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2024/04/15

刘新华

<h3>  难忘故乡行</h3> <h3>  上海火车站南站<br>真是南来北往客,人山人海啊!<br>我们跟随这千军万马,踏上来回乡之路,准确说是回父亲老家的路。<br>  十年了整正十年未来啦!</h3> <h3>  高铁两个多小时终抵甬。<br>这十年变化好大,我们是车行高速道啊!<br>  <br><br>  近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h3> <h3>  镇海郑氏十七房历史悠久,是浙东大族~商帮之家。据说是郑桓公后人。如今整个村落被改成旅游胜地度假村。保持着明清古建筑风貌。江南文化气氛浓郁。一切让你重新回味那个时期的情景。</h3> <h3>  度假村颇大,那电动车载着我们一路风景看过来,好喜欢。</h3> <h3>  我们的住宿地到了。</h3> <h3>  门前古藤缠绕,让你不禁忆起五六十年代来老家的情景,以为自己在梦中。</h3> <h3>  开门左侧一大水缸,这应该是雨天接天水的(那时吃的水,以前没自来水)。</h3> <h3>  一张木质长桌配四把靠椅,纳凉品茶下棋聊天……</h3> <h3>  我们的客房很大,麻雀虽小,卧室、客厅、卫生间,五脏俱全。<br>  从房屋结构到家具全木质的,看着亲切温馨有家的感觉。<br>  被告知这木质地板下冬天还供地暖,真好!冬天再来?</h3> <h3>  天色渐晚,去用餐,一路行来,手机咔咔咔…</h3> <h3>  这面墙上的“镇海十碗”,多诱人希望这两天能多多品尝老家的菜。</h3> <h3>  暮色中青瓦白墙、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置身烟雨朦胧的水乡美景中,能不夸家乡好吗?</h3> <h3>  晚餐厅到了</h3> <h3>  </h3> <h3>  老家的带鱼、老家的豆腐、五花肉…<br>  老家的毛笋、老家的白米虾、嫩菜芥…</h3> <h3>  夜色阑珊,灯光璀璨,也是那般撩人…</h3> <h3>  呵,途中还遇到一更夫,那是地道老家人,一口se gu tin en的宁波话,不由得与他多聊了几句,开心之极……</h3> <h3>  回府</h3> <h3>  第二清晨用餐点</h3> <h3>  青石板,鱼塘仙气缭绕</h3> <h3>  早餐品种多样且新鲜<br><br>多吃了点多吃了点,爱老家的芋艿!</h3> <h3>  餐毕,门前小桥留个纪念</h3> <h3>  去大堂等待出发,完成此行重大任务<br><br>(莫提起,莫提起!此行我已犯了两次错误,想起心中真不是滋味。难忘!真是老不中用啦!)</h3> <h3> 十年一祭,心涌千言万语。<br> 三支清香,寄托袅袅哀思。<br> 愿父母亲,安息永无牵挂。<br> 天若有情,儿等再来祭拜!</h3> <h3>  临行前匆匆写的祭文,我执笔小弟定夺。代表我们兄弟姐妹祭与父母亲大人,再次告慰二老在天之灵。十年未来,事出有因,勿怪儿女不孝!多叩头啦!🙏🙏🙏😭😭😭</h3> <h3>  一张珍贵的照片<br>二十三年前我们几个扶父母亲灵柩还乡。<br>如今也都成了白发人咯!</h3> <h3>  走啦!老爸老妈佑你们的子孙后代平安康健!</h3> <h3>  去游览下与父母亲毗邻的“九龍湖”景区</h3> <h3>  香山教寺<br>  进得寺门抬头见上匾书四大字“放下自在”!<br><br>且须好好悟来意何解?</h3> <h3>  进得寺里,那大殿上匾四字“大喜大慈”,我也算见过不少寺庙,普陀山、五台山,初见如此字匾,此行不妄啊!</h3> <h3>  小和尚<br>  一扫无尘,谁道;“做天和尚撞天钟”?</h3> <h3>  。路遇“三仙相会”,吉祥如意呵!</h3> <h3>  沿小径寻得家饭馆,为尝老家菜。<br>  毛笋真是鲜嫩美味,毛蚶😃😃😃,点了一盘先尝尝😃😃😃<br><br></h3> <h3>  </h3> <h3>  四姐弟妹拍了唯一张合影照片</h3> <h3>  打道回府</h3> <h3>  这个雕塑有点粗糙,后面的文字看不清。<br>似圣旨碑。<br>  据说宋高宗南渡舟山,曾定宿路沿郑家。<br>我想这块碑就是这么留下的。</h3> <h3>  再坐一坐这榻<br>  再看一眼我们刘家门在这里设的“冻米糖”小店。想起儿时阿叔每每来上海,总会用铁皮箱笼给我们带来满满的酥脆香甜的炒米糖。 <br>  真有点后悔为什么没带点回来回味?还是我们刘家门的人做的。😓</h3> <h3>  千里之行,终有一别。</h3> <h3>  这是我们真正的老家~六五房,与十七房毗邻,仅隔七百多米。那夜弟妹们心终有不甘,不顾白天的劳累,夜幕降临时分去探访了那静悄悄的小村,可知故人来,可知远客至?<br>  临了带回两张只有我们心知的照片。第三张是我返沪前途经车上拍的村口。<br>  <br>  别了,我们来过了。父亲的老家!也是我们儿时的老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时父亲总会常挂嘴边贺知章的这首诗,如今您二老是叶落归根!魂归故里!<br>  可知儿女们的思念之苦?</h3> <h3> <br><br> 匆匆於0四.0四.二十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