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柳埠名泉、古塔

羊头

<p class="ql-block">  天气晴朗,春风吹暖,再一次踏上寻找散落在济南南部山区的名泉之旅。今天主要探寻历城区柳埠办事处2004年被列入济南72名泉的6处泉:泥淤泉、避暑泉、苦苣泉、缎华泉、涌泉和突泉。泡了壶蒲公英茶,带了几个包子、鸡蛋,开车从望岳路出发,过仲宫立交桥,沿S103南行,后进入摩泥路,过泥淤泉村大集,到达泥淤泉村。距离英雄山立交桥30㎞。</p><p class="ql-block"> 泥淤泉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开始叫印度泉村,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p><p class="ql-block"> 泥淤泉村房屋整洁,街道干净,是南部山区不可多得的美丽村庄。尤其是淤泥泉所在的街道,用石板铺就,中间留有小渠,泉水沿小渠欢快的流淌。</p> <p class="ql-block">  沿石板路步行80米,就是列入清、2004济南72名泉之一的泥淤泉又名印度泉。因泉常被山洪所挟泥沙淤塞,故名。泉南有古槐一株,传为“唐槐”,老干新枝,依旧生机盎然。泉北胡同东侧有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活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泉源有三眼,均为石砌方形池,各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盛水时夜间可闻“突突”喷涌之声。其东眼为主泉,池深10米,底部有洞穴,北斜而下,深不可测,传与海相通,俗称“海眼”。</p> <p class="ql-block">  离开泥淤泉,去往距离泥淤泉15㎞的袁洪峪度假村,可以沿来时的摩泥路返回到S103,过柳埠大桥,拐入亓城路,经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到达。为了不走回头路,沿摩泥路过苇沟村进入并药路,再拐入药乡到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的亓城路,经卧龙池到达位于亓城路39号的袁洪峪度假村。距离英雄山立交桥32㎞。</p> <p class="ql-block">  咨询了一下门卫师傅后,车直接开到避暑泉牌坊下的停车场,沿台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半圆形碧水,亭榭、碧水、青山、绿树构成了一副春天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东岸的亭榭,就是南岸,距离停车场120米的避暑泉。</p> <p class="ql-block">  避暑泉底部为石砌方形池,口部为圆形。泉水由池壁圆管引出,水盛时满溢出井口,沿井台流入半圆水池,而后婉蜒流入亓城峪茶臼河。</p> <p class="ql-block">  沿避暑泉边木栈道,爬升到楸林酒窖,去往防空洞北口。</p> <p class="ql-block"> 防空洞位于南半山腰,该洞呈“T”字型,长约1500米,由水泥浇灌而成,非常结实。高约3米,宽约1.5米。洞中设有房间、厕所、蓄水池、下水道等居住生活基本设施。洞内房间长约6米,宽约2.5米,高约3米。该防空洞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为当时备战用的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出防空洞,沿观光路下行,拐弯处,一片红色吸引了我,本来是漫山翠绿,而翠绿中的这片红枫,显得格外美丽,与秋天叶红不同的是,此刻的叶还是那么娇嫩。</p> <p class="ql-block">  沿观光路继续下行,在右侧的崖下,就是被列入列入金、明、清、新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苦苣泉。 </p><p class="ql-block"> 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传说因纪念一位美丽、聪明且武艺高强叫苦苣的姑娘而得名。今泉池为石砌圆形井状,直径0.7米,现已为玻璃板覆盖。泉边,立有著名的现代山水派诗人孔孚题写的《苦宦泉》碑及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题写的苦苣泉刻碑。</p> <p class="ql-block"> 泉水从山崖岩缝中流出,形态为涌状,长年不涸。泉水自井下暗渠伏流,沿山势落差往南侧流入“罗曼山庄”院内的苦苣池,然后出露地面,由山石叠成的假山上跌落地中,形成一宽3米、高2米的瀑布跌水。</p> <p class="ql-block">  尔后,又经暗沟流入绿树郁闭的峡谷中,最后汇入茶臼河,为锦阳川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院内百年的楸树林,给度假村增加了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都说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花开满枝头,怎么等也没看到金凤凰呢?