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芳菲醉,春意盎然时。为了进一步落实2022年版新课标理念,探索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有效路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2024年4月18日下午,魏都区小学数学主题教研活动迎着春风如约而至,本次活动在许昌市文化街小学举行,活动的主题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思与行--以“图形与几何”为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都区八大教育集团、新兴路学校的数学教师代表以及甄晓莉名师工作室、胡新瑞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了此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共分三个环节:课例展示,评课和交流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由许昌市文化街学校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张育红为本次活动致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环节:课例展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是由赵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赵老师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从你都知道什么,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到问题的集中点“为什么求面的大小,却用长乘宽来计算?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单位,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找到1厘米的长度单位其实对应着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孩子们虽然测量了长,却能看到一行摆出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测量出宽,就看出摆了这样的几行,从而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节课例展示由沈小晴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沈老师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学习经验为基础,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对面积本质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将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学习经验主动迁移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中。</p> <p class="ql-block">第二环节:评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评课环节中,首先由孙艳君老师谈对两节课的一些思考。孙老师从教材分析出发,深刻阐述了这两节课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及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围一围来自主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根源,其实都是面积单位的累加,用每行个数乘行数求得面积单位的个数,图形面积的研究放在“面积”度量本质大背景下,体会面积本质,建立量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文化街小学的胡新瑞老师又站在新课标下大单元的角度,对“面积”这一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应该让学生知道并理解面积的本质做了细致的阐述。在这两节课中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知道计算公式后还要感受面积本质形成过程,胡老师说只有在课堂中让学生知道面积的本质,老师在设计过程中凸显度量策略,才能塑造面积计算的模型,建立面积通法。</p> <p class="ql-block">第三环节:交流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甄老师以上一环节的评课内容随机进行提问,来自南关村学校教育集团、健康路学校教育集团和八一路学校教育集团的教师代表对这两节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坦诚交流,互相启迪,将交流环节推向高潮。随后湖滨路学校的王文慧老师为大家分享了有关“面积”的即兴微型小报告,王老师仔细对比了教材对于“面积”定义的一些变化,对面积的认知过程其实是通过“选定标准确定单位面积的个数”到“选择最优标准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到“摆、数方格这样的测量”让学生们感受到面积的测量和长度的测量有相通的地方,都是选定标准后进行“单位的叠加”,年轻教师听后醍醐灌顶,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讨里收获,甄老师做最后总结并对青年教师提出期许,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相互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绝好机会,希望青年教师在这样一个平台中多多参与,积极互动,大胆发声,主动思考,正是在这种的学习与反思,探索与交流中,智慧的心灵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点燃着我们的教育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定会带着“余温”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带着新的思考再出发,不断完善自己,勇于开拓,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不忘初心。</p>