重建的规划。 这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 :一是大桥已成为通行的瓶颈 。大桥西路是4车道 ,东路是5车道 ,而桥面是2车道, 车道数不匹配 ,而且现在通行的车多人多 ,此处成了一个常态化的交通拥堵点 。二是大桥有结构隐患 。大桥建成已有54载 ,期间虽然经过多次维修和加固 ,2016至2017年曾封桥半年, 耗资2000万元进行维修, 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赣江通航的需要 。吉安是浙赣粤大运河上重要一环, 赣江通航2027年要提升到二级 ,其单孔单向通航净宽要求达到75米 ,而目前井冈山大桥跨径只有71米 ,这使它成为一座碍航的桥梁。综上所述,井冈山大桥拆除重建,是立足群众安全出行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发展水运经济 ,融入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的需要。纵使当地民众对大桥再怎么恋恋不舍, 也得服从大局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吉安人民颇有井冈山情节 ,对井冈山的烽火岁月念念不忘, 当年建大桥取名为井冈山大桥 ,而今该桥拆掉重建 ,仍然叫井冈山大桥 。2016年通车的下游4670米处的新大桥,也是取名新井冈山大桥。井冈山大桥的名字已融入了吉安民众的血脉里, 根植于当地群众的记忆中。据悉, 新建大桥将尽可能保留原有红色文化和历史痕迹 :一是大桥重建设计中 ,采取连续梁桥的方案,新的桥梁结构形式和老桥整体外观保持一致,梁体的曲线保持一样,以保留原来大桥的韵味 。二是大桥两端4座桥头堡将继续保留,但会按一定比例放大,与新桥梁协调。桥头堡上反映红色文化的浮雕、文字、诗词,以及镰刀锤子标志,钢枪红旗造型都将保留 ,这是对原来桥头堡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三是桥梁附属构造,像红缨枪灯柱的造型 ,新桥将吸收并复制下来 ,以保留历史的韵味 。新桥建成后 ,除了宽度有较大的变化外 ,其它的有关造型,人们都还会想到当年的井冈山大桥 。这种设计理念,估计是当地政府多次公示井冈山大桥的重建方案,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更是考虑到大家对井冈山大桥的深厚感情确定的,算是民心所向吧。征求意见内容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老桥附近选址建设红色文化公园, 同比例缩小复原井冈山大桥 ,并将桥头堡、红缨枪灯柱等具有特定历史文物价值和记忆的元素, 原物保存在公园中 ,以展现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 ,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留住当时全区人民肩挑背扛建设井冈山大桥的历史壮景。这个内容目前还没有见诸官方文件,若是这样做, 我倒感觉是大功一件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想起今年7月份井冈山大桥就要拆掉,我于4月3日来到大桥西侧的桥头堡,察看已有54年历史的井冈山大桥。平常过桥大多是开车或乘车而过,步行到这里机会很少,这次我看得比较仔细,桥头堡顶部的钢枪、旗帜,正面的桥名、建桥时间,侧面的诗句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还有桥栏杆上的红缨枪灯柱,这些经过2016年的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样子。桥上人来车往颇为繁忙,但只能过小、中型车辆。问起路边的交警,他们也知晓7月大桥要拆掉之事,但毕竟还有3个多月,目前未采取什么限行、阻行的措施。经过西北角的桥头堡时,我发现底层房间有个小型的大桥纪念馆,里面陈列有一些照片、图表,估计是大桥建设的一些基本内容,可惜门上了锁,不能进去看,让我有所遗憾。算来拆桥时间还有几个月,还想找个时间来看看,要不大桥一拆,这些东西可不知放到哪里去了。</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老的井冈山大桥使人留恋,新的井冈山大桥让人期待,但无论新的老的,这里都是叫井冈山大桥 ,则让吉安的市民心里感到欣慰。因为50多年过去 ,井冈山大桥已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曾有人提议这里改名叫白鹭洲大桥 ,估计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不会同意, 这会让他们在感情方面难以接受 。何况白鹭洲至赣江西岸已建了一座公路桥和一座廊桥 ,这样叫将会产生歧义,让人不知所指。而这座雄姿依旧的大桥和桥上的那些红色印迹 ,会让人想起当年那些辛勤劳动的建桥者, 忆起革命摇篮井冈山,怀念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伟人毛泽东 ,念叨着今天仍在学习和继承的井冈山精神, 让我们世世代代铭记这座雄伟、特殊、世上独一无二的井冈山大桥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