</p> <p class="ql-block">  回到避暑泉牌坊下的停车场,绕行一周1.1㎞。</p> <p class="ql-block"> 向和蔼可亲的门卫师傅道别后,去往距离袁洪峪度假村3.6㎞的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将车停在景区大门下空荡荡的停车场,购票(全票120,60~69岁半价60,满70周岁免票)。</p> <p class="ql-block"> 大门检票后,进入景区,迎面就是一池发绿的潭水,感觉鱼儿都不喜欢浅底,而是浮在水面懒洋洋的,不知是在晒太阳还是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中的氧。</p> <p class="ql-block">  右转步行160米,水塘右侧,就是缎华泉。泉水清澈见底,数条锦鲤自由翱翔,一会沉入池底,一会浮出。她们比池塘的鱼不知幸福多少倍。泉源呈井状,片石砌长方形岸,岸上有雕刻护栏,水澄碧柔润如绸缎,故名。</p> <p class="ql-block"> 缎华泉常年不涸,泉水漫溢小路,流入泉下池塘中。</p> <p class="ql-block">  泉东有一井形泉为圣水泉,现用铁篦子覆盖。</p> <p class="ql-block">  沿台阶而上,直行去往表演场,左转是位于灵鹫山半山腰的九塔观音寺寺院。院内尚存九顶塔、观音堂及明清石碑七通。</p> <p class="ql-block">  进寺门,是三通明清石碑,石碑后有两珠1300余年的侧柏分列在观音堂前。从观音堂前至九顶塔。</p> <p class="ql-block"> 九顶塔因其塔身一塔起,而九顶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九顶塔形制属亭阁式塔,为单层,全为砖筑,高13.3米。平面作等边八角形,塔基粗砌。塔身至檐顶,全为水磨对缝筑法。檐叠涩向外挑出17层,又叠涩收进16层。其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p> <p class="ql-block"> 九顶塔的刹部结构,处理奇异,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三层叠涩挑檐小塔8座,高2.84米,8座小塔中央(面南)筑有中心小塔,高5.33米,形成塔林之势。</p> <p class="ql-block"> 塔顶为砖筑重檐,檐下各出二挑砖华拱,檐头为砖刻椽子。塔檐顶上由砖砌斗八形式组成平座,平座上置塔刹,塔刹由复钵、相轮、宝顶组成。</p> <p class="ql-block">  塔身南面距地面高约3.16米处,辟一拱门。</p> <p class="ql-block">  绕塔一周后,可出寺门,也可沿寺东侧的台阶去往演出场。</p> <p class="ql-block">  沿谷底台阶向上,被人工拦截的数个水池和人造瀑布,本来青山绿树碧水的美丽春景,被一潭潭浑浊、漂着异味的水,降低了成色。可怜水中鱼和游弋的两只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 虽都是人工瀑潭,但与九如山的清澈、美感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  倒是盛开的桃花和不知名的红花,多少增加了一抹亮点。</p> <p class="ql-block">  登上这个台阶就是演出场,蛮大的看台上,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位游客在等待演出。</p> <p class="ql-block">  山顶的人工瀑布,在电机的轰鸣中,孤独的流淌。</p> <p class="ql-block">  演出场上侧是傣家木楼,内销售傣族服饰,楼前有一小舞台,提供傣族演出,几条长木板,就是看台。</p> <p class="ql-block">  从演出场左转,去往新疆维吾尔族院,偶尔有新疆节目演出。下山路过摩梭人家,可惜人去楼空,一片荒凉。黄河人家除了房屋还在就是院里的桌椅,显得空空荡荡其。泰山人家,大门紧闭。胶东人家,有一妇人在门口售卖包子和馒头。沂蒙人家就只剩几颗开着白花的芍药,还算旺象。</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演出场空无一人,秦琼纪念馆,院落不错,除大门外,其余皆锁。游荡在民族院落,前后几乎看不到人,毫无恋意的回到大门,一圈2㎞的民族欢乐园,120元的门票,感觉物有不值,若不是为了寻找缎华泉,恐怕不会进入。</p> <p class="ql-block"> 进入无人看守的停车场时,感觉是免费的,谁知两个包子没吃完,就来了一个脖子上挂着二维码的老妇人收取10元停车费,扫码付费后不算愉快的离开。去往距离九顶塔4.5㎞的四门塔景区。沿亓城路,过S103路,进入投石峪路,然后拐入望泉路,到达四门塔景区。</p> <p class="ql-block">  将车停在民居前,试探着看看四门塔是民营还是国营,如果还是像九顶塔私营,直接去突泉,等有时间从后山进入,再探寻涌泉。</p><p class="ql-block"> 沿广场台阶而上,新建的神通寺还算排场,从左侧寺门进入,过天王殿、大雄宝殿,到抄经祈福楼,游览一圈后,回到大雄宝殿东侧,有一进入四门塔检票口,询问后,享受山东省老年人待遇,看来是国营景区,便出示身份证进入。</p> <p class="ql-block">  穿过金舆谷口,沿台阶上青龙山,过生肖广场,右转就是四门塔。</p><p class="ql-block">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p><p class="ql-block"> 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是一个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石塔古建筑。塔身每边宽7.38米,通高15.04米,壁厚0.8米。其东、南、西、北四面各辟有一半圆形的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p> <p class="ql-block"> 四门塔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块叠涩出5层,其挑出之石层落有增大。塔顶是用23行的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了4角攒尖的锥尖屋顶,上置石刻塔刹。其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之露盘),须弥座四周置山华、蕉叶形的石座,正中安放着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p><p class="ql-block"> 四门塔塔心柱四面台上有后人移置的四尊佛像。四个佛像各有自己的名号:西边叫无量寿佛;南边叫保生佛,东边叫阿閦佛,北边叫微妙声佛。1997年3月7日,四门塔边珍贵的石雕“阿閦佛”佛头被盗,流出境外。2002年12月17日,由台湾圣严法师带领的25人的护送团护送“阿閦佛”佛头抵济。修复归位。</p> <p class="ql-block"> 四门塔北侧,有一株古柏,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树高约15米,树围5.4米,虽树龄近两千年,仍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交相辉映,被称为“古塔松风”。</p> <p class="ql-block">  四门塔北侧山腰,还有一唐代塔,称为小唐塔。</p> <p class="ql-block"> 在青龙山步道右侧,是石雕僧人正在晒场搬运米、油的米池油池。不远处有一亭,就是青龙亭,亭下有井泉,供古通神寺僧人饮用。</p><p class="ql-block"> 在金舆谷上,架有一座石桥,叫王河桥,将青龙山,白虎山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王河桥下东侧的悬崖处,有一滴水泉,泉水从岩壁缝隙中流出,滴落到路边的小河中。泉水清凉甘甜。</p> <p class="ql-block"> 过王河桥,经古通神寺遗址后,沿台阶而上,就是位于白虎山东侧的唐台基:台基呈长方形,东西长12.65米,南北宽10.77米,高0.75米。台上下分为三层线脚,砌成束腰“须弥座”式,束腰北面的石板上刻有人物、乐器、双头鸟等唯妙唯俏。</p> <p class="ql-block">  唐台基北侧、南侧和西侧为墓塔林。 现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此处墓塔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不同,可分成密檐式、阙形式、经幢式和亭阁式。这里的墓塔造型各异,刻工精细,式样繁多,可谓国内少有的古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密檐式塔:共4座。均为砖筑,其形制有六角形和方形2种,六角形砖塔有2座,位于唐台基北侧。清公山主塔。</p> <p class="ql-block">  云公塔</p> <p class="ql-block">  密檐式方形墓塔2座,希公塔和另外一座塔上铭文缺失。</p> <p class="ql-block"> 亭阁式塔:塔身有门,塔林中只有两座,南北并排在一起。位于唐台基西侧。一座为贵公塔。</p> <p class="ql-block">  阙形塔是碑形和密檐的混合样式,塔林中有两座这样的塔,一座敬公寿塔,成公无为大师塔。右侧塔即为阙形塔。位于唐台基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  经幢式塔:在墓塔林中,这类形式塔较多,全部石筑,并且均为元、明两代墓塔。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上枋及下枋刻成莲花或牡丹、菊等花卉图案,束腰呈八角,也有的为鼓形。</p> <p class="ql-block">  墓塔林南侧,为龙虎塔。龙虎塔形制属亭阁式塔的石塔,平面呈方形,通高10.8米,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p> <p class="ql-block">  龙虎基座为自下而上略内收的三重石砌方形须弥座。第一层束腰部,每面各雕石龛两个。第二重束腰每面转角处开方龛。第三重须弥座与之前两重不同,线条圆润,下为下枋,下枋以上为复莲,束腰每面中部开三个壶门。</p> <p class="ql-block"> 龙虎塔塔身由四块巨石扣合而成,平面呈方形,每面中央各开一刻有火焰状纹样的空珠券门。塔身表面浮雕精美图案,其中南、北两壁分别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东西壁两石与南北壁两石侧面共同组成完整图像。塔身南壁。</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东壁</p> <p class="ql-block">  塔身北壁</p> <p class="ql-block">  塔身西壁。</p> <p class="ql-block">  沿龙虎塔与墓塔林间的台阶上行,到达千佛崖北门。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南北长65米、高8.5米的崖壁上,主要为摩崖龛像。</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小型洞窟有6个,现有大小造像214尊,铭刻45处,</p> <p class="ql-block">  出千佛崖南门,有一井形亭,就是白虎亭,与青龙山上的青龙亭样式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下台阶后,到达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 办公区庭院内的晚樱花,将砖地染红。</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涌泉竹林的路南侧,有一赑屃(bixi),是唐代遗物,重10顿。传说龙生九子而各有所长。四子赑屃样子像龟,性好负重,所以旧时石碑的基座多刻成赑屃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在路的右侧,白虎山西南麓的林中,有一形制属亭阁式的石塔,就是送衣塔,相传有父女俩,父亲在神通寺当和尚,女儿在涌泉庵当尼姑,女儿将缝补、浆洗好的衣服放在塔内,父亲来取。</p> <p class="ql-block">  位于涌泉上的涌泉庵。</p> <p class="ql-block">  穿过竹林,到达72名泉之一的涌泉。泉水由白虎山半腰岩溶缝隙中涌出,经暗渠从一石雕兽头口中吐入长方石池。池水由南壁长方口流出。</p> <p class="ql-block">  泉水穿过建于明万历三年之涌泉桥。</p> <p class="ql-block">  泉水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先跌入崖下之青龙潭。青龙潭旁,有一株古紫藤,主杆直径约25厘米,枝条爬满周围的柏树,将柏树压弯,甚至气死,在柏树顶开满紫色的花。</p> <p class="ql-block">  再下泻入小石池,继而由10余米高之悬崖落入名为“卧龙洞”之小石潭,形成夏季“悬崖飞瀑”冬季冰瀑之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卧龙潭边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从涌泉原路返回到办公区,再到达通神寺遗址。沿绿色公路到达金舆谷谷底公路,顺公路出景区。全程步行3㎞。</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四门塔,去往距离四门塔景区7.7㎞的突泉村。沿望泉路西行,进入府前街,直行进入乡道,到达突泉村左转进入村内,或沿望泉路进入S103道,到突泉村红绿灯右转进入突泉村内。将车停在路旁,步行至村广场。</p><p class="ql-block"> 突泉又名都泉,位于突泉村内广场南侧。泉池以乱石砌就,长宽各约1米,深达7米,泉口呈圆形,水澄澈甘美,旺水时,由池壁石洞外泄,沿暗渠东流而南折,至街旁注入明渠西去,形成“溪抱渠”之势,故古时此村曾名“溪抱村”。</p> <p class="ql-block">  沿突泉村内街驶出,进入S103道返回。</p> <p class="ql-block">1.出行时间:4月15日。</p><p class="ql-block">2.本次行程:步行约1.1+2.1+3㎞,总用时45分+1小时26分+1小时30分钟,运动用时:38分钟+1小时26分+1小时20分。最高海拔367+345+266米,最低海拔320+255+203米,累计爬升22+84+60米.累计下降21+84+64米。 </p><p class="ql-block">2.本次活动方式:自驾。 </p><p class="ql-block">3.主要景色:泉、古塔、古碑、古柏、摩崖石刻、墓塔林。</p><p class="ql-block">4. 出行人数:2人。 </p><p class="ql-block">5. 出行路线:济南—泥淤泉村—袁洪峪度假村—九顶塔中华民俗欢乐园—四门塔—突泉村—济南。 </p><p class="ql-block">6.本次耗资:门票60*2+停车费10=130RM